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与“韵”对艺术乡建的重构和推动

2024-05-04 22:15杨超宇蒋彦吴优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杨超宇 蒋彦 吴优

摘   要:当今中国,“乡村振兴”这一词条频繁见于各类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中。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艺术特色问题层出不穷,艺术乡建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出乡村振兴、强调艺术走进乡村,把目光聚焦在艺术乡建,是对当代国家建设和艺术运用的正确认知,也是把握当代乡村发展的关键脉搏。唐代美学中的“境”与“韵”是唐人对于生活环境、空间氛围的独特美学凝练,是思想境界、文化表达以及事物品位的专属韵律。“境”与“韵”的美学表达将填补乡村振兴中的美学空缺,赋予推动艺术乡建中乡村艺术营造、历史人文发展和重构乡村振兴新面貌的新动能。

关键词:唐代美学;境;韵;艺术乡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5-0158-03

一、唐代美学“境”与“韵”的概况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辉煌的文化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展现出非常强盛的姿态。唐人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促就了唐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唐代美学价值表现最为代表。唐代美学在唐代很少受到观念的约束和思想的束缚,能在唐人的生活需要下自由发展,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美学形态。因此,唐代美学风格,除了体现一种雍容典丽的风格外,又有多种风格共生共存,如早期的清秀、工整、质朴,中期的丰腴、富丽等,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欣欣向荣的唐人美学和艺术欣赏。

唐代美学注重借物述境、借景抒韵。唐人强调借自然情景之状描绘心灵神态、境地环境;借物象之美抒发品调格律、韵外弦音。“境”与“韵”则是这一丰富美学表达范畴中的出彩之色。“境”与“韵”并不是单独出现的社会产物,而是伴随着大唐人文艺术的发展而更迭前进的,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诗歌曲赋、千人千面的绘画风格、驰走笔锋的书法大家以及千姿百态的民族韵味下默默熏陶、相互融合后逐步成为唐人心中美学取向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的。

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人严羽在诗辩这一论述中阐明了对于唐代兴意境的论调,并有意赞扬了其兴意境无穷而言有尽的看法表述。钱钟书的《谈艺录》中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其有力阐明了唐代“境”“韵”之美对诗歌以及生活的影响之深远。

“境”是景和象的结合与补充,景与象所促成的“境”需要与外物的结合、需要与人情心智的交流互为补充,也可以说境的交流与表达离不开与外界的承载。境也可以理解为意境、情境、心境和境地等。“意境”的含义原出自佛教,魏晋时佛经翻译中普遍使用“境”或“境界”,来表达内心修行悟性时所能达到的境地[1]。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世界寄托于外物上,才能得到“境”真切的体验。王昌龄说,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得其真”,其意为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图和表达都需要通过外界的载体,大自然的景象、前朝历史中的文人雅士、个人神思泉涌的灵性代表,借助外物之象来实现“境”的独道和深层意蕴。“意境”的自觉出现,对形成唐代诗人的审美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其诗歌的普及性,所以这种重意境的审美趣味自然也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1]。“境”的出现是不同艺术领域对于唐人新时代美学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从文人雅士到世俗阶层,将“境”的美学意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韵”在绘画世界的话语权更为强烈,前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后有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六法”转述其说:“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2]所以,“韵”体现什么意蕴呢?字典以及工具书上注释为:“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味或韵味”。而在唐代的“韵”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品行的精神节气和韵味氛围。从中体会自然世界的广阔无垠、艺术作品以及环境的风雅独韵,且从中感受并体会其所具有的美学感染力和本身生命力所具有的美学创造性。韵味、气韵或意韵都与精神状态相和谐,也与生动、灵动相呼应。“韵”深刻体现在唐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气韵、文化表达以及氛围环境当中,生生不息,默默熏陶着唐人的生活。

二、艺术乡建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可能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变得日益广泛,不仅对于物质需求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精神需求、藝术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追求也在日益增长。于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艺术乡建走进我国乡村。

“艺术乡建”即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可以在提升乡村文化面貌的同时,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国外已有丰富的案例[3]。以日本的岐阜县合掌村为例,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冬和豪雪,村民创造出“合掌造”房屋以适合大家族群体居住的建筑形式。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合掌村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上具有了世界先进水平,并成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原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现在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世界游客慕名而来。艺术乡建的概念和建设逐渐融入全球发展的大环境中,也逐渐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广大的青年建设者和艺术工作者开始走进中国乡村、走进艺术乡建。

如何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需求把控乡村生活的整体复苏与重建,如何在重塑性较强、可能性更大的乡村空间中探索,如何在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进行尝试发展。究其实,文化需要贯彻一种理念,即把人们的文化需求整合到生活中去,能够很好地体现“文化即生活”的理念。[4]艺术乡建中的艺术放到次要地位,主要关注的则是村民的生活、乡村的振兴,通过形形色色的建设活动,如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民间特色历史民居的保护、地方特色艺术节的举办、艺术博物馆以及乡村艺术文化设施的建设。将艺术文化与地方乡村相结合,作为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两者之间的价值联系和利弊互补。其中以北方年味风光风俗为主题的山西平遥中国年推广活动、以民俗风光为主题的梁山火把节、以电影发展为契机的山西大同电影文化节等活动形式的不断呈现,生动形象地阐述这一伟大的现代命题。

三、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中所扮演的角色

仅从字面上来看,“艺术乡建”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乡村进行的与艺术相关的建设。但是这样的理解过于宽泛,而且也湮没了我国艺术乡建的最大特点[5]。中国艺术乡建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民参与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在国家发展大背景和政策的引导下,人们积极主动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创建乡建新形式,增强艺术认同感

把艺术创作的理论、思想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3]。对于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来说,艺术乡建是个新鲜话题,在乡建初期人们往往只注重乡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落后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乡建的初期是从乡村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步步走来的,形成完整的乡村发展模式和振兴战略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考量。

艺术乡建为乡村工作者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创作提供了广袤的天地。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大多持肯定、坚定的态度,在进入乡村建设时往往会忽略乡村这一乡村真正的主人[5]。但是在建设和创作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及艺术的次要地位。首先,通过对乡村和村民进行艺术了解、艺术乡建战略和方法分析,使乡村、村民和艺术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连锁反应,产出有效的价值形态,从而形成乡建对于艺术的认同感。

(二)打造村民新动能,激发村民主体性

在乡建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乡村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村民的需求点在哪里,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走进乡村时,村民对于艺术的认知和了解还是不足的,通过沟通、交流、走访和实践打破艺术与乡村的界限、消除艺术与村民的陌生感。艺术工作者在村民发展的过程中要听取村民的声音,并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帮助。

就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而言,“艺术乡建”只是出发点,“艺术乡建”的成功标志是村民参与、乡村活化和可持续性发展[6]。与此同时,在艺术乡建发展的新探索和新形勢中,培养村民打造发展新动能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艺术工作者在与村民谋发展的同时要鼓励村民的自觉能动性和大胆创新性,促进乡村和村民文化意识和创造艺术先行发展。艺术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而村民的主体性是永久的,不能只靠艺术工作者的一己之力。

(三)重构文化新面貌,转化经济促效益

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其地方特色越强,吸引力就越强。通过对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乡村被艺术家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7]。艺术工作者在乡村建设中要积极陪伴和贯穿村民的自主创造过程,鼓励乡村建设者进行乡村特色文化和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乡村村民思想意识和当代艺术文化认同的自我革新。

艺术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特色产业进行筛选,挖掘乡村特色品牌代言人、技艺传承人,关注特色产业培养和推广。推广乡村的文化核心和特色内涵,吸引消费群体进入乡村并带动乡村其他产业的联动运转。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形式的多元化,进行线上线下品牌的全面推广,制定符合乡村产业的营销渠道。线上加强与各大销售平台的合作,线下在乡村以及周围城市开展艺术微店销售店铺推广和销售,进而将文化效能转化成经济效益。

以山西大同云州的黄花菜产业为例,大同市政府抓住云州特色的黄花产业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黄花特色产业带动了村镇的振兴和村民的经济效益。同时,黄花产业开始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注重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发展,并成立了以“品牌化、电商化、数字化”为支撑的大同黄花产业联盟和大同黄花协会。围绕黄花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线上线下全面发展,打造优质品牌。

四、唐代美学重构乡建新面貌

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中,不仅仅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思想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中的竞争也越来越重要,竞争战略价值在日益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内涵丰富,既是综合性课题,又是宏大的思想工程,是基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实践[8]。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进行当代运用,将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与艺术乡建结合,与社会发展相融,不断地积淀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唐代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学艺术以及美学的日益进步都让中国人引以为傲。唐代美学具有自己完整的系统。它既有中国古典美学玩味、畅神、妙悟等审美体验的传统特色,又具有自身所独有的同其他美学区别开来的特质(个性)[9]。可以从唐代美学“境”与“韵”的独特性中汲取当代艺术乡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保障。“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境有三境,物镜、情境和意境”。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把“境”的妙想与乡建相结合,“境”主要着手于乡建事务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和相互烘托,如建筑以山西地区的窑洞为例,周围的装饰物都应以一系列黄土高原窑洞人家的生活风光建设为主,基础设计以及其他衍生物都应与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相融合,构成一幅和谐的意境之美。“韵”主要落脚于乡建地区和人民的精神世界、生活气韵、文化表达以及氛围环境中。“韵”的美学构思让艺术乡建的突破口更加合理、富有文化内涵、加入了乡建生活场景和衍生产品的文化表达和氛围塑造。重构艺术乡建的新面貌,从文化、经济、旅游、销售、区域特点等不同的路径和新方略出发,寻找属于每个艺术乡建的突破口和多样性,让乡村建设焕然一新。

五、结束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前进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从艺术乡建的战略角度出发,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属于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将中华文化与当地历史底蕴相结合、将历史先河中的灿烂艺术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寻找艺术乡建的新路径和多样性。寻求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在孜孜不倦的探寻中,描绘一幅多姿多彩、壮丽山河的美丽画卷。

参考文献:

[1]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39-140.

[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修订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3]   朱泽钰.山西许村“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J].山西农经,2021(9):117-118.

[4]   张嫚嫚.“艺术乡建”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实践[J].四川戏剧,2021(11):169-172.

[5]   萧放,霍雯.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样态与实践:以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参与式艺术实践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1(4):88-96.

[6]   赵力.艺术乡建的新尝试与新策略[J].美术大观,2021(6):116-118.

[7]   林卓.从艺术主体到村民主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主体性重塑[J].公共艺术,2021(5):68-72.

[8]   刘恋.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2):68-71.

[9]   王明居.唐代美学简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82-388.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