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数字化;国家记忆工程;学科交叉;技术进步;信息安全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传统纸质档案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需求。数字人文的兴起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家记忆工程作为维护国家记忆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亟需数字人文档案的支持和应用,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彼此的发展,并进一步探讨数字人文档案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其目标是准确把握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和特征,深入剖析数字人文档案在国家记忆工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数字人文”和“档案”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20篇(检索时间:2023年8月19日,下同),研究主题包括数字人文的概念及档案参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1,2]、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3]、国内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的相关案例及项目[4,5]、人才培养[6,7]、数字记忆[8]等。在“数字人文”与“记忆”主题下,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6篇,主要集中于数字人文视域下社会[9]、城市[10]、乡村记忆[11 ]构建研究。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对数字人文、档案数字人文和国家记忆工程进行定义和界定,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赋予其内涵,从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来阐释概念的重要意义,并从两方面剖析了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再次,从档案概念体系出发,分析了“数字人文档案”概念的双重作用。最后,针对数字人文大潮面前档案界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应主动融入数字人文建设,制定发展策略和创新思路的观点。
1 数字人文、档案数字人文和国家记忆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对现有概念“數字人文”“档案数字人文”和“国家记忆工程”进行定义和界定,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开展本研究的第一步。
1.1 数字人文的定义与特点。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型知识生产范式,对以历史文化与社会记忆为研究主题的档案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反思。
1.1.1 数字人文的定义。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概念源自2 0 世纪中期的人文计算( H u m a n i t i e sComputing),最早起源于文学与语言学领域,即将文本资料通过数字化和计算机语言来表达,随后应用于其他人文学科领域。安妮·伯迪克(Anne Burdick)在《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一书中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和组织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模型,表现为人文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共同参与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合作研究、出版和教学等活动[12];王晓光将其定义为一种促进文理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研究领域[13];还有学者将其界定为一种人文学科与技术工作的交集,是一种研究方法[14]。本研究认为:数字人文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工具对人文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展示的一种学科交叉领域。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人文学科知识,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挖掘并揭示人文学科中的规律和价值。
1.1.2 数字人文的特点。通过对数字人文概念及内涵的梳理,其特点包括学科交叉、数据驱动、可视化和开放共享等四个方面。
第一,多学科交叉性。数字人文是跨学科合作的典范,是人文学科(语言学、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社会学等)和计算机科学(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可视化等)的交叉,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交流。
第二,数据驱动。数字人文的产生本身就基于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据为基础,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人文科学融合,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规律。
第三,可视化呈现。早期数字人文主要运用于语言学、文学、历史学领域,通过文本分析的手段判断佚名作品的作者归属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用户画像等技术和手段的迅速发展,数字人文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呈现,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第四,开放共享。在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下,数字人文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流,使得开放科学逐渐从自然科学领域向人文科学领域渗透,使人文学科研究在学术交流、信息共享、科研创新等方面步入更开放的状态,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与合作。
1.2 档案数字人文的定义与特点。档案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对象,档案馆为国内外开展数字人文的相关项目提供原始真实、来源可靠的档案资源,数字人文为档案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者存在交集。
1.2.1 档案数字人文的定义。“档案数字人文”是“档案领域”参与“数字人文实践”的概念组合体,有两种内涵:其一,档案领域如何将档案元素融入数字人文的场景。左娜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档案元素包括档案、档案人、档案事业、档案学、档案组织,[15]档案元素融入数字人文的场景的路径包括档案专业知识供给数字人文,如将档案领域的数据长期保存、数据鉴定与开放等。其二,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应用于档案领域。即以数字技术为支持,通过数字化、索引化和可视化等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管理、研究和展示。
1.2.2 档案数字人文的特点。通过对档案数字人文概念及内涵的梳理,其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管理。档案数字人文主要利用数字技术及手段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数字化扫描、OCR识别、文本数字化、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电子化管理和利用,有利于实现对档案内容的管理。
第二,数据链接。档案数字人文通过数据挖掘与聚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各类档案资源之间的数据链接关系,实现了跨档案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角度的研究视角。
第三,多元化展示。档案数字人文通过可视化和多媒体技术,如VR/AR技术、3D建模仿真技术等,将档案资源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景展示,增强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受众的身临其境感。
第四,文化遗产保护。档案数字人文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3 国家记忆工程的定义与特点。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旨在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认识。自此,各国、各城市发起了相应的国家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
国家记忆工程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档案、文物、口述历史等信息资源而建立的一个系统工程,旨在记录和传承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推动国民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16]是构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国家记忆工程概念及内涵的梳理,其特点包括综合性、长期性、多元性、教育功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国家记忆工程覆盖多个领域,涉及主体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不同主体对不同种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整体上实现了对国家记忆的综合性管理和保存。
第二,长期性。国家记忆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其目标是长期保存和传承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数字人文、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工具为后代提供可靠的历史材料,为未来保存历史的记忆。
第三,多元性。国家记忆工程通过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档案、文物、口述历史等,展示了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第四,教育功能。国家记忆工程承载着丰富的国家历史和文化,记录着国家和社会的变迁,是党和人民奋斗史的宏大叙事,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促进国家、社会和谐发展。如红色资源是国家记忆工程中的重要资源内容,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2 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的关系分析
针对上文的档案数字人文,本文创造性地提出“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诠释。结合国家记忆工程的四大特征,本文认为数字人文档案可以充分展示国家记忆工程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价值,国家记忆工程为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资源支撑。
2.1 “数字人文档案”的内涵及意义。界定“数字人文档案”的含义,了解其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对分析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尚无“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本文结合当下数字人文成果,尝试提出“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并將其界定为对数字人文成果进行档案化管理而形成的档案,换言之,即将数字人文成果以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和利用。
数字人文档案概念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就其现实意义来讲,数字人文档案利于提高保存和利用效率,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数字人文档案还能够促进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
就其学术意义来讲,首先,数字人文档案是学术研究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数字化保存和管理档案资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分析这些数据,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其次,数字人文档案还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通过数字化档案的共享,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此外,数字人文档案还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拓展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就其历史意义来讲,数字人文档案还能够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全面。通过数字化保存和管理档案资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分析历史信息,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质。此外,数字人文档案还能够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历史,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综上,“数字人文档案”在现实中具有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和促进学术研究的作用;在学术领域具有丰富学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在历史领域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历史研究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推动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的相互关系。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家记忆形态趋于数字化,国家记忆工程为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资源支撑,是必不可缺的资源基础;数字人文档案充分展示国家记忆工程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价值,二者优势互补,共同维护我国国家记忆和档案资源的完整性。
2.2.1 国家记忆工程为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资源支撑。国家记忆工程蕴含着丰富的档案资源。档案资源是指各类机构或个人保管和管理的有关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文件、图书、照片、视频等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料。数字人文档案可以看作是对档案资源中的数字人文成果进行管理和利用的方式。通过将数字人文成果以档案的形式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和提供访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国家记忆工程中蕴含的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文本采集。第一,不仅要收集记忆保存机构存储的馆藏档案资源,还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档案的征集力度,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国家记忆,通过捐赠或购买的方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档案资源。第二,加强对口述档案的文本化处理。[17]口述档案是国家记忆工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了古老传说、民俗礼节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对口述档案进行文本化处理是构建数字人文档案基础资源库的重要内容,能促进相互关联的数字资源进行协同,推动科学、系统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的建成。
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依赖档案资源的支持,并通过对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提升了数字人文成果的管理和利用效果。因此,国家记忆工程作为档案资源的来源库,为数字人文档案的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
2.2.2 数字人文档案充分展示国家记忆工程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价值。对于国家记忆而言,永远不可能达到“完成时”。
数字人文成果在档案资源中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的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资源。这些数字人文成果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得以保存、传播和利用,并丰富了档案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第一,数字人文档案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国家记忆。由于数字人文技术能够将跨时间、跨地区、多载体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既包括实物档案,如建筑、工具、器物等,又包括反映国家变迁的文化记忆资源,如宗教习俗、风土人情等,通过技术手段将隐性记忆显性化,保障集体记忆的完整性。第二,数字人文技术可以通过数据管理、分析技术等对记忆资源进行分析与重构,通过数据间的关聯构建有效的记忆主题关联,同时通过可视化呈现的技术,结合文本聚类、主题建模等算法,将零散的记忆有序化,充分展示和利用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价值,有利于增强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
3 “数字人文档案”对现有档案概念体系的影响
本文引入“数字人文档案”的概念,不仅仅针对国家记忆工程,还旨在不断完善现有档案概念体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有利于档案概念的拓展与纵深发展。引入“数字人文档案”这一新的概念,对现有的档案概念体系产生了拓展和纵深发展的影响。传统的档案概念主要强调纸质档案的保存、管理和利用,在数字化浪潮背景下,档案资源形态从模拟态、数字态向数据态“质变”,[18]档案信息的记录、存储和利用方式也发生着变革。“数字人文档案”则将注意力扩展到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处理和运用。这种拓展使得档案概念从传统单一形式的档案向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广泛应用延伸,涵盖了更多形态和内容的档案资源。[19]在档案概念中加入了数字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要素,丰富和深化了档案概念的内涵。
3.2 有利于转变和更新档案概念体系。“数字人文档案”作为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概念,将档案的载体从纸质扩展到数字形式,使得档案能够更广泛地进行共享和传播。这种概念的转变和更新可能会对档案概念体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档案的定义、范畴和特征。定义是人们对一定认识对象的总结性认识,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抽象,且随着事物本身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这一事物本质内涵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人文档案”具有不同于传统纸质档案的特点,例如可复制、易传播、可持久保存等,这些特点可能导致档案概念体系的重新界定和修订,如引入新的研究视角等。其次,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和运用也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这也可能促使档案概念体系在管理和技术层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4 数字人文大潮面前档案界的回应
数字人文是大数据背景下人文学科与计算机科学融合的研究新范式,数字人文将其强大的数据关联、可视化、开放共享等引入档案学领域,丰富了档案学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因此,面对数字人文浪潮,档案界该以何种姿态回应,是当下档案学人面临的挑战。
4.1 主动融入数字人文建设。在数字人文大潮面前,档案界应当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数字人文的发展。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和研究领域,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法。档案界应当认识到数字人文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主动融入数字人文建设中。同时,档案界也应当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数字人文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数字人文领域存在技术更新快、信息安全性等问题,对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档案界应当加强技术研究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确保数字人文档案的安全、可靠和长久保存。[20]
4.2 制定发展策略和创新思路。面对数字人文的兴起和发展,档案界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创新思路,以适应数字环境下档案事业的发展。第一,档案界应当加强与数字人文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与数字人文相关的学科和机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在技术、数据管理、文本分析[21]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档案界可以与其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资源共建等形式,实现资源和经验的互补,促进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第二,档案界应当注重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数字人文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文本挖掘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档案界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档案技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模式,尝试运用新技术手段解决数字档案的安全性、长期保存性等问题。第三,档案界在数字人文大潮面前需要加强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这包括提高档案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动档案事业在数字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档案界还应当积极倡导数字人文意识,推动数字人文在社会各界的认知和应用,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档案界需要积极应对数字人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创新思路。加强与数字人文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同时加强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将有助于档案界应对数字人文的挑战,实现档案事业的更新与发展。
5 结语
数字人文的发展和应用拓展了国家记忆工程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数字人文档案概念的提出、意义及其与国家记忆工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数字人文档案指“将数字人文成果以档案的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和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对现有档案概念体系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继续探讨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之间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数字人文档案对国家记忆工程的支持作用,提供更具体的实践指导。第二,进一步研究数字人文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框架。数字人文档案的管理和长期保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技术难题等。因此,可以深入研究数字人文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框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第三,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促进数字人文档案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的应用与推广。数字人文档案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档案学、信息科学、人文学科等,因此可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数字人文档案的发展。
综上,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数字人文档案与国家记忆工程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数字人文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为提高国家记忆工程的建设水平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推动数字人文档案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国家记忆工程的发展。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宋飞,副研究馆员 来稿日期: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