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4-05-07 17:50张坤杨慧贤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张坤 杨慧贤

摘  要:课程改革关系到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本研究针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总结、实地调查、案例借鉴等方法,从“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特点入手,指出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改革案例及带来的启发,阐述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提示教师加以关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实践能力;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8-0151-0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工程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更加注重人才的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实用性较强,但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现有文献中,多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变革上,忽视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整个教学改革体系不够完善。鉴于此,下文结合实践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以供参考。

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特点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数学基础课,介绍了单自变量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积分、级数、留数等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解析函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傅里叶、拉普拉斯变换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该课程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力学、通信工程、自動化、测控技术等,涉及多个领域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具体来看,在物理学领域,复变函数可描述物理系统中某种变化的速率,描述某类物理流程,提高模拟准确性;积分变换能展示出物理过程的内部机理,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物理问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复变函数能帮助计算机解决复杂计算问题,快速找到符合特定条件的函数模型;积分变换能对物体运动进行模拟,对动力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二是学习难度较高。该课程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有很多重点、难点数学知识,不仅理论性强,应用实例少;学时短、任务重,学习效果不达预期。

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现状

以某高等院校为例,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安排不合理

复变函数课程部分是从实数领域的函数扩展到复数领域,不仅基本概念延伸,而且知识内容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2]积分变换课程部分是工程数学的基础,其中的理论研究运用在工程实际中,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从整个教学安排来看,该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但是学时安排较少,留给学生理解、练习的时间有限。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学生的实际收获有限。

(二)学生有畏难情绪

该课程既是一门数学基础课,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解题工具,与电子、力学、控制等学科存在交叉,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多、计算公式多,与高等数学的关联性强,部分学生具有畏难情绪,尤其是高等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师生互动少,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践应用较少

其一,该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复杂,作为高等数学的后续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推理推导、记忆公式,如拉普拉斯变换公式、柯西积分公式等。其二,知识应用背景不足、缺少实践内容,只动脑却不动手,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三,实践课程的开展,完全按照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技术和场景设置不够新,甚至与实际应用相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考评方法单一

考核评价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发现教学问题和不足。在教学考评上,将期末考试和日常成绩结合起来,兼顾学习过程和结果,能考察学生的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3]但是,这种考评方法较为单一,一方面考评主体单一,单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评指标单一,无法评价学生的创新、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改革案例分析及启发

(一)案例一:翻转课堂教学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成立于2000年,设有2个系,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226人,在校学生3400余人。在控制类专业教学中,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设置课前任务。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合理设置学习任务单,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自主预习相关知识点,标记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一方面让学生站在宏观角度了解整个课程体系,认识到本节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征,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第三,强化师生互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创造宽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中忽视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知识点,重点关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边有效解决问题,一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

第四,改变考核模式。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提高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的专题报告,设置应用型开放性考题,线上学习平台智能化评价等。

第五,打造线上平台。为了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法,学院在信息技术设施方面投入充足的资源,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形成智慧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就能查看并学习,在线完成问答和测试。在实操环节利用平台的选人、抢答等功能,优化教学组织,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二)案例二:“互联网+”教学法

黑龙江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设有16个教学单位,56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在校学生13000余人,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美誉。专业教学中,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采用“互联网+”教学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利用慕课开展教学。为配合慕课的应用,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讲授者和指导者。在专题讨论环节,汇总不理解的知识点、难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正式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大纲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在线学习要求,设计慕课视频课件,重点放在解题过程和技巧上。

第二,创新课后练习作业。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学习中,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练习作业模式进行创新。一是交流型作业。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抽出一定时间提问,由小组代表发言,既能检测学习效果,又能培养表达能力。[5]在此基础上打造网上交流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口头交流,分享教学资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阅读式作业。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厘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明确提问者的真实意图,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为此,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创建数学资源库,将名人、典故、语言、应用案例等资料纳入其中,方便学生根据自身要求查询可利用的信息。三是拓展性作业。此类作业以图片和视频文件为主,例如习题赏析、科教片、纪录片等,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拓展课程知识体系范围,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思维创新能力。

(三)启发

翻转课堂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联网+”教学法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课程内容多样化、生活化,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这两个案例中得到的启发:第一,教学改革要全面进行,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多管齐下,充分把握学情,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除了教学本身,还要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变革,从原本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才能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一)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合理安排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对教学模块进行分解,达到去繁就简,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例如:复变函数部分,“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在第三章,“留数”在第五章,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讲解,有助于学生从留数的角度对前两个公式进行理解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动向,打造新型师生关系。[6]例如:“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初等函数”“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等内容,是实数领域知识的延伸,教学时可采用翻转课堂,既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又能提高学习热情,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科知识交叉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解决一个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应用多个学科知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科知识交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具体操作上,教师为学生展示该课程在整个工程领域的应用框架,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后续课程的作用。例如电力通信专业的学生,学习“信号与系统”课程时会用到积分变换知识,信号的处理就是分析信号的时域、频域、变换域等参数,对应“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的“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时会用到传递函数知识,该函数是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模型,表示系统的动态特性,对应“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的“拉氏变换”,系统传递函数是响应状态与激励状态的拉氏变换的比值。在教学中交叉不同的学科知识,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既能丰富教学资源,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线,将课程知识贯穿其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具體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课堂中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掌握知识,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加深知识点的运用,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泰勒级数和洛朗级数”教学中,课前给出单边信号的z变换,让学生思考它的收敛域。在“拉氏变换”教学中,给出物体的运动方程,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

第二,可视化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演示专业背景、公式推导过程,实现教学的可视化,方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以Matlab软件为例,主要用于数据分析、深度学习、图像与信号处理等,是三大数学软件之一。[7]指数函数教学中,利用该软件可绘制函数的四维图像,具体程序:

z=5×cplxgrid(30)     cplxmap(z,xep(z))

figure;             colorbar(‘vert)

z=5×cplxgrid(30)       title(‘exp(z))

最终得到函数的四维图像如图1所示。其中,x轴表示自变量z的实部,y轴表示虚部;z轴表示复变函数w的实部,虚部则用不同颜色表示。观察该图像,学生容易发现函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指数函数的周期性特征。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第一,增加评价主体。常规考核评价体系下,由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于评价主体单一,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此,今后的教学评价工作应增加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并且和教师共同承担评价责任。[8]学生互评,有助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又是培养合作精神、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评价教师,从学生角度寻找教学不足,实现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第二,丰富考核指标。单纯依据日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结合“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特点,应进一步丰富考核指标,将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分组讨论、期末考试、答辩展示等指标纳入其中,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随着网络授课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系统会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既方便师生之间互动,又提供了一种新型考核方法,即线上测试考核。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不仅是一门数学基础课,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成功的教学经验,提出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科知识交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贵重,董云桥,钟玉东,等. 基于坐标变换精确计算近奇异积分的双向sinh变换法[J]. 计算力学学报,2021,38(02):188-192.

[2] 崔晓梅,茹静. 新工科背景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9(02):9-12.

[3] 吴延红.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与学习情况调研分析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1,12(17):102-103.

[4] 郭巧栋. 以“互联网+”原则下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J]. 中国新通信,2021,23(15):227-228.

[5] 柳辉,孙静波. 高等数学在现代化工中的應用——评《高等化工数学》[J]. 塑料工业,2021,49(05):173-174.

[6] 齐永奇,张涛.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方法尝试与探讨——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控专业为例[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2):64-66.

[7] 张永利,胡少卿,王志. 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07):153-154.

[8] 张海霞,谢秀峰,宋晓红.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60-161.

(荐稿人:翟文娟,沧州交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