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标准路径构建研究

2024-05-04 02:59贾希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数字技术

贾希希

摘 要: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新要求下,顺应博物馆语境变化,充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构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标准和实施路径,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试图厘清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知识分享不足”“规范不足”等问题,并指出完善政策规范、加强数字技术革新、挖掘公众需求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文化服务;数字技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22

1 智慧博物馆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有效手段

智慧博物馆概念源于“智慧地球”项目,是在网络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在融合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基础上迭代衍生而来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美国记忆项目,开启博物馆信息化进程;随后不久,美国开启“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1995—1999)”,广泛促进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始于国家文物局2012年组织的重点课题“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2014年,国家文物局指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七家博物馆试点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志着我国博物馆正式开启智慧博物馆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智慧博物馆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博物馆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服务等资源数字化,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分发和共享。这种数字化的运作模式使博物馆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可以随时实现博物馆全业务流程的信息共享,推动实现“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慧管理”①,实现博物馆发展的更高形态。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各类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100亿人次。作为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态,智慧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领域不可忽略的重要趋势,不断促进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传承和展示。

2 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

目前智慧博物馆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规模和水平因地区和国家而异,很多博物馆已经实现文物藏品、展陈的数字化并开始应用VR、AR、数字交互虚拟技术等技术。但总体来看,大多数博物馆智慧程度不高、水平不一,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水平仍旧滞后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此现状跟智慧博物馆建设规范不足、用户需求挖掘不够、泛在互联程度不高直接相关。

2.1 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不足

我国的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必须考虑和把握三个基本情况:

第一,我国博物馆行业宏观管理的复杂性。我国博物馆所属系统和行政隶属关系交叉,管理模式较复杂,总体上施行分级属地管理。根据博物馆规模大小、藏品多少、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分别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四级有关行政部门对其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博物馆性质和类型的不同,又有国有和非国有的区分,其中不同性质的国有博物馆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非国有博物馆的内部管理依赖于理事会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在国家文物局2023年披露的数据中,2021年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但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仅3252家。

第二,博物馆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国有博物馆是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其收入高度依赖财政预算,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博物馆的财政补贴收入占全年收入的90.4%。而非国有博物馆的收入主要依赖举办主体投入,稳定收入来源较少。

第三,博物馆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地区、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中小博物馆和大型馆在馆舍规模、资金投入、职员数量、公共服务能力等指标上区分明显。以参观量为例,2021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79亿人次,其中年度参观量前100名的博物馆接待1.88亿人次,头部效應非常明显;以从业人员和机构数量为例,2021年山东省内博物馆数量为629个,从业人员10114名,而西藏仅有13个博物馆、284名从业人员②;以资金投入为例,2021年度辽宁省内博物馆财政拨款收入385746万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1344万元的34倍多。

智慧博物馆建设涉及资金、技术、人才、藏品、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各个层级的博物馆会根据自身资金及当地政策支持程度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这无疑导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互相冲突和不兼容的情况,不仅造成建设的重复和浪费,还影响了不同博物馆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拖慢博物馆行业智慧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各博物馆的具体建设过程,也就是需要建立智慧博物馆的标准体系,来规范智慧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管理。

2.2 高层次用户需求挖掘不深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智慧博物馆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挥其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属性成为当下关注的重点。

在博物馆“展示—参观”的业务流程中,观众通常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他们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挖掘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欧洲博物馆行业联盟对未来博物馆做出过描述:未来博物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分享”,要分享藏品和空间,与观众建立联系;第二个关键词是“讲故事”,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会吸引观众,由此产生共鸣;第三个关键词是“共同创造”,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文化内容和信息的制造者③。也就是说,在未来,博物馆必须与观众建立新型的关系,博物馆需要关注观众的主动性,以提高展示效果和教育成果;博物馆需要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用户体验、用户黏性和满意度为目标。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深入发掘用户需求是关键,并以此为导向重塑博物馆传统业务流程。

对参观博物馆公众的需求进行相应分类,分别是第一层级的信息需求、第二层级的体验需求及第三层级的知识需求。

根据2019年、2020年、2021年河北博物院对来馆观众的调查,结合对河北省内其他博物馆的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发现,在参观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中,“兴趣爱好”已成为观众来馆参观的原因,“进来闲逛”紧随其后,“旅游参观”“工作需要及集体参观”等原因占比相对较小,均不超过10%④。同时,来馆参观的用户以普通观众为主,因工作需要参观和文博爱好者的参观比例相对较低。而针对观众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观众普遍对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服务,如进馆、如厕、环境整洁度等基本需求满意度非常高,对展览、教育活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作为博物馆更高发展业态的智慧博物馆,应把知识分享当作重要着力点,进行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2.3 博物馆泛在互联程度不高

过去,博物馆内部数字化建设专注于各细分业务板块,比如文物藏品的数字化采集、预约参观的数字化流程等,造成当前博物馆业务流程中存在大量封闭的数字系统,如独立的办公系统仅服务行政事务,文物保管职能涉及的应用系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藏品管理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等分属不同部门,各自独立调控,“信息孤岛”现象广泛存在。在信息数据方面,数据全面性、连通性及数据共享受限,导致博物馆内部协作效率低下、对外服务无法进行更加有效地改进、教育传播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运营及决策无法得到精准数据支撑等。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小型博物馆长期以来建设的不足,它们在藏品管理、文物保护、展览、教育和观众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软硬件基础相对较弱。这些博物馆面临各种数据缺失、各类数据关联应用匮乏等现实问题。对于智慧博物馆发展理念中利用各类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传播等未来愿景,中小型博物馆与之存在较大的差距。非国有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滞后,智慧化建设几近于无⑤。

统观博物馆行业,各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大多局限在自身发展,并不同步也不互联,国家文物局实施的指导意见也集中在各馆独立发展以及建设“全国文物数据库”等独立业务层面。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将按照统一标准关联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智慧博物馆建设不能仅着眼于一个馆的建设,应该进行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建设,以生态系统面串联起整个博物馆行业发展,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3 基于智慧博物馆的影响因子构建体系建设标准

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体系应以“智慧服务”“智慧保护”和“智慧管理”为目标,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满足观众需求为中心,形成一套规范、标准、指南和评价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管理指南和运营评价指标。

制度规范基于博物馆成立的标准,包括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法律、条例、规定、规范文件等。技术标准包括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加强文物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服务等通用标准的修订)、数字技术应用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等。管理指南是指博物馆运营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综合管理的标准。运营评价指标是观众体验标准,包括参观流程、服务质量、展览设计等。统合基本要素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标准体系,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导和支持。其中以安全标准、应用标准、评价标准最为重要。

3.1 以完善制度设计为核心构建安全标准

我国尚未出台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相关规范,目前仅有四川、河南等地方层面的建设标准。为确保智慧博物馆安全标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建议成立由博物馆从业者、专业学者、服务供应商、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或社会机构,研究制定具体的建议和指南,以填补现有标准体系中的空白。

智慧博物馆的安全标准是要确保博物馆数字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涉及数据保护标准、网络安全标准、隐私保护标准等。

智慧博物馆应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护其数据,包括个人信息、文物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这是智慧博物馆安全的基石。参考《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及《ISO/IEC 27002:2022信息安全控制标准》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识别和评估数据信息可能会产生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网络安全是保护智慧博物馆数字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和恶意行为的关键。应当制定网络防御、入侵检测和防范、恶意软件防护等网络安全策略,以确保博物馆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渠道的安全性。

此外,智慧博物馆还应遵守相关的隐私法规和政策,以保护观众和用户信息的合法收集、使用和存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在个人信息收集及使用方面均做了相应规定,《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17)》《欧盟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加州CCPA隐私保护条例》《美国内华达州SB220数据隐私法》《英国DPA2018数据保护法》《ISO/IEC 27701:2019隐私信息管理体系标准》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个人身份信息保護框架和原则。

3.2 以数字技术革新为驱动构建应用标准

依托数字技术是智慧博物馆构建的核心,数字技术革新对智慧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智慧博物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的转型。此部分重点讨论数字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的应用范围,即基于博物馆业务流程进行应用细分,进而区分出其中的重点技术。

智慧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高级发展形态,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仍是核心业务,当前阶段智慧博物馆与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紧密相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博物馆的文物、展品、信息等实现数字化存储、管理、展示,必将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核心。

利用数字化扫描、三维重建、虚拟展示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管理,开发数字藏品推动文化创意发展;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触摸屏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展览体验,打造虚拟展览、创造模拟教室和开设线上课堂开展互动教育项目;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穿戴式导览应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等,针对性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供个性化定制文化服务;通过工作引擎等技术建设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将覆盖博物馆藏品保管、陈列展示、教育活动等功能的核心应用进行业务协同,实现一站式智慧办公,深度整合博物馆协同应用与即时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响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博物馆。

3.3 以挖掘公众需求为引领构建评价标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渐凸显,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智慧博物馆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智慧博物馆的发展与公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自信是同步发展的,也要参与到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中去。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突出自身的文化核心定位,增强文物的活力利用水平还要在连接公众、服务社会中持续发展,努力呈现更多元的文化产品、公共服务,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关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动态和用户需求,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标准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评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学习资源和社教服务,包括项目的质量、参与度和教育效果;评估博物馆的导览服务和参观体验,包括参观者的满意度、设施便利性和互动性;评估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社区参与和社会责任,包括博物馆开展的社会项目、社区合作和公共参与度;评估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课题的产出与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的频次等。

4 小结

建设智慧博物馆,无论从国家战略需求还是从博物馆自身发展需要看,都是重中之重。坚持智慧博物馆发展战略,围绕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两个发展要点,抓住完善政策规范、加强数字技术革新、挖掘公众需求三大战略重点,全面推进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项职能,探索出一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注释

①宋新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J].东南文化,2012(4):6-9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2[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

③参见欧洲博物馆行业联盟《未来的博物馆:来自10家国际博物馆的见解和思考》,译自Project-musa.eu网站。

④2019年,河北博物院发放《观众意见反馈调查表》,有效問卷360份;2020年,收回264份有效调查问卷;2021年,收回有效问卷562份。河北博物院2019—2021年的统计显示,“兴趣爱好”在观众参观原因中占比43%,占比持续提高,“进来闲逛”占比降低,“集体参观”占比也在提高。

⑤根据2022年河北博物院开展的河北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现状调研显示,河北省内的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未开展数字化工作。根据2023年河北省中小博物馆发展现状调研显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与大型博物馆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参考文献

[1]耿国华,贺小伟,王美丽,等.元宇宙下的智慧博物馆研究进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23(6):1567-1584.

[2]沈业成.博物馆智慧运营指标研究[J].东南文化,2022(2):157-164.

[3]沈业成.关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22(2):19-24.

[4]谢雨婷.试论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博物馆学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2):8-13.

[5]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2):13-15.

[6]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技术创新联盟.智慧博物馆案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7]段勇.智慧博物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数字技术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营销的创新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