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聪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其根本目的是为观众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应顺应潮流,结合“大数据”,建立新型智慧服务系统。
关键词:博物馆;大数据;智慧博物馆
一、关于“大数据”
沃尔玛成为全球零售业巨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曾作为沃尔玛秘而不宣的独门武器靠的就是购物篮分析。购物篮分析帮助沃尔玛门店在销售过程中找到具有相关关系的商品,并以此获得销售收益的增长。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啤酒与尿布”。沃尔玛通过购物篮分析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片的时候,经常顺便买上几瓶啤酒来慰劳自己,于是就推出将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的促销手段。万万没想到,这个举措竟然使尿布和啤酒的销售额大幅增加。现在,“啤酒和尿布”的数据分析成果已经成为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
何谓“大数据”?基于维基百科的解释,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或者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形式的信息。当今主流推崇认为大数据的特征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提到的4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输入和处理速度快)、Variety(数据多样性)、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内的不同数据之间是关联的,但是形成有效或有价值的数据才是我们最终目的。因此,利用大数据前提是需要主动收集数据并储存,再者是调整数据、处理并分析。
二、大数据与智慧博物馆
目前,大数据应用得非常广泛。大数据的应用示例包括大科学、RFID、感测设备网络、天文学、大气学、交通运输、基因组学、生物学、大社会数据分析[1]、互联网文件处理、制作互联网搜索引擎索引、通信记录明细、军事侦查、社交网络、通勤时间预测、医疗记录、照片图像和视频封存、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等[2]。而大数据应用于博物馆也开始逐渐兴起。现代博物馆作为社会的公众服务机构,提高对公众服务质量是博物馆的宗旨。
在大数据大发展的背景下,简单静态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博物馆已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智慧博物馆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内涵。[3]
智慧博物馆应分为公众服务与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公众服务的基础,而同时公众服务是文物保护的目的。
首先文物保护分为整体环境与局部保护。
整体环境强调的是整个博物馆的大环境,主要是人流、安防、消防等问题。这就需要运用现代的安全防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建的安防应用系统,设置人流统计分析、视频监控完善、馆区供电电源监测等防护子系统。同时,能通过统一的通信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监控中心设备与各子系统设备联网,实现由监控中心对各子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与监控。安全管理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各子系统的运行,某一子系统的故障应不影响其他子系统的运行。安全管理系统能对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能对系统运行状况和报警信息数据等进行记录和显示。数据存储容量足够大,音视频数据保存时间、报警数据保存时间均要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并留待需要时进行数据翻查、分析和研究。关键部位设置紧急报警装置,报警主机除了能接入自建的警卫管理中心平台的同时与当地110报警联网中心进行二级联网的链接。建成的相关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系统间的联动。例如做到报警与图像显示联动、报警与图像录像联动、除了报警后的图像复核外,在重点区域还可进行声音复核,或安装不同类型探测器的进行多重鉴别。局部保护强调的是具体文物的保护。鉴于文物的特性,不同湿度、温度、光线的变化都会对文物产生影响甚至损坏。现在恒温恒湿的智能展柜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大部分的博物馆都对馆内摄像拍照都有限制规定。不过基于博物馆的公众性,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对于采用智能文物展柜的,可要求开放相应数据接口,与大环境监测汇集在整一个博物馆后台管理系统里,进行相关的记录,以便工作人员以后的分析与预测。
同时,利用大数据构建智慧博物馆来提升公众服务能力。
构建智慧博物馆应提供智慧的导览服务。传统博物馆导览是指示牌加讲解导览。智慧的导览服务在传统导览方式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方式,让观众有更人性化的体验。基于建立安防人流系统之后,博物馆可以在不同信息平台(APP、微信、信息发布机等)发布参观实时人数,展馆内人流热区等等,让观众选择参观时间,错峰参观以便得到更好的参观体验;同样地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人流热区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利用不用的传感器,收集观众行为并分析,了解观众的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馆内展品或者陈列位置,又有助于在馆内外就可以推送观众的兴趣信息,开展观众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大数据有助于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开展更精准、更有知识关联的服务以及宣传推广服務等。
博物馆不仅是展品展示的地方,更是一个知识库。藏品是建立博物馆的必要条件,是开展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因此藏品信息是博物馆最基础的数据。同时,在历次陈列展览和各种研究成果中所形成的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数据也是博物馆基础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量展品、文物、研究的信息数据,博物馆应通过建立自身的数据库保存起来。博物馆日积月累的数据量可以为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更专业的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博物馆不是单纯在于收集数据量,更重要的是激活有价值的数据,释放大数据巨大潜能,进行整个信息联动,来为博物馆、为社会、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Erik Cambria;Dheeraj Rajagopal,Daniel Olsher,and Dipankar Das.13.Big social data analysis.Taylor & Francis,2013
[2]Hogan,M.What is Big Data.3 March 2013.
[3]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N].中国文化报,2014-10-30.
[4]“大数据”对博物馆的启示[Z].中国美术馆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