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课程TCE和TSFP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4-04-30 11:15杨芩刘雅兰张婷渟邓洁范建新卢星谕李性苑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评价教学体系

杨芩 刘雅兰 张婷渟 邓洁 范建新 卢星谕 李性苑

摘要果樹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对其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仍十分有限,同时基于“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和教学体系仍不健全,课程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限制了新农人的培养。以落实“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理念、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举措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从“大地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互动互促教学设计构建、科研反哺教学内容“四化”更新、基于学生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集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凝练形成了“新农科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TCE和TSFP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构建的TCE和TSFP混合式教学模式操作性强、可复制性高,可应用于植物生产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对于提升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助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科;果树栽培学;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4)07027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7.063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CE and TSFP Teaching Models in Fruit Cultiv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e

YANG Qin1,2, LIU Ya-lan1,2, ZHANG Ting-ting1,2 et al

(1.College of Health,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2.Qiandongna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Kaili, Guizhou 556000)

AbstractA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kills of horticulture specialty, the exploration on the mixed teaching reform of fruit cultivation course is still very limi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pattern and teaching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s not fully played, which restricts the training of new farmers. In this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oncepts, new missions, new goals and new measures of “Anji consensus”, “Beicang Action” and “Beijing Guide”was taken as the core, the moral education was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were taken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earth classroom”,the explo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design, the renewal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teaching contents by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xplora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diversified course evaluation integrated with knowledge, ability and proces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results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CE and TSFP teaching mode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ere condensed and formed.The constructed TCE and TSFP mixed teaching model was highly operational, replicable and it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mixed teaching of plant production courses, 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new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is region.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Fruit tree cultivation;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ode;Curriculum evaluation

新农科是以融入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为发端,以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以培育融合型卓越农林新人才为目标[12]。因此,高等农业教育要适应新农科建设需要,除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构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以及匹配的课程体系外[1],还要以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服务平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方法等为落脚点,构建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推动农林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国家标准与社会需求[1,3]。因此,新农科背景下开展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能解决当前高校农林专业学生对农林业兴趣不高、热情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亦是地方本科院校农林类专业开展新农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1,4]。

果树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主干课程之一,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果树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其内外因关系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56]。传统教学中果树栽培学课程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及“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主导课堂”为主,注重系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5,7]。然而,随着果树区域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5,89],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等亟待解决的难题[5,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将网络平台和课堂面授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传统学习方法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叠加,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1014]。然而,目前关于果树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仍十分有限,很难适应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限制了人才的培养。此外,基于“三全育人”(three complete education,TCE)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格局仍不够健全,基于TCE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正是基于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缺乏[5,7,10],该课程自2012年开课以来,一直以培养目标植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和完善,并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2—2014年),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单一评价方式,并开展课程和团队建设,建成校内实训基地(0.67 hm2),种植3种果树。第二阶段(2015—2017年),该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法改革进行了系统创新与实践,扩大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至2.33 hm2,种植8种果树。该课程被认定为校级优质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第三阶段(2018—2019年),主要开展课程思政挖掘,进行试题库和支农平台建设,利用学习通平台创新课程教学[57],校内实训基地面积扩大至5.33 hm2,种植12种果树。该课程获校级一流课程认定和省级教改项目立项。

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该阶段该课程以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研究为契机,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载体和元素,创新“三阶段四时段”(three stages and four periods,TSFP)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检验,完成校级慕课建设。该课程入选贵州省“金课”,课程负责人杨芩教授入选贵州省普通高校“金师”。正是基于该课程的发展历程以及2020年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以来的探索、创新、实践和完善,凝练形成了“新农科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TCE和TSFP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研究成果的探索及实践有效促进了新型农林人才的培育,形成了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1主要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1)基于TCE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格局仍不健全,基于TCE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仍不完善,课程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解决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关键环节为线索,构建基于TCE的课程思政培育体系。

①以课程教育教学参与者为线索,以校内外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平台,以共同探讨、共同实践为途径,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构建专任教师团队分工协作、人人参与,行业专家、种植大户、服务对象、学长学姐和学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员育人格局。

②以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线索,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引课前测、合作探讨、总结巩固和拓展应用“四时段”的关键教学环节为重点,挖掘思政载体和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员育人格局。

③以課程教育教学全方位为线索,以思政型教学大纲、服务型师资队伍、产业型实践资源、应用型服务平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组织创新和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八维方位为重点[1],融入课程思政载体和元素,将课程思政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生产实践、学科前沿、区域产业树种需求脱节[1],导致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解决方法:以教学内容重塑为中心,以区域特色精品果业为线索,以科研反哺为途径,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为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实用化、区域化和前沿化“四化”重塑[5]。

①以课程教学团队服务乡村振兴为载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高水平专兼职应用型师资团队建设。

②以区域特色精品果业生产实践难题为线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内容的“四化”重塑。

③以区域特色精品果业为纽带,以学科前沿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为重点,“四化”重塑教学内容。

④以区域特色精品果业为纽带,以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为途径,打造集教学、科研和示范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构建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实践平台。

(3)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体现不足,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解决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重构教学理念为内驱力,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改革为关键,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四维通道。

①以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线索,创新和实践“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②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教学设计,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和课堂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5],构建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内容重塑、课中教学和拓展应用的TSFP教学模式。

③以课前实践调研和任务驱动为引领,以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评价方法改革为驱动,以教学组织创新为载体,构建学生深度参与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4)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导致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互动不足,无法促进审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解决方法:以“四时段”课中教学模式为线索,以调动学生思考、交流表达和审辩创新为目的,以多元化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①引课前测:以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等教学活动为载体,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②合作探讨:以分组任务为载体,以头脑风暴、合作探讨、角色转换、成果汇报、学伴互评等为途径,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③总结巩固:以随堂联系、问卷调查、陷阱纠错、提示回顾为途径,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④拓展应用:以任务驱动为引领,以合作探讨、共同实践为载体,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5)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解决方法:以教学实施过程为线索,通过系统统计、教师评价、学伴互评、自评等方式评定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成果,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5]。具体如图1所示。

①重塑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过程评价×60%+期末评价×40%。

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全过程和全方位渗透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③打破传统,构建强化能力的多元化期末评价方式。

2研究思路

该研究成果的教学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落实“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理念、新使命、新目標和新举措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从“大地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衔接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互动互促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构建,科研反哺教学内容“四化”更新,开展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集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基于面向基层、以能力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体系,为基层培养输送“会做、能授、学农、爱农、为农”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1,5,7,10]。

3研究方法

3.1调查研究法

对该专业学生在课前通过调查问卷、测试和询问,在了解情况后,结合以往年级的上课情况,对学生学情深入分析。

3.2文献分析法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全国已有一些优秀案例和成果,可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前期课程建设,参考已有的著作、论文进行改革。

3.3案例分析法

团队成员基于解决区域产业实践难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探讨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3.4经验总结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整合,对当前果树产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5比较研究法

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分析线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3.6实践检验法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进行评价和对比,对学生认可度进行信息收集,进行反馈信息检验。

4成果主要内容

4.1基于TCE的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教学体系。

4.1.1全员育人。构建以课程教与学的主体为线索,专任教师团队分工协作、人人参与,行业专家、种植大户、服务对象、学长学姐和学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员育人格局(图2)。

4.1.2全程育人。构建了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线索,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引课前测、合作探讨、总结巩固和拓展应用四时段的关键教学环节为重点,覆盖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程育人格局(图3)。

4.1.3

全方位育人。构建了以课程教学全方位为线索,以思政型教学大纲、服务型师资队伍、产业型实践资源、应用型服务平台、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组织创新和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八维方位为重点[1],覆盖课程教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全方位育人格局(图4)。

4.2基于TSFP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构建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引课前测、合作探讨、总结巩固、拓展应用四时段教学模式(图5)。

4.2.1三阶段。

4.2.1.1第一阶段(课前)。基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以任务驱动和实践调研为引领,师生共同实践调研;教师完成思政元素挖掘、内容“四化”重塑和资源建设,利用学习通平台推送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参与实践调研,完成推送任务和配套练习题以及课中重难点资料收集与整理,或PPT制作与熟悉,构建能有效调动学习主动性的课前教学模式。

4.2.1.2第二阶段(课中)。创新引课前测、合作探讨、总结巩固、拓展应用四时段教学模式,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以合作探讨和头脑风暴为中枢,丰富教学活动,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课中教学模式。

4.2.1.3第三阶段(课后)。教师监督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后讨论,完成能力拓展题,实现知识转化吸收,利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和“黔山凯园”微信群载体,师生共同开展实践支农服务,增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強化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构建课后教学模式。

4.2.2四时段。

4.2.2.1第一时段(引课前测)。以检测课前学习效果和思政元素故事引课为目的,采用学习通投票、选人、抢答等方式开展自学成果前测,构建了渗透思政元素的引课前测模式。

4.2.2.2第二时段(合作探讨)。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探讨和头脑风暴为中枢,通过思政元素渗透,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翻转教学、头脑风暴、角色互换、成果汇报等方式与学习通平台结合,实施合作探讨及成果展示;教师对完成质量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审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提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4.2.2.3第三时段(总结巩固)。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回顾重难点,巩固知识、增强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4.2.2.4第四时段(拓展应用)。布置生产案例课后任务,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线索,拓展课堂内容,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养成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

5基本观点

(1)课程教学是系统工程,诸多要素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人才培育体系的改革与重塑不可能面面俱到。从课程教学全过程出发,洞悉和反思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能更有效地揭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探寻改革与重塑策略。

①师资队伍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重塑的关键。

②课程资源是新农人培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以服务区域产业生产实践为目的的应用性和产业型实验实训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和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用技能型新农人培育体系改革和重塑的根基。

③课堂革命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基本落脚点,以毕业要求植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重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改革五维互促课堂革命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促进新农人培育的落脚点和发力点。

④拓展应用和实践转化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炼丹炉和加速器,“以劳铸德、以园铸艺”是新农人实践和创新创业改革的根本目的,课后拓展和支农服务积极性调动是改革关键。成就感与收获喜悦是情感认同的升华点,也是新农人培育的助推器。

(2)服务区域产业生产实践是该课程教学培育新农人的出发点,产、教、科融合发展互融互促是新农人培育模式改革的中轴线,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重塑,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法改革,服务型师资队伍和应用型课程资源建设都必须遵循和服务于出发点和中轴线。构建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创新型新农人的培育,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人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和角色转换是新农人培育理念模式改革的最大变量和增量,能充分发挥“1+1大于2”的协同效应,促进产、教、科融合发展。

(3)“立德树人”是人才培育的永恒主题和使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农人的本质属性要求,“会做、能授、学农、爱农、为农”是新农人培育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新农人培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重塑,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法改革,服务型师资队伍和应用型课程资源建设等关键教学环节和要素的改革创新与实践都必须遵循“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主题。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新农人培育的落脚点,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对接新时代对新农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必须主动对接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变革开展教学改革,必须主动对接新时代学生对高质量教学需求的变化开展教学改革,构建行业专家、种植大户、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情怀在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学习成长中得到提升,“会做、能授”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4)育人重在品质培养。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要培育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该课程对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素质以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创业、沟通交流、团队协作五级能力进行分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融合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6创新点

(1)构建了平等、协调、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创新型新农人的培育。以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理念自我革新为核心,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线索,创新和实践“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发展”教与学主体角色平等、协调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

(2)构建了基于TCE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实用技能型新农人的培育。构建了以课程教学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为线索,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引课前测、合作探讨、总结巩固和拓展应用四时段的关键教学环节为重点,覆盖课程教学全主体、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育人格局。

(3)“四化”重塑教学内容,促进地方性实用技能型新农人的培育。以产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链为线索,以科研反哺教学解决生产难题为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实用化、区域化和前沿化重塑,体现了“产、教、科”融合发展以及“创新性”与“挑战度”,“新农科”教学理念鲜明[5]。

(4)创新了基于TSFP的教学模式,达成创新型新农人培育目标。实施三阶段、四时段课中教学,思政元素渗透,多元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引、测、探、巩、用”环环相扣;注重价值引领和方法传授,强调终身学习;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培养具有鲜明的“金课”属性[5]。

(5)课程资源区域性和应用型特色鲜明,促进地方性实用技能型新农人的培育。基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分享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为果农及时解决生产难题,建成区域性和应用型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和“黔山凯园”微信群,实现思政元素渗透教学全过程,促进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

(6)基于OBE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型新农人的培育。以教学实施过程为线索,课前线上注重过程与“三基”,课中、课后注重过程、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具有打破传统、强化能力的鲜明特色,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5]。

7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7.1督导、同行、学生一致好评,校外同行认可借鉴

评教结果一直名列专业第一,教学模式被写进学校优秀教学案例。实行成果分享,让校外同行到学校交流、借鉴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引领作用强[5]。

7.2学生成长效果优,社会认可度高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显著提升,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12项、省级10项;获省级技能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目标达成和职业成长满意度在91%以上,实习、就业得到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主动联系学生实习和就业[5]。

7.3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负责人被评为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金师”,被聘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团队获校级教学名师、州级優秀教师、创业导师等校级、州级、省级荣誉29项;获专业建设和教改项目省级6项、校级8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5]。

7.4立德树人效果佳,社会服务效果佳

通过课前实践调研和支农互助平台服务,解决生产难题72个,开展技术服务150余人次,合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3个,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为农情怀得到提升,受到服务对象的赞许[5]。

7.5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评价度高、反响好,引起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成果创新特色鲜明,实践应用检验促进专业建设和育人的成效显著,上级部门、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服务对象认可度高、反响好,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在线、腾讯新闻、学习强国、众望新闻、黔东南微报等国家级、省级和州级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

7.6成果操作性强,可复制性高,应用前景好,极具推广价值,预期社会效益佳

该成果解决了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突出为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构建的基于TCE、“三阶段四时段”混合教学模式操作性强、可复制性高,对于提升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助推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极具推广价值,应用前景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助推贵州省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培育高质量新农人,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保障,预期社会效益佳。

参考文献

[1] 杨芩,刘雅兰,刘立波,等.基于新农科背景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以凯里学院园艺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57-159,162.

[2] 王燕,张吉民,樊英鑫,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理学‘金课构建探索[J].现代园艺,2020,43(19):197-198.

[3] 黄厅厅,杨建,邱雪超.“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深化农业教育综合改革[J].商业经济,2020(9):192-194.

[4]国淑梅,牛贞福,冯木彩.实践育人视角下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3):160-162.

[5] 杨芩,刘雅兰,张婷渟,等.基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6):166-168.

[6] 冯一峰,袁宇尧,吴翠云,等.浅谈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237-238.

[7] 杨芩,刘雅兰,张婷渟,等.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1(6):247-250.

[8] 李明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果树栽培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15-117.

[9] 马展,杨朝霞,王爱波,等.混合式教学法在果树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7):146-147.

[10] 杨芩,张婷渟,田鑫.基于学习主动性调动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果树栽培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211-215.

[11] 冯美,张宁波,徐伟荣,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果树栽培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J].农技服务,2020,37(4):124-126.

[12] 万欣,梁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以高职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6):68-70.

[13] 张学亮,姜振海.MOOC技术支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17):89.

[14] 解红,刘建.“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5):50-52.

基金项目贵州省线下金课“果树栽培学”课题(SJJK202206);贵州省2020年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0220);凯里学院贵州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园艺”课题;凯里学院2019年线下一流课程“果树栽培学”课题(xx202001)。

作者简介杨芩(1983—),男,侗族,贵州施秉人,教授,博士,从事园艺教学以及果树育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新农科课程评价教学体系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