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的角度分析杜丽娘人物形象

2024-05-07 13:35李雨宸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柳梦梅封建礼教杜丽娘

[摘要]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展现了一位至情至深、在封建束缚下挣扎的女性形象,歌颂了女性敢于突破封建束缚的勇气。《牡丹亭》前半部分主要通过杜丽娘的“梦”使其性格发展,她因春色引发春心,在潜意识作用下白日入梦,由此女性的自我意识与自然天性得以展现,然而现实终是难以成为梦境,她则只能以自身的死亡重回梦境,并因此达到了对束缚女性的封建思想的反叛。

[关  键  词] 《牡丹亭》;杜丽娘;梦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此戏剧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位官家千金,受封建礼教束缚,被困于闺阁,然而在暗中游历过后花园后,梦见一书生即柳梦梅拿着柳枝请她作诗,“共成云雨之欢”。梦醒后她怅然若失,寻梦不得,竟相思成疾,留下画像后,药石无医死去了。其父将其葬在后花园梅树下,修成“梅花庵观”,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的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死去缘由,并查明她之后有与柳梦梅结亲之事,准许她回返人间,她得以与柳梦梅相遇。两人过起夫妻生活后,柳梦梅与老道姑秘议,请人挖掘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复生如初。最终柳梦梅考上状元,杜丽娘也与父亲相认,夫妻成婚,迎来圆满大结局。

由《牡丹亭》情节脉络来看,《闺塾》《惊梦》《寻梦》《写真》《悼殇》几出,描写了杜丽娘梦见书生、思念成疾、因情而死的过程,结构严谨、叙事完整、剧情连贯,可以作为有始有终的完整的一段故事来研究。以上几节以杜丽娘为主人公,以“梦”为线索,集中描写杜丽娘人物形象与她性格的发展。因此,选取以上戏剧内容,从杜丽娘之“梦”的起因、“梦”之后的性格发展、因梦而死结局的角度,分析论述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一、情起:杜丽娘形象的初步认知与发展

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老儒陈最良来家教授杜丽娘,《闺塾》讲述陈最良为她讲授《诗经》中《关雎》一诗。其中杜丽娘的语言与动作形态都展示出一位才貌端妍、沉稳端庄、尊重教师的典型大家闺秀形象。然而小丫鬟春香插科打诨、扰乱学堂、反驳陈最良时,杜丽娘并未对其严厉训斥,虽表面上附和老师训诫春香,实际上却对春香的话颇有同感。正如春香逃学后,在陈最良前说“原来有一座大花园”,激怒这位老儒生,欲责打春香,杜丽娘为不失自己小姐身份,主动责罚春香,然而对其管教时假戏假做,使陈最良退让,说出“也罢”之词,巧妙结束这场闹剧。在老师走后,杜丽娘又询问春香发现的花园在哪里,显然早已升起想出阁去花园游玩的念头。由此可见,杜丽娘是并非她的长辈所盼望的符合三从四德的封建官家千金形象,在她性格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对自己长久被束缚、禁锢的生活有了苦闷寂寞之感。

杜丽娘聪慧过人,有敏锐的感知力。陈最良称《关雎》是歌颂后宫之德,《诗经》是讲述“无邪”。他恪守封建道德对其教导女性规范,解析的《诗经》死板而无生命力,只为将杜丽娘培养成封建社会妇女的典范,然而杜丽娘却从《关雎》的文字本身感知到了青春与生命的感召。在《肃苑》一节,春香表达出杜丽娘对此诗的理解: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人却不如鸟。杜丽娘能感知出《关雎》大胆示爱之含义,也能被诗之情所影响、感动,她因文学而自开心智,逐渐认知到自身的处境,也被诗中的生机、活泼吸引,只能深埋在内心的对自我青春、生命之追求由此被极大引发,由这“关关雎鸠”引起她对游园踏春的渴望。

但在此时,杜丽娘对自己情感状态的描述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由此说明,在杜丽娘形象初期,她因自己的敏感聪慧,能懵懵懂懂感受内心不自觉的苦闷,却无法寻求其来源与解决方式,也没有明确认知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而她的春情,在春天充满生机的花园中真正得到觉醒。

二、入梦:自我意识的凸显与潜在欲望的化形

从剧情上看,杜丽娘通过春香知道自家还有一个后花园,并由《关雎》引起踏青的渴望,来到花园观赏春日;从情感上看,她是受到戀情民歌的影响,追求自由的意识萌芽,在花园受满园春色、勃勃生机的刺激,在潜意识中凸显了自我,获得了自由。

《惊梦》一出,描写杜丽娘穿戴整齐去往花园踏春,却觉得难以排遣苦闷,回去后书生柳梦梅相见,却发现只是南柯一梦。在此出中,杜丽娘的自我意识随着梦境逐渐清晰。

首先,她观镜自视,已经发现并欣赏着自己的美丽,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青春,感叹“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即使被封闭着,从未被他人欣赏过,杜丽娘仍然可贵地保持着女性的自信。然而,她仍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将要对封建礼教进行初次的突破,迈出第一步前往花园时,仍然不免心中发慌。这是她身为大家闺秀所带来的矛盾,内在的欲望与礼教的束缚同时作用在她身上,产生着冲突,使她在对抗时产生慌乱之感,不知做何选择。杜丽娘必然要对此做出一番挣扎。此时她的父亲下乡并未在家,杜丽娘游玩的打算又瞒着老夫人,封建大家长的势力减弱,观赏春日景色的渴望便占据了上风,使她最终能够走出闺阁。

在游览花园之时,亦能察觉出杜丽娘心思之敏感。她因成对莺燕而感伤,从晚开的牡丹观照自身,引起青春将逝却无人观赏的幽怨。她意识到纵使将一切景色看遍也无法改变她被困于闺阁的处境,她难以在这片院墙内得到真正的自由,也无法逃脱。对杜丽娘来说,世界似乎早已将她孤立,她的心灵、容貌,都无人知晓,也无人为她驻足,正如院墙中的花朵一般,在此处默默展现美丽,却是白白浪费了青春。杜丽娘人生中第一次踏春无法消解苦闷,甚至起了反作用,在观赏了春色后,愈加引发她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使封建礼教与个人本性在她内在心灵产生的冲突更加尖锐。

杜丽娘自信大方,能够认可并欣赏自己的美丽,因此她有展露自身美好与青春的欲望。回望自身的境遇,却知这美丽无人观赏,她便愈发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处境,认知到外界伦理纲常对她内在的束缚,不禁自怜自哀。在后文《写真》一出中,杜丽娘窥镜发觉自己愈发瘦削,立马“趁此时自行描画”,想要留下她美貌的证明。又想起实在无人欣赏她,竟需要自己来描画出这二八春容,自画像完成后,更无法向他人寄出,便再觉无人观赏的痛苦。她不愿她的青春像花园中的花朵一样悄然枯萎,她内在的抗争与挣扎愈发强烈。

游园行为代表着杜丽娘初次突破封建桎梏,她在控诉青春被辜负、自怜自伤之时,也萌发出少女的春心。这与上文论述的对身体的自觉与欣赏也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游园后白日梦境的内容便顺理成章。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谈及,“梦中所达成的愿望并不一定是目前的愿望,……是已受潜意识压抑而深藏的愿望”。正是杜丽娘潜意识里朦胧的欲望显现,使其超越现实,她才得以进入梦境的空间,得到片刻的自由。花神称“杜小姐游春感伤,致使柳秀才入梦”,这直接证明了这梦境是受着杜丽娘欲望的控制,是她被压抑已久的愿望的具象。梦境中,虽是书生柳梦梅来寻杜丽娘,他却是受杜丽娘感召而来的,是杜丽娘潜在欲望的化形。他的行为正满足着杜丽娘的潜在渴求——被看见。杜丽娘作为封建社会上流阶层的女性,女性的自然欲望被压抑,极度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被爱。柳梦梅先是拿着柳枝赞美她淹通书史,并请她作诗一首,满足了她想要被人欣赏自身才华的欲望;而后两人相合,虽然在对梦境的描写与之后的回忆中,这场欢爱是男性观看女性的视角,柳梦梅主动,杜丽娘则看似无意识,像是只能将一切尽数接受的客体,但实际上,正在做梦的杜丽娘才是梦境的主导,柳梦梅为被呼唤而来的客体,作为杜丽娘理想中的折桂之夫而产生,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杜丽娘的潜意识欲望。

杜丽娘的梦体现了身为女性的自然欲望以及女性对自由活力的向往,然而如前文所阐释,她做“含笑不行”“推”的动作,在过程中将自己放入被欣赏的客体位置,使梦中的男性为主导。这说明,即使杜丽娘因梦境得到了对现实的超越与控制,产生对传统礼法的自觉叛离,进入最美满的一切渴求被满足的理想境界,但在其境界中杜丽娘也未真正正面向他人承认或宣告自己热烈的追求,而是等待着理想中的男性角色来寻找她、追求她。显然,在杜丽娘潜意识构建的最完满的世界中,仍然存有封建思想惯性的底层残留。这是因为杜丽娘从小接受封建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诚然,即使有后天些许不足,杜丽娘潜意识创造之“梦”,仍然可被称为封建女性的自然情欲的大胆宣告,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极大反叛与突破。这白日之梦充满了她对爱情、生命自由发展的热情追求,因此,在梦被现实惊醒后,她必定面临对理想的执着追寻,以及将理想与现实做对比而造成的更深的、难以解除的落寞。

三、寻梦:对自由的留恋与追逐理想的执着

杜丽娘由梦中欲醒,处于潜意识与现实生活交界处,还在呼唤着书生,却又被现实中使她被压抑的封建长辈——老夫人责骂她白日昏睡不成体统。封建势力侵入理想梦境,将其击碎,杜丽娘只能再次清醒地回到现实。然而,在目睹、亲近了她理想的化身后,杜丽娘已经品尝过自由,在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外得到汹涌澎湃的情绪波动,真正体验到鲜活的人生滋味。因此,杜丽娘自我意识觉醒,性格得到跨越性的发展。《寻梦》一出后,她再也无法像原本一般被束缚,在现实中再次打破禁忌,独身一人回到后花园,寻找那日的场景。这体现出杜丽娘善良勇敢、敢于寻梦,敢于大胆地面对情爱、表达情爱的形象。杜丽娘寻找的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书生,而是她的理想,与她超越高墙所得到自由的愉悦感。然而,即使故地重游,身处现实的她也再无法操纵、无法超越、无法得到自由,对美好梦境的找寻,也只能找到那凄凉冷落、花落满地。这一冰冷残败的现实击碎了她燃起的对理想、自由的火热,她由此清晰认知到那只是“梦”,她也再无法回到梦境。她生命的理想与现实便完全割裂,对现实的失望与厌倦便更加强烈。同时,杜丽娘深知自身力量的弱小,在如此环境下她难以独身与封建礼教正面对抗。因此她選择像凋落的花瓣一般,以自身的幻灭作为斗争与追求理想的途径。

四、幻灭:回归现实后的斗争

面对着束缚她的封建礼教,杜丽娘是清醒且矛盾的。一方面,老夫人责备她白日眠睡,父亲认为女性不用读孔子学书,但须知周公礼教,特地请老儒生教习。对于自家的后花园,父亲与老夫人也从未向她提及过。封建大家族的长辈希望杜丽娘成为恪守封建礼教的闺阁小姐,这便是世俗意义上的“教女有方”。即使有爱女之情,在客观上他们正是目前压迫、束缚杜丽娘的封建力量的最大显现。另一方面,杜丽娘被长久隔离,只有与封建长辈的社会关系,根本达不到真正的“独立”。她爱着亲人,即使在思想上已与父母的教诲相背离,她也无法与父母长辈割裂,她对家人的爱和受过的教育让她必须尽孝道,不能顶撞父母。她无法抛弃父母,进行彻底的斗争。

但她即使被困于一间闺房,隔绝外界大部分信息,却并不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平日里杜丽娘能够接触到的也只是老儒生讲的“周公礼教”以及身边的封建父母,她并未全盘接收迂腐的讲解,而是回归原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由此得到最初的启蒙与觉醒。她身边的家人,从小学习封建礼教,被封建礼教规劝、束缚而最终成为封建礼教拥护者,他们对杜丽娘的教导是为了使杜丽娘也成为“他们”,封建礼教正因为家庭教育的选择而延续不断。杜丽娘的母亲甄式最为明显。在杜丽娘白日入梦惊醒后,甄式称“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作为曾经历过杜丽娘阶段的母亲来说,她已经看出了端倪,对此只是选择无奈的宽容,对女儿的痛苦冷处理。而之后发现杜丽娘执着寻梦,便训诫女儿,明确告诉杜丽娘身上背负的礼教的压力。母亲甄氏也年轻过,在她青春时也如杜丽娘般被桎梏禁锢,她也曾那样春心荡漾过,但她没有反抗成功,封建社会的压制还是把她变成了礼教的拥护者。杜丽娘从同为女性而身处不同阶段的母亲身上看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预见了自己理想无望、难以抗争的未来,因此,她的反抗无法向外,而只能体现在对自身的“相思病”。她敢于用实际行动来冲破牢笼,但只能绝望地以破坏自己的身体作为挣扎反抗的方式。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梦而死,她的死预示着她暂且归于自己的“梦”中,是她形象的一次升华。

杜丽娘的相思而死是她对压抑人自然天性的封建礼教最大限度的反抗,是杜丽娘人生的终点,但也是第二段人生的起点。她需要追逐自由的理想为之死去才能再次重生,才能寻找到打破封闭场域的机会,才能遇见柳梦梅,并由此得到圆满。

因此,《牡丹亭》以杜丽娘的“梦”为线索并推动剧情,描绘杜丽娘由惊梦到寻梦再到为梦而死的经历,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被封建思想压迫的美丽聪慧、感知敏锐、情感丰沛、至情至深、勇于追求理想、挣脱禁欲思想束缚的女性形象。同时,杜丽娘的性格是发展的,她因春色而自我意识、个人天性产生萌芽,潜在欲望造就的“梦”由此被引起,并推动她的觉醒与挣扎,最终以自身的死亡达到对封建礼教的突破与反叛。

作者简介:

李雨宸(2004—),女,汉族,山东蒙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柳梦梅封建礼教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一生爱好是天然”
《惊梦》的情与爱
不一样的《柳梦梅》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