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那瑜
人们都好奇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的提问可能从四面八方而来。某日我在脸书上发了个帖子,放了和印度朋友的合照,脸友留言问:“照片中的他们,都是印度人吗?冒昧请问,大多是什么种姓的身份?”我立刻反问这位脸友:“这个问题很重要吗?”其中流露出的不耐使对方有些惶恐,脸友说:“在教科书中看到的,我对印度的理解太少,这是第一个反应,然而,种姓是怎样的一回事?”
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才好呢?
种姓制度说起来就是一套与家族、与行业有关的社会分类与阶级的系统,行业被特定的家族所独占,行业之间高低不平等,这也是每个社会都有的现象。每个社会都有特权阶级,也有被排斥的贱民阶级,亦有一套说法来合理化長期的不平等。从这个观点看来,印度社会的不平等被其他国家的人特殊化了,好像全世界只有印度社会有种姓制度,是不平等的,而其他国家没有种姓制度,是平等的。
然而,我也并不想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存在”。在今日的印度,“种姓”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名词,中产阶级急切地想要否认这个不名誉的标签,否认种姓制度的存在,他们总是说:“那些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代化了,我们的社会没有种姓制度。”然而,这样也是不对的,这等于否认社会依然存在的阶级不平等与排除的机制。
数个月前在德里印度理工大学连续发生两起贱民学生自杀的事件,两位学生都是因为课业跟不上而被迫延毕。印度宪法为了翻转千年来的社会不平等,以“固打制”提供具有贱民身份的学籍保障名额。为了挤进名校的窄门,这些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从乡村来到城市,多年住在补习班拥挤简陋的房间里,日以继夜地补习读书。
自杀同学的室友告诉我们,其实最多的自杀是发生在补习班的宿舍,那里才是真正的地狱。她常常会注意到,一些在走廊上遇见过也聊过天的人,在某一日后就不见了,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选择轻生,而大家几乎是把这当成家常便饭。她说:“我不懂,那样严峻的考验她都撑过来了,进入了这间名校,只要再撑一年,她就成功毕业了,为什么会想不开呢?”
更详细询问后我才明白,“延毕”是有污名的,在名校里,排名如影随形,要参加社团活动,得出示证明自己是在多数人之上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四年期满,那些被迫延毕读第五年的学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耻辱,不仅要与比自己年轻的人一同上课,甚至要被赶出宿舍。况且延毕的污名写在成绩单上,一辈子跟着你。我曾经听老师说,当他应征教职时,当时自己的条件与竞争的对手不相上下,学校要求他们补交高中成绩单,高中时成绩较好的那位获得了教职。成绩至上、名校至上这样的学历主义世界各地都有,创造出来的难以翻身的社会不平等,与传统的种姓制度相比,恐怕是不相上下甚至更为严酷。
人们以为在印度“婆罗门”就等于有钱人,其实婆罗门分很多种,他们虽然在文化上拥有祭司的象征性的意义,但是许多婆罗门是非常贫穷的,甚至有些地方的婆罗门就是四处乞讨流浪的僧侣,那是他们高贵的“行业”。换言之,种姓制度里的“高位”是多重意义的,行业也很多元,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只看重钱与学历,还是有些不同。到底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特殊不特殊?好不好呢?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