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2024-05-04 18:47张智瑶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用风险困境

张智瑶

摘   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一定的困境,依赖经验识别信用风险以及对主体信用过度关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实际要求。基于此,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对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传统风险识别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型对策,即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将抵质押范围适当扩大;加大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期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经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5-0068-03

引言

最近几年,部分商业银行发生的各类风险事件,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及治理发出了警示。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而言,有必要对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要将新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信用防范手段进行优化,从而对信用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并做到分类管控以及妥善处理,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商业银行能够健康发展。基于此,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困局与对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理论意义。

一、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风险。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债务人又或者是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同规定义务;又或者是信用质量出现问题,这就会影响到金融产品的价值,并带来经济损失。其特点体现在:第一,信用风险通常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变化;第二,相关数据比较少,而且获取难度比较大;第三,具有非系统性风险特点。二是操作风险。一方面,发生外部事件,可能会对内部操作带来影响而引发风险;另外一方面,银行内部自身的问题,例如,操作失误、内部机制不完善等,进而引发操作风险。其特点体现在:第一,操作风险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之中;第二,具有非盈利性以及普遍性特征。三是市场风险。体现在为资产价格的波动将会给金融机构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其特点体现在:第一,市场风险的相关数据比较充分,相对容易进行计量;第二,具有比较明显的系统性风险特点。四是流动性风险,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无法为资产的增加或者是负债的减少,进一步提供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以及相关损失。其特点体现在:第一,多维度风险特点,主要产生的原因是包括流动性计划不够完善、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等几个方面;第二,直接体现一家金融机构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

从众多风险类型来看,在银行放贷时,主要面临的风险还是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如果银行未能有效防范,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首要考虑因素是信用风险[1]。

(二)抵质押仍然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

对于风险管理而言,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的策略包括风险补偿、分散、对冲、规避以及转移。现阶段,商业银行通过不涉及小企业贷款市场的手段来规避风险已经无法发挥良好的作用,主要采用的风险补偿与转移手段。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贷款利率,从而获取更高风险的价格补偿;另外一方面,银行主要是利用抵质押以及担保等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对于传统信贷主流风险管理手段而言,主要有抵质押、信用以及保证。从贷款来看,抵质押贷款所占比例一直都比较大。从我国五大商业抵押贷款的增长速度来看,从2008年的32%上升到2018年的43%,但是同期的信用贷款以及保证贷款比例分别下降了6%以及4%。

由此可见,抵质押依然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授信过程中,更信赖采用的担保手段是抵质押,这一点与过去我国重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相匹配。现阶段,抵质押担保这类手段其实已经很难适应小微企业以及轻质化的第三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因为这一类企业本身就难以提供能够被认可的抵质押物。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转型。

(三)传统授信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授信模式無法满足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授信模式而言,对主体信用非常关注,这就难以满足很多企业的融资需求。主体信用等级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家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一些大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其规模比较大,融资渠道存在风险,但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也就有着比较高的主体信用;而一些中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成立年限比较短,大部分都具备可以抵押的资产,所以主体信用相对比较差。如果没有抵押物,一旦贷款企业破产,就会增加银行的坏账。银行为了能够控制这类风险,往往会选择主体信用更加优良的大企业。同时,对于主体信用比较差的中小微企业,银行会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因素,所以往往不敢,或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对这类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也就无法为这类企业提供贷款[2]。第二,新时代个人信贷需求多元化,而传统授信模式单一化。对于个人信贷而言,所面对的对象通常不是法人,而是自然人,所以贷款风险比较分散,而且管理体系比较复杂。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个人贷款类型比较多,部分贷款期限并不短,这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如果有政策方面的影响,还可能出现政策性风险,相对于法人贷款而言,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个人贷款需要引起重视,面对个人贷款风险的特点,就需要对贷款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也就是需要一个响度集中、高效、程序化的贷款管理流程。现阶段,“客户群”是银行常常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还难以满足个人贷款的实际需求。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人们的互联网金融放贷量不断上升。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冲击下,小微企业贷款份额开始被蚕食,其垄断地位、经营与管理方式都将受到影响[3]。

二、传统风险识别模型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对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而言,主要还是由人操作,分级授权管理信贷。由客户经理负责贷款,需要进行放贷前的调查,并由相关部门负责审查及把关。客户经理在授权范围之内可以完成自行审批,如果超过权限,就需要向上级汇报,再通过上级进行审批。在贷款管理过程中,主要实施的是前中后台分开管理模式。对于前台而言,主要负责的工作是营销、调查以及放贷之后的管理;对于中台而言,主要工作职责是审核审查;对于后台而言,主要工作职责是记录与核算。具体是依托企业征信报告、个人征信报告、信审人员经验、信用评分卡等依据,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判断,然后决定是否放贷。这种模式曾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这种模式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体现在:第一,静止时点的企业数字,将无法反映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企业或者是个人信贷数据、资产证明等传统信息来决定是否放贷,如果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实效性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就可能引发风险。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具有快速变化性、高交易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快速完成动态评价,但是传统风险管理模型难以达到实时跟踪[4]。第二,传统风险识别的主观性比较强,判断依据过于依赖经验,难以得出精准、客观、完整的评估结论。传统风险管理很多時候依靠的是经验以及自觉进行判断,更注重的是事前与事后管理,特别是事后监管,商业银行通常会采用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机制、贷后管理机制等手段进行事后风险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风险管理与数字经济时代需求不符合。第三,对于传统风险识别而言,其模型没有更加明确、清晰的风险偏好,也就难以形成完善的预警与治理框架。从全球比较领先的银行来看,通常会有一套规范、清晰的流程,主要是对风险轮廓进行审查,然后判断其是否会存在风险。结合风险偏好框架来看,其中包括了明确的限额,又或者是对某种风险损失的零容忍,同时还制定有风险防控措施。有经验的银行通常会谨慎通过多种风险防控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比如说在方法上,采用的是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是静态与时点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超出单一监管指标的资本目标(经济资本、有形普通股权益及总杠杆)或在险资本额、净利润收入波动性或在险收益计算额、VaR(风险价格值)限额、风险敏感度、预期损失比率、银行自身信贷息差、经济增加值等。但是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来看,主要关注的是主体信用,对于资产、个人本身的质量以及数据挖掘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

三、数字经济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转型对策

(一)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将抵质押范围适当扩大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增速加快,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抵押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将范围适当扩大。对于涉及农业的贷款,需要分析农业牧渔业的特征、需求、发展趋势等,将蔬菜大棚、农产大额订单等纳入到抵押范围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可以将工程、材料等纳入抵押范围之中,还可以将中标通知书、施工许可证等材料作为融资的基本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建筑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绿色债券、碳排放权等可以作为绿色企业的抵押凭据,不仅能够为这类企业提供贷款,而且可以推动我国绿色行业健康发展[5]。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而言,我国已经有商业银行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建设银行为例,目前推出了这样的金融商业模式,即“重实质信贷风险、轻抵质押物”,该模式更看重微型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以此为依据,可以向一些缺少抵押物的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对于部分已经存在信用风险的微型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这样能够将风险转移或降低,也可以帮助这类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加强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客户数据进行信用评分、贷款预测、风险定价以及贷后管理等,不仅能够将信息搜集成本降低,而且还可以避免人为的非理性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讲,在放贷之前,充分利用大数据整合客户相关信息,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然后根据结果分析客户信誉度,此举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源头上将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在放贷之后需要加强管理,主要是建立负面信息搜索引擎以及预警机制,让贷后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利用金融科技技术,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快速获取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对文本、图片以及语音进行识别以及提取,能够对企业或者个人信用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基于此,需要构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信用风险模型,以更加精准地识别以及预测风险。

此外,加大人才的引进以及培训力度。从人才引进来讲,银行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以及高福利待遇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将培训与绩效挂钩,确保培训效果,将有利于壮大人才队伍。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从银行重大信用风险事件的成因来看,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具体来讲,金融机构需要做出这些方面的改进。第一,对于股东治理而言,部分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关联交易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过于集中或者是过于分散的结构都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必须保持透明的、合理的,而且能够相互制约的股权结构,从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第二,对于发展战略而言,一些金融机构更注重追求短期业绩,规避信贷监管,然后实现快速扩展,其实这是导致信用风险根本原因。当金融机构自身出现问题,那么产生的后果将可能是连锁反应,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建议银行做到谨慎经营,不要盲目追求扩展规模。第三,加大风险内控力度。从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状来看,其管理制度因循守旧,没有主动革新的动力。建议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信用风险防控手段,积极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风险管理,这样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信用风险管理需求[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信用管理以及风险识别模型均存在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基于此,需要从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将抵质押范围适当扩大;加强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力度,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转型,此举将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蓉.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22(9):112-113.

[2]   裴玉波.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商论,2022(3):85-87.

[3]   陶雨然.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讯,2021(34):90-92.

[4]   陈绘琴.浅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21(33):130-132.

[5]   张婷,李刚,袁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21(31):80-82.

[6]   李永渌.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对策[J].中国商论,2021(20):101-103.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信用风险困境
困境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