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胜
时序秋冬,一日清朗无霾,难得晨练时光,就沿街头一不大不小的人工湖疾走。石子小路时有缤纷落英,倒影斑驳,菊花清雅,修竹萧萧,更有弦乐悠悠,白首红颜,舞姿拳路,一招一式,兀自陶然,好一派闹市尘嚣中的闲静。因刚编完散文随笔年选,翻读诸多佳作,遂使人有了散文之心结,如此良晨美景,油然与这散文作些勾连和穿越。那湖光树影,秋风摇曳,想到的是“北京的秋”或“故都的秋”同题的诸多名篇,是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文字。那闲静虽逼仄的水面与树丛交映,小鸟啁啾,柳树牵衣,是梭罗,是普列什文,也是周作人、老舍们笔下的景;还有,那些亮眼的花草姿态与秋阳曦露,想到的是东山魁夷的画,是列维坦的色彩。那份秋的雅致和古意,让人联想到陶潜的诗文和谢氏山水诗的韵味。一湖秋光,满眼生动,睹之,品之,不禁回想记忆中那生气淋漓的文字和艺术。触景而论文,这散文之道,也如观自然之景,见情见性,说白了,优美诗章或者散文篇什,就是你眼中的风景再现,是你心中的情感表达,也是你主观的情怀和心绪的抒发。爱你所爱,才写你所写。
不是吗,证之我们眼前的诸多散文,无论是写事写人写景写心,无不是钟情于你所要表达的对象,是你的心灵直感和思想的文字外化。其实,散文是文学中的不可言说或者不可捉摸的一个物件,如果非要去解读和定位,我以为她是一个精灵,让你折服于她,留恋于她,倾心于她,或者受制于她的折磨。前些时,我为一套散文的丛书写序,就用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在此套用其名,也顺便抄录文章的几句:
“尽管散文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的文体,尽管散文的历史是一个没有定论的悬案,尽管散文也曾不被某些作者所认可——有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之说。然而,散文的生命是强盛而博大的,她是文坛一棵葳蕤的大树,是文学的一个精灵,无远弗届,无所不在,从古至今,林林总总,留下了众多精品,制造了许多经典。对于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生的精神引领,散文之功,善莫大焉。设若没有散文,中华典籍会留下多少空白和遗憾。自现当代文学实际看,散文成就了许多大家,也是各类高手们一试天地的园地。所以,散文这个文学精灵,游荡于文学的天空中,也裨益于社会人生,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所爱……”
以上是就散文的经典性要求而言的,是多年来散文的艺术要求。可是,如今信息发达,又有多媒体、自媒体时代之谓,让你从经典的殿堂里对文学有了更为广大和大众的认定,你会对散文的众多变化有认同而期待。比如,微博、微信的出现,更是把散文的味道和功能,发挥得迅疾而广远。
如今,这微字怎可了得,她不只是小而微,也是快与众的别名,成为当下人们沟通和表达时最便当最亲和的文字方式,于是,有微小说、微散文的说法。其实,这类文体很难归类,前几年的手机小说和时下的微小说基本是一样的东西,有故事人物,也有情味,可以當做散文看待,而微信,无多画面和人物的面影,我以为就是一篇小小的微散文。积十年的既定习惯,我们的选本还是注重了文章的厚重,也许体量上的负重,影响了她的精灵般的灵动鲜活,对时下那些微信微博类的时髦文字没有顾及。但是,它们或他们,蔚然成气候,以微信为代表的这类新文体,其实就是一种新散文,许多是有味道,也见才气和性情的,表达的感悟有时也微言大义,见微知著。如若有出版家专事一本这些微字号的文学,说不准会大有市场。
所以说,这个文学的精灵,其实已暗香浮动,潜隐于市,人们在微世界里找到了种种乐趣,得到了心理的倾诉,也让文学中有了新的身影。这里,顺手摘上武汉“清扬”的微信二则,见出这类微字号散文的新生面:“遇见一座城,像遇见一个人一样,等时,造势,得天地成全,春风马蹄之下,满城怒放,江湖夜雨之时,相对无言。谈论一座城,就像谈论一个人一样,黯然,谨慎,三缄其口。那么,亲爱的再见,知音零落,故人白头,萧郎陌路,世间再无黄金城。”“这座城市依旧妖气万丈,那些独睡过的人,抢眼的人,幸福的人,恸哭的人,一齐冲着夜晚拔出瓶塞,举起酒杯,妖怪们于是纷纷逃逸而出,在城市上空集结成云,如同蜃吐出气息,它们开始吐出梦境。那么眼下只有一个问题,到底是睡着的我们梦见了城市,还是睡着的城市梦见了我们?”这是出自于一个对城市的某些瞬间或某些人情方面有特别感悟的青年之手,语句自出机杼,虽还可严整,但随意轻快的文学表达,见出一个现代人的某种心境和感受。
城市与人,是宏大的主题,也是当代人的情绪触点,从个人的认知角度,写来幽幽情致,一咏三叹,小资中见大端,会有很多的跟帖者。微散文,其文字要言不烦,信手拈来,以小见大,也有原生态的实感,加上即时性的传播,玩文学于掌中,这种新文体的辐射力和召唤力未可限量。或许在下一次当是我们关注的。至少,这些是散文这个精灵的又一表现形式吧。
选自《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