价值·掣肘·对策: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三重探究

2024-05-07 00:58江玲易开刚
老区建设 2024年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路径探索红色文化

江玲 易开刚

摘 要:红色文化对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健康发展、生活环境改善、精神价值强化、党建效能提升五大价值,剖析当前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主体、介体、环体的三大维度掣肘,探索提炼“讲 好故事”“讲好 故事”以及“好 讲故事”三条实践路径,以期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价值意蕴;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3-005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推出一系列支持紅色文化发展的相关举措,鼓励支持农村地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使农村“兴”、村风“红”、村民“乐”,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红色基因[3],在文化自信自强中着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创新向度: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充分展现着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的形态。它既是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具备价值引领、精神激励、道德培养、铸魂育人等多重价值,因此借助红色文化,重塑乡村振兴思想伟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发挥红色文化正向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与重要抓手。

(一)红色文化驱动乡村转型升级,助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振兴。其中,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5]不难看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展为形成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旅游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作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的资源效应、关联效应以及乘数效应,既契合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又进一步为乡村地区带来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6]。发展红色旅游,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主线,以“红色文化+”为抓手,以红色物质文化为形式,催生了一批红旅融合、文创产业、数字化建设等新产业,将乡村建设的触角从农业生产端延伸至全场景、全客群、全链条,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资本,让红色文化基因建设落到实处,做大做强“红色品牌”,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最终助推产业兴旺。

(二)红色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生活富裕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大多处于革命老区与乡村地区,这些位置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通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驱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兴旺发达,还可以促进村民就业、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进一步促进城乡红色文化产业的融合,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推动乡村红色文化产业链群式发展,壮大红色产业新业态,推动红色文化的成果、产业兴旺的结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原本散落在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区域之间客源互送、线路共推,增大乡村旅客流量,吸引更多商户入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来源,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红色文旅长尾效应,为乡村振兴带来持续增长极。同时,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精神特质,激发村民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打造特色产品与服务,自觉加入红色文旅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自动成为展现红色文化的流动窗口,树立“人人都是乡村振兴建设者”的理念,有效提升当地乡村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实现生活富裕,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三)红色文化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打造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境优良是乡村发展的优势,建设美丽乡村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在利用红色文化、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将绿色发展贯穿其中,确保乡村绿色发展方向不偏航,推动构建“产业新+生态美”的乡村新格局,并擦亮乡村红色底色,勾勒乡村绿色发展新画卷。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意趣与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当地特色,就势造景、就地取材,以红促绿、以绿展红、红绿相映,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始终。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系列措施,用“小而精”“小而美”的改造方式,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用红色文化滋养乡村生态治理与环境改善,谋求乡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道而驰。以红色精神涵养村庄发展的健康模式,在尊重红色革命传统与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赓续传统、不忘初心,稳步发展、良性循环,开辟一条“红+绿”的新型乡村振兴之路。

同时,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业,使得村与村、镇与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活跃,逐步推进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要素也从以往的“乡—城”单向流动,逐步转变为“乡—城”“城—乡”双向流动,推进构建“城乡共荣”发展格局[7],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红色文化提供乡村精神指引,助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4]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风文明,踏寻乡村红色文化记忆,以红色文化涵养乡村文化,激励村民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筑牢乡村文化共同体。一是发挥红色文化“增信”作用,坚定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以红色革命的光辉历程启迪人心,用党的奋斗精神鼓舞激励,借英雄事迹感召奋进,以“红”字引路,坚定从红色历史中必将迸发建设乡村的力量信念。二是发挥红色文化“凝心”作用,汇聚乡村振兴的建设力量。自觉学习红色文化中的先辈模范,感悟老一辈革命者对大道的追寻、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初心,自觉做好榜样带头、提升引领作用,党群合心,聚力共谋,凝聚起鄉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持续提升乡村建设的精神面貌,共同建设好乡村居民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红色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深度结合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充分借鉴了优秀的外来思想,深度汲取地域文化传统村规民约中蕴藏的乡村治理智慧[8],是在不断改革、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的成果,本身就指导着村民形成特定的文化行为,也更为本土村民所接纳与吸收,更易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形成价值共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化自觉转向文化自信,为构筑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五)红色文化提升乡村党建效能,促进治理有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充分应用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目标从“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格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的文化,本身就具备着极为鲜明的政治色彩与政治价值,是支持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9]。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军民团结等精神充分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初心本色,如将军农民甘祖昌、“抱金乞讨”朱引梅等勤俭节约、不图安逸、信仰坚定的美好品质,有助于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廉洁自律,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用红色精神连接党群合作桥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助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本土特色,通过对红色文化中“她力量”的宣传普及,促进乡村女性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与公共事务,激发她们的参与意识与自我价值感[10],充分发挥“女子能顶半边天”的积极作用,满足乡村人口多元化发展需求,推进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为促进乡村基层治理提供持续、绵远的动力。文化与制度密不可分,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如“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1927年党的五大提出的“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陕甘宁革命老区出台的《婚姻条例》《劳动保护条例草案》等探索与实践为党建赋能、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等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经验参考。

二、多维偏差: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1],天然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教育价值[12],本身在培植乡村新型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重塑群众思想观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尚未解决,只有深入了解、剖析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偏差,方能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一)主体维度认知偏差

赓续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各主体间的认知、行动与配合。第一,农民主体认知落后。红色文化多位于革命老区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多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活条件较为落后,为保障生活所需,农民多以追求经济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物质生活需求居于首位,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排位次序稍显落后,因此农民主体层面在现实需求方面与红色文化实际运用方面有所偏差。此外,由于农民受自身知识与认知所限,对红色文化内涵认识不够深入,也难以将其转化为自身实践、内化为自身品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偏差。第二,建设主体认知偏差。一方面,当前部分地方对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认知稍显落后,存在借助红色文化获取经济价值的欲望,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利用与保护不足,对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重视不够,区域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另一方面,部分乡村人才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断层,专业人才匮乏,出现“在编不在岗,专职不专干,专干不专用”权责错位现象[13],红色文化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出现偏差。同时,部分乡村基层组织动员群众方式过于陈旧,常出现“上传下达闷头做”现象,未能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主动作为与创新意识出现偏差。

(二)介体维度行为偏差

所谓介体维度指的是利用红色文化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各方有机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在交通条件不便、经济稍显落后的偏远乡村更是未能得到有效管理与保护,存在“空有银两万贯,却不知使用”的浪费。部分地区对红色文化蕴含价值认识不足,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规划等方面与红色文化关联度不够,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搬硬套、盲目开发的现象[14],缺乏合理布局、整体规划与高效对接市场的经营手段,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性较差[15],协同发展程度低,同质化现象严重,展陈以传统静态模式为主,讲解以口述为主,且形式以传统宣传教育为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嘉兴红船景区、“一苏大”旧址等景区,在无导游、无讲解的情况下游客仅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缺乏深度体验类项目,难以与参观者形成共鸣,无法形成冲击心灵与精神的强大力量,缺乏教育性与娱乐性,削弱了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致使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偏差。此外,红色文化在“进课堂、入产业、融文化”[13]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将散点式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网状资源,联动效应有待提升,加上可能不恰当地植入外来文化,将自身特色融入千篇一律的市场化竞争中,与乡村个人实际利益结合不够紧密,红色文化所构筑利益链不够明显,内在力量与实际辐射带动力存在明显偏差。

(三)环体维度保障偏差

红色文化环体维度即红色文化利用的整体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于广大乡村地区,这些地区远离城市,因此基础保障偏差首先体现在交通服务设施保障不足。由于红色文化形成的特殊性,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点状分布在山林乡村等交通不便之地,直达性交通服务较为匮乏,相应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亦不够完善,导致景区周围舒适的自然环境与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形成了明显偏差,阻碍了红色文化相关产业发展。其次,相关管理保障出现偏差。当前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红色文化没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由地方文化部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甚至是乡村妇联单位代为管理,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不统一,管理混乱,更有甚者导致部分红色文化遗存出现损毁,造成巨大损失。再次,由于红色文化利用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其保护与开发多依赖于地方财政供给,自身造血性不足,且由于自身鲜明的政治性,加上更强调社会效益与教育影响,因此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市场化需求,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红色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最后,宣传工作作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是发挥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当前红色文化宣传较为传统与单一,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力度远远不足,各地方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营销大多停留在当地媒体,难以获得外地客群关注,传播强度与预期效果出现明显偏差。

三、知行联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向度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16],在驱动乡村转型升级、带动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供乡村精神指引、提升乡村党建效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坚定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讲 好故事”“讲好 故事”以及“好 讲故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一)“讲 好故事”: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塑建乡村振兴思想精神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精神激励作用,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塑建乡村振兴的思想精神伟力。一要加强对红色遗存和文献资料的保护、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工作,深入挖掘现存的重点革命遗址、英烈人物文物、影像资料与革命故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加贴近现代人群的精神倾向与价值取向寻找红色文化故事主体,以更加符合民族价值觀的历史书写红色故事,以更具体验性、真实性与价值性的方式呈现好的红色故事。二要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激发农民主体活力。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既要从农民本身出发提升农民对待红色文化的相关认知,开展相关的系列宣传活动、教育培训学习等,强化农民思想上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又要以农民为故事对象“写 好红色故事”,用更加贴近农民生活的形象,用唠家常一般亲切话语,生动书写红色农民故事,切实增强农民对红色故事的理解与认可。还要让农民作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讲 好故事”,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的历史重量,加强农民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同时,鼓励农民成为“红色文旅+”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掣肘,在保障其物质层面需求上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充足保障。三要扭转当前红色文化开发者与利用者的思想观念,破除各自为战的“小我”思维,自觉吸取红色文化中的“大我”精神,合纵连横,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吸纳红色人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积极思维,用好人才、用足人才,带动农民商户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为“讲 好故事”积蓄主体力量。

(二)“讲好 故事”:发挥红色文化功能,构建乡村振兴红色经济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7]发展红色旅游,要注重“讲好 故事”,在细微之处引起情感共鸣,才能在游客内心留下深刻烙印。首先,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打造红色旧址,留存红色“见证者”和“亲历者”,充分结合乡村“户户通”“精致农家”等项目建设,扩大红色文化适用性与渗透性。以红色文化为牵引,深挖乡村红绿资源,串联散落在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梳理推出精品红色体验线路、红色精神感悟线路、红旅古径特色线路等,真正实现“红色搭台、绿色唱戏”,不断增强地域性吸引力,让红色文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其次,走在新时代,迎合新需求,倡导新风尚,使红色文化更加通俗化、时尚化,不断挖掘其内涵,不断赋予其时代性,通过红色微博、红色网游、红色旅游、红色剧本杀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红色文化趣味场景、深度体验场馆、互动交流场所等。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红色课程讲述,丰富陈列布展、讲解内容与形式,创新性引入现代数智手段,打造红色文化比特空间,提供与革命英烈错位时空的对话与互动。最后,将红色文化具体化、实物化。利用红色遗存、红色任务、红色事件以及红色精神,创造性提取红色文化中的符号、标志等,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创意产品,让游客带走红色、记住红色、留存红色。探索IP联动机制,撬动文旅、研学、食品、生活用品等各行业资源,打造“红色IP”产业生态体系,释放红色效能,服务实体经济。除此之外,更要以历史的长远眼光与开放的国际视野,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生成能够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兼具红色文化普遍性与地方特殊性的红色文化精品。

(三)“好 讲故事”: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建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样板

用好、用足红色文化必须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发挥关键群体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激发红色文化的创新活力,形成最大范围内的发展合力。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带头作用。设立专业红色文化管理职能部门,财政、交通、文旅、教育、住建等各部门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对红色文旅景区的打造与管理,精心打造一批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推进红色文化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顺利实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障经费,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建立逐年变动机制;鼓励工商资本与金融资本合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推进市场化合作,多方整合社会资源确保红色文化创新工程顺利开展。第二,构建红色文化话语环境。既要构建红色文化学术话语体系,以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搭建红色文化思想理论体系,解读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的相关释义与具体实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推进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开放、融合与交流,增强与西方文化对话能力,以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要构建红色文化大众话语体系,以更具传播性与普及性的文本、声像、网络表达等方式让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深入大众大脑,深刻内化为大众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第三,要“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2]。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调查研究,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过强、求实创新的红色文化宣传工作队伍,不断增强专业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与笔力,提高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二要制定详细宣传推广计划,采取声、光、像、电等多种形式,举办主题展览、红色游园会、大型演出等深度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宣传的吸引力。三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拓宽红色文化宣传渠道。打造红色文化网络空间宣传阵地,锻造一批高素质、强专业的网络红军,大力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搭建以短视频、网络直播、H5、VR、AR等现实到虚拟的融媒体宣传矩阵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全渠道宣传推广,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广度与深度,让红色文化在人群中口口相传,红色基因在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J].党建,2022,(9).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

[3]闻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3-01-16(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 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jump=true&wd=&eqid=ee77784e0029e72a0000000364 904ee1.

[5]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J].人大建设,2019,(10).

[6]袁学哲.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21-04-14(010).

[7]苏红键.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实现城乡共荣[J].中国发展观察,2018,(Z2).

[8]潘俊霖.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打造精神家园[J].人民论坛,2018,(26).

[9]田裕丹,绽小林.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与路径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3,(3).

[10]赵西,储宇欢.探索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EB/OL].(2023-06-06)[2023-12-25].https://gongyi.gmw.cn/2023-06/06/content_36613944.htm.

[11]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

[12]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13]梁成艾,王德召,刘海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及利用[EB/OL].(2023-03-10)[2023-12-25].http://www.cass.cn/keyandongtai/guoqingdiaoyan/202303/t20230310_5602401.shtml.

[14]李健瑜.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耦合——以延安市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20).

[15]刘小刚.长三角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20).

[16]邓凌月.传承红色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20-12-01(011).

[17]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J].新闻前哨,2016,(3).

Value,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 of Red Cultur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ng Ling Yi Kaigang

Abstract: Red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five values of red cultur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of spiritual value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arty building,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urrent red culture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subject, ways and means, and circumstance, and explores and refines thre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elling good stories", "telling story well"and"loving to tell sto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mpower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red cul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culture; Value implication; Path exploration

責任编辑:曹高明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路径探索红色文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