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飞飞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档案学;档案事业;档案服务;图书情报;法制;标准;信息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社会主义意义叙事、人类社会意义叙事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三重问题域;论述把牢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话语权的基本思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资源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口众多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同时,也要重视科技现代化,将其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推动我国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不同领域之间仍存在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研究热点,探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可供互相借鉴的观点和方法,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化、智能化进程。深化跨学科的理解和合作,为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之间的研究互动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达成共赢的局面。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 研究综述
当前图情档学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主要涉及提供知识支持、提高决策效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民学习几方面。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情档学科能够在承担全民学习平台、为各领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图书情报服务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包括书籍、期刊、论文等,这些知识资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获取最新研究动态,了解新技术、新思想,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数据挖掘、文献综述等方式,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专题报告或政策建议,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做出科学决策。还可以帮助企业、机构和个人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市场趋势,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面向公众开放,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推广科普知识,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当前,学术界关于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研究主要涉及图情档事业、理论体系以及实践工作几方面。在图情档事业发展方面:有专家提出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工具体系和价值共享体系作为支撑;[1,2]还有专家以区域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导,提出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3]在图情档理论研究方面,专家们通过阐明为什么构建、构建什么样的以及怎么样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明晰未来我国图书馆学学科特色化发展的总体方向与具体举措、[4]提出技术、管理与模式现代化三位一体研究,设计情报服务技术新路径。[5]在图情档实践领域,提出作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学科,图情档需要将学科基础理论应用到广泛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去,既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专业知识,又在新时代应用场景中发展并不断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6]还有专家以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理念为基础研究数智赋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全媒体服务、智库型服务以及数据管理等新形式,为图情档事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路径。[7]
2 图情档领域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热点
中国的图情档学研究,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体现中国特色,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在图情档学科新兴领域和交叉领域不懈探索,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2.1 档案学研究热点。档案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法制化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档案法制化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为了保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这不仅能够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和有效性,還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特别是在档案工作管理中推进依法行政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依法管档治档的意识和能力。保证档案从业人员及时跟进档案法规标准,推动档案法规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新探索新实践,做好新颁布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教育培训,进一步推进档案法制建设。二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档案馆和其他机构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记忆工程建设顺势成为研究风口,并融合人类世界数智转型的大趋势拓展出多元研究空间。结合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在数据化背景之下深入探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中的数据技术、理念、方法、模式日趋凸显。同时更加重视服务利用,强化档案参谋咨政功能、资源利用功能、查询服务功能,以便更好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三是档案工作标准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工作标准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扎实推进档案数智赋能工作。四是档案安全与保密研究。对于档案安全与保密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的重点之一。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预防档案丢失、泄露等风险,保障档案的安全和保密。为解决档案保密工作部门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执行力不高,管理不严格,保密责任制或者其他相关的保密制度不明确,导致对有些要害和重要部门的管理出现失控的问题,提出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的宣传,增强保密意识。规范细化涉密事件及载体的管理,严格对档案管理的要害部门进行管理,严格做好档案库房管理工作,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注重安全管理,增强风险意识,推进立体防御,做好容灾备份,坚决守牢档案安全底线。五是档案人才培养研究。在档案学领域,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研究试图回答如何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档案人才,以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出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以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档案学传统研究与数字人文、智慧服务等新兴交叉学科相结合,不断拓展档案数据治理与智慧服务等前沿研究领域,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智库咨询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了良性互动。注重统筹谋划,做好规划统筹、力量统筹、保障统筹,形成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的合力;注重创新引领,抓实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创新、档案科技自主创新,为档案事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2.2 图书情报研究热点。与档案学类似,图书情报学也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目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图书情报资源共享与服务研究。图书馆和情报部门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增强资源共享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构建法规系统,规范资源共享。二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图书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学术界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建设高效的数字图书馆,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智慧图书馆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维度将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主要聚焦于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的总结与思考,智慧图书馆的标准体系构建,智能化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以及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空间的设计与实现。三是科技信息服务研究。科技信息服务也被视为图书情报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学者们试图了解科技信息的最新发展,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面向科技创新的智能情报服务需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紧紧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四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随着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个性化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研究正试图回答如何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特点,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信息分化、信息不平等问题始终是图情档学科的研究重点,如何提升该群体的信息素养与保障信息有效查询与获取,促进不同群体信息利用是研究重点。五是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近年来,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也备受关注。研究者正在思考如何培养公众的信息素养,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信息素养一直是图书馆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都在发生变化,无论信息媒介如何变化,信息素养教育都将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六是国际化合作研究。国际化合作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图书情报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以国际期刊为平台进行学术交流,更多地閱读、引用、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赴海外学习或进修,加强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研究热点比较
档案和图书情报在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热点上具有一定的相互借鉴和影响。在信息素养、数字转型、隐私保护、学术交流、政策与法规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都存在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目标。当然也存在个性差异。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档案学研究对象是档案、档案工作等,而图书馆学研究的是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及发展。因此,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次,图书与档案两者产生的途径不同,档案是人们社会活动中自然自觉形成的产物,是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而图书是有意识、有目的加工而得的,是经过人类的思考、总结、改善不断日积月累形成的。再次就是具体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上的差异,虽然宏观上图书与档案的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存在很大差异。档案管理原则是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而对于图书的管理基于行政制度的束缚,还存在“各自成块”的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主分管制度。除此之外,图书与档案在使用方面有所不同,档案都有一定机密性,而图书则不存在这一性质。另外,还有图书与档案给社会、给人类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的差异,图书的社会价值是存储、传播信息及知识,而档案最重要的是凭证价值,用来作为考核的证据,用来说明事实。
档案学和图书情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研究热点各有侧重,但都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两个领域在研究对象、服务手段、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相互交叉和相互借鉴的可能。
4 借鉴
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双方应在法制化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安全保密、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研究热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借鉴的机会,双方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推动我国信息化、智能化进程。
4.1 法制化。在法制化建设方面,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例如档案学可以借鉴图书情报学的方法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而图书情报学可以学习档案学在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通过彼此的学习和借鉴,可以使两者在法制化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图书情报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渊源颇深,这些学科具备很多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包括数学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协同论方法等横断科学方法以及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案例研究法等经验科学方法为档案学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对于档案安全管理方面,分为档案实体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两方面。档案实体安全可以通过制定档案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档案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安全可以采取制定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加强对计算机及其他信息设备的使用管理,凡涉及保密档案的电子设备、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均应符合保密要求等手段。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管理,对图书情报实体及信息管理帮助颇大。
4.2 信息资源共享互鉴。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比如档案学可以学习图书情报学的资源共享策略,而图书情报学也可以参考档案学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时代资源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文本书籍模式逐渐向电子信息资源模式过渡,最终形成电子和文本并行的“双轨制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扩大了资源共享范围。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知识的快速传播和便捷获取,符合当代知识分享的基本原则,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促进档案资源开发共享的有益借鉴。
4.3 标准化建设互鉴。标准化是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都可以从对方的成功案例中得到启示,学习对方的标准化建设经验。在管理方式、方法和管理原则上有一些相似性。图书和档案的管理都以用为主要目的,不管是以分类法还是以主题法等方法进行排架,都是对文献信息的管理与利用。随着信息的公开化、开放化,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在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工作宗旨方面也逐渐形成成熟认知。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研究使得档案学不再完全拘泥于保密规则,而是以服务用户为主要目的,加深了服务理念。而在图书馆学中,这更是需要深入到每一位图书馆员心中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强服务功能,增进服务理念。
5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档案和图书情报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产、人类的文化遗产。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将得到及时、精准、快速处理,信息管理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开发利用的成果日益多样。信息数据存在的价值被人更加重视,档案和图书情报资源怎样摆脱传统模式制约适应新趋势,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扶持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增加资金投入,推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组织更多的交叉学科研究,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研究方法路径等经验,互相学习。鼓励跨领域合作,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和论坛,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支持人才流动,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使人才能够在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间自由流动,提升业务能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对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研究热点的比较和互鉴,可以看到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希望档案学和图书情报学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