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琼玲
摘要: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文化视角”是当前方兴未艾的学校劳动教育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缺失的一个关键视角。通过对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视角”缺失现状进行审思,就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何以必要与可能做出了探索,以期为学校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提供一种“文化视角”和可能的行动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校文化;文化视角
科学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我们尊重和体现劳动教育的历史性、现实性和使命感,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1]。一方面,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具有文化唯物性和文化启蒙价值[2]。学校劳动要想切实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就需要建构一种能够体现劳动教育本质和“学校文化个性”的劳动教育文化。另一方面,审思当前方兴未艾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可以发现,虽然不少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考虑和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但就学校本身劳动教育文化的系统建构来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突出的实践参照经验。文章旨在对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视角”缺失现状进行审思的基础上,就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何以必要与可能做出探索。
学校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教育,是组织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的过程,是促进儿童学习、援助儿童发展的实践。传承文化、学习文化本身,是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体的语言、生活、劳动、关爱和矫治得以连绵不绝的活动[3]。“教育文化”这一表达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在欧洲教育领域中有所体现。德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学家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认为:“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斯普朗格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劳动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要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把握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为此,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然而,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在当前广泛开展的学校劳动教育研究中虽有部分研究指向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属性等,但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便可发现,总体来说,从“文化”角度进行学校情境中的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极为有限。从实践探索层面来看,学校应该在劳动教育中自觉地考虑和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如将蜡染、织锦等艺术与特色技能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是将根雕等地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学校劳动教育,但就学校系统地劳动教育文化建构来说,还有待加强。
学校劳动教育“文化视角”的缺失容易导致至少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容易受到技术理性的控制,看不到劳动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劳动教育的文化启蒙价值,从而将学校劳动教育沦为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机械培训;二是容易采取“割裂”的视角,看不到劳动在创造人本身方面的根本价值,以及劳动教育以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为旨归,从而陷入将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等“四育”割裂状态的泥沼。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迫切需要对当前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视角”缺失的现状做出审思和回应。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突显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视角”,细化、深化基于一定理论视角和实践探索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研究,这是一个亟待正面应对和突破的研究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建构高品质的劳动教育文化》一文中提到:劳动教育要有实效,就要建设一种高品质的劳动教育文化[4]。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构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是促进学习者劳动素养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五育并举”的需要
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施行,再到国家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有关学校劳动教育的探索既体现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学校行动。一方面,这样的学校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因为但凡学习都是“文化性学习”,这意味着,“文化视角”本身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推进劳动教育及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审视视角。另一方面,在所有文化形式中,劳动本身便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对于学校而言,当前课程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学校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如增加了劳动课程、劳动教育相关实践)与平衡(如劳动课程与其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即一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学校文化”创造,应该成为学校课程改革行动最直接的诉求和目标。这也正是学校课程改革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换而言之,要想能够开展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以满足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文化的视角对学校劳动教育做出审视。
(二)深化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整体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于整体的学校文化之中。就学校劳动教育而言,建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同样也是发展新的学校劳动教育相关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过程,是深化学校劳动教育的必要途径。学校劳动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所生成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应被视为一种劳动文化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文化创造过程中,有关劳动本身“文化”(包括知识体系、表达方式体系、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体系)也借助每一个人类共同体成员而得到接纳、传递和创造,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劳动文化财产得以保存、改造和发展。
然而,虽然许多中小学校都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开展了学校劳动课程开发等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但还鲜有学校从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视角寻求更深层次的学校劳动教育变革。就这一意义上说,通过重新审视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内涵、建设维度,不但可以对当前已经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与实践形式等予以检视、审思,还可以为发展能够反映学校个性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提供宝贵契机,从而为深化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可能。
(三)促进学习者劳动素养发展的需要
文化传承与创造不仅需要人,更是为了成就人、发展人。来自不同领域的理论和研究都推动了如下这一理解的发展:所有学习者都是在文化所定义的境脉中,以文化所定义的方式成长和学习的[5]。文化的复杂影响自生命一开始就起作用。学习、成长和文化的交融意味着,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学校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校对于劳动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造,更是要用一种整体主义愿景,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所有的劳动教育实践回归至人的身上———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让学校的劳动文化性格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个性、价值态度、精神意识、生活方式、社会定向等特质,让学习者个体无论是精神上、人格上、文化上都通过经验的积累而获得身心的发展,从而丰盈其生命。换句话说,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建构与深化,旨在能够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实现劳动教育中所蕴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传承与创造。通过持续性劳动学习与实践,学习者浸润于这样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之中,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形成劳动素养。
文化本身并非自然现象,亦非单纯之心理现象或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在根本上乃精神现象,文化即精神活动之表现或创造[6]。根据这一思想,学校劳动教育文化虽有上述方面的建设必要性,其存在却非自然现象,需要学校重新重视其“文化视角”,并从文化本身的广度、深度、过程等多个侧面加以把握,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行动。
(一)观念转型与文化属性确立
重视学校劳动教育的观念转型,确立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属性是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学校需要从劳动的文化本质出发,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尤其是要从仅仅将学校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知识传授或劳动技能培训的角度,拓展为将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成就人、发展人的更为全面的“文化实践”。唯有建立起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这种“文化实践”新认知,确立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劳动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中发挥无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二)共识达成与文化风气形成
达成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共识,形成全校崇尚劳动的文化风气是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单靠“每周一课时”的劳动教育专设课程,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任务的劳动教育就很难真正落地。要想在全校形成崇尚劳动的文化风气,首先就需要学校通过广泛的师生参与,达成对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共识,制定并共享关于本校特有的劳动教育价值观,使学校成员都认同和遵循。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个学校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将劳动教育文化有机融入到师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和教育体系当中。
(三)愿景形成与文化实践共同体建设
对于一项复杂、系统的学校劳动教育建设行动来说,仅停留于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和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氛围的建立层面,显然还是不够的。要想落实学校劳动文化的系统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将学校建立成一个劳动教育的文化实践共同体,将其作为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必要载体。这首先要求学校设定明确的愿景和目标,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同时也要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理解并为之努力。其次,需要强调全员参与和共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建立应作为一个整体行动,需要通过师生广泛的参与,建立一个共同体,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为劳动教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力量,这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层的全员参与。最后,可以尝试设立劳动教育文化实践中心。创建专门的劳动教育文化实践中心,有助于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协调、组织和推动。这个中心可以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实践开展提供系统规划、设计与推进策略,挖掘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资源,成为师生共享劳动教育文化实践的分享平台,提供必要的教师文化实践培训等,从而加强全校师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形成共同体的认同感。不得不承认的是,将学校建成为一个劳动教育的文化实践共同体,这本身是一个宏伟而富有挑战的目标。
(四)关联思维与文化建设途径拓宽
学校劳动教育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囊括了与学校劳动教育相关的制度(组织)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学校的独特劳动教育文化。这种文化既有相对隐性而潜在的文化状态,又有相对显性而显在的文化状态,同时,这种文化既有精神层面的文化,又有物质层面的文化。一方面,无论采取哪种分析的视角,都不得不认识到的是,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各个层次、各个相关要素都不是彼此割裂或孤立的。恰恰相反,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是一个整体,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关联思维,从整体上去考察、把握和付出建设的行动。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文化作为社会整体劳动教育文化的构成部分和体现,同样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关联思维,将学校劳动教育文化与其所置身的总体社会劳动教育文化、劳动文化,乃至人类总体的文化关联起来,并将这些总体社会劳动教育文化、劳动文化,乃至人类总体文化作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构的重要源泉。一是发挥这些多样化相关文化的“教育力”,即劳动教育价值;二是在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同时,实现学校的文化创造自觉。通过强调关联思维,可以从“整体性”方面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实质、路径。譬如,从关联思维出发,从学校劳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多学科课程的协同劳动育人价值发展,学校物理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劳动教育环境建构,挖掘与整合地方劳动教育传统、文化遗产,与家庭、社区协同劳动育人大格局的建立等方面,深刻理解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素,及其各因素之间所形成的复杂关系,拓宽学校劳动教育文化的建设途径,形成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实践共同体在共同信念、共同愿景指导下的共同文化认同与文化建设行动,促进学校整体劳动教育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何种视角、策略,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仍需回到文化建设原点———人的发展身上。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而不只是满足于平庸的知识。同样,学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要让受教育者能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这种劳动文化的滋养,促进其生命成长。换而言之,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浸润式的文化陶冶,从而为促进其劳动文化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这一意义来说,以上路径既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又为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向,即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素养这一根本劳动教育任务提供了可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为学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为创造新型的、富有个性的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因其作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落实、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化以及学校劳动素养的发展等多方面需要而有了其必要性甚至迫切性,但其存在并非自然现象,需要重新发现“文化视角”的重要性,重新对其当前实践加以审视,通过重塑其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价值观,基于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实践共同体建立这一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实践共同体实践等多元路径,切实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 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 教育研究,2019,40(8).
[2]肖绍明.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社,2022,40(2).
[3]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3.
[4]檀傳宝.建构高品质的劳动教育文化[J].人民教育,2003(9).
[5]马雷特.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M]裴新宁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6]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