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权 韩烽 王荟 顾璋
本文分析并指出了地方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呈现出显著的头部效应和区域集中特征,存在评级企业规模层次差异较大、评级企业所在区域相对集中、评级企业融资成本优势显著、企业评级战略规划力度不足、国有企业现代治理能力欠缺等五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快实施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建设提升工作,提出政府主导国企评级规划,建立市场咨询服务渠道,支持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创新主体评级提升模式,围绕发展目标谋划国企产业延伸路径,构建国企评级层次格局,激发融资平台价值作用,强化国企内部控制机制等具体建议举措。
党中央有关精神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对于新形势下地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国有企业大多承担着政府投融资平台职能,当前,外部融资监管政策趋严收紧,尤其是财政部、金融监管部门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直接发债融资持续施行重点控制政策,对于融资资金的使用监管也更加严格约束,这使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受限;而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还承担着经营性业务拓展任务,面临着迫切的市场化运作资金需求。
在此背景下,地方国有企业资金链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突出。为确保资金链安全和经营风险可控,地方国有企业纷纷探索主体信用评级建设路径争取开辟资本市场融资新渠道,实现降低新增企业融资成本、创新发行融资产品、提升债务风险应对能力的目标。地方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融资安全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平衡处理好投资整合与融资发展的关系、城投业务与市场业务的关系、直接融资与银行融资的关系。
评级企业规模层次差异较大 不同主体信用等级的国有企业,评级分布、资产规模、竞争实力存在显著差异。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现有主体信用评级AA的国有企业超过350家,AA+的国有企业不足200家,AAA的国有企业约50家,各类评级企业的总资产均值区间为220亿元至880亿元,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
评级企业所在区域相对集中 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建设提升需依靠一定的地方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制约企业评级的重要外部评估因素。因此,评级企业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资源支持也是国有企业评级的重要支撑,即使是同一区域,市属国有企业较县区级国有企业更具有管理层级优势和资源倾斜可能,评级提升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地推动。
评级企业融资成本优势显著 直接发债融资较银行融资、非标融资等具有发行成本低、融资规模大的优势。当前,地方国有企业面临着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的目标任务。据统计,1年期限和3年期限的城投債,AAA企业的发行成本分别为3.5%/年和3.74%/年,AA+企业的发行成本分别为3.8%/年、3.66%/年,AA企业的发行成本分别为4.1%/年、4.57%/年,评级提升对于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十分显著。
企业评级战略规划力度不足 目前市场主流评级机构包括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大公资信、中证鹏元,各家机构的评级要素和评估逻辑存在较大差异,且都相对谨慎。地方国有企业实施主体信用评级建设,主要源于自身改革创新需要,以主动对接评级机构为主。而地方政府参与度和引导性相对不足,未能系统性形成国有企业评级规划“一地一策、一市一策、一企一策”的特色化模式。
国有企业现代治理能力欠缺 主体信用评级建设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治理能力要求严格。而地方国有企业大多还存在制度体系建设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不够到位等问题,尤其是企业发展效能相对偏低,核心主业和特色业务不够集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不足,这都极大影响了企业形象以及融资市场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者认知。
主体信用评级建设提升工作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成长空间、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对于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若能在各地区探索打造一批高评级企业,通过深化国企改革行动迅速推动做强做优做大,重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业务发展格局和风险控制体系,并重塑企业品牌形象,助力打开融资市场,完善融资、资金、经营各类风险管理体系,筑牢区域重大风险管控能力,将是非常有利的。基于以上分析,建议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快实施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建设提升工作,建议如下:
政府主导评级规划 建立市场咨询服务渠道 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各地市、县区国资监管部门按照工作条线,全面梳理国有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指标、投资情况、业务板块、融资情况和转型诉求,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台账统计功能,初步优选潜在目标企业。
全面构建咨询服务渠道。由地方政府主导,与市场主流信用评级公司建立沟通渠道,形成政府、评级公司战略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国企调研、评级逻辑交流、风险应对指导等方式,增强评级公司对各地财政财力、国企资源情况、业务发展情况的熟悉程度以及评级提升的信心。
有序实施评级规划工作。各地方政府参照主流评级公司有关专业意见,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国有企业实际,在地方财力有效支撑的背景下,统一制定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提升规划方案,按照“确定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指导企业全方位对接评级公司,着力打造主体新评企业。
支持重大资产重组 创新主体评级提升模式 探索债务转移重组的可行性。优选地方政府市属或区属管理层级较高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债务剥离、划转方式,优化国企债务结构,聚焦核心特色主业,尽快提升资本市场认可度,实现企业功能优化,满足主体信用评级提升的目标。
探索原有企业改组可行性。研究深化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定位,完善治理结构,通过资产注入方式做大原有国企资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企发展定位和功能范围,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组织架构和人员,努力降低改革的波动影响。最终,在原有评级基础上,尽快实现主体信用评级提级的目标。
探索新建评级主体可行性。系统整合现有资产资源,重新完善国有企业管控顶层设计,以现代企业规范治理和国有资本运营为抓手,激发国有企业经营活力,摒弃原有评级国企的历史负担和经营模式,全面按照评级逻辑优化企业内部管控体系,推动短期内培育满足评级要求的新企业。
围绕发展目标谋划产业延伸路径 拓展评级企业产业布局方向。对于评级潜在提升的企业,建议围绕地方城市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方向,深化城投企业职能定位,研究以地方财政财力为依靠,积极打造城市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龙头型国有企业,通过健全业务和收入结构,实现城投企业产业属性全面增强,也能够满足评级要求的外部政府支持标准。
支持市区两级国企融合发展。对于城市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产业,建议地方政府统筹市、县区国有企业资源,按照“产业相近、功能趋同、同业合并、优化布局”的原则,由市、县区国有企业作为股东,研究通过股权出资、资产作价等方式,探索组建市级城市产业运营企业,实现城市资源集约发展。
鼓励国企延伸经营区域范围。按照市场主体对等原则,打破国有企业原有区域限制,支持市级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管理输出模式和市场化经营规则向县区拓展业务,鼓励县区级国有企业纳入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范围。为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国有企业评级发展,地方政府可直接作为企业出资人,迅速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层级。
构建国企评级层次格局 激发融资平台价值作用 创新搭建“评级+投资”格局体系。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投资管控模式和差异化功能属性,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定位,系统形成若干家竞争力较强的“AAA、AA+、AA”企业主体评级格局,全面储备融资拓展通道。
统筹研究“评级+担保”格局体系。支持国有企业完善融资体系建设,以最高评级企业为核心主体全面实施融资决策管理职能;支持评级企业按照股权管理关系,建立健全系统内部担保分工体系;政府层面积极出面协调优选具有同等资质和地位的潜在互保主体,支持评级企业平衡外部担保事宜。
有序推进“评级+渠道”格局体系。在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支持评级企业维持合理的银行信贷资金、非标准融资渠道资金和发债融资资金比例结构,有效控制各融资渠道资金的综合成本。如有必要,各级政府协调沟通中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评级企业率先打通多体系债券市场,实现融资新增和成本降低目标。
强化国企内部控制机制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地方国有企业还需进一步强化现代企业治理。具体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党管企业”的要求,全面规范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边界,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职能管控要求,设置融资、投资、财务、审计等专责部门。为强化专业化运作水平,可研究增设决策辅助机构,包括全面推行外部董事机制、董事会下设投融资管理专业委员会等,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加快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资本市场对于评级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极为重视,因此,建议强化国资监管职能,对于直接出资企业,全面实行企业本部合规部门牵头发起的风险预案制定及化解工作机制;对于二级及以下层级企业,全面推行公司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三是加快完善管理责任分工。为应对因重大资产重组导致的评级企业管理不顺的问题,建议国资监管部门按照“评级企业提级优先、管理机制过渡调整”的原则,在一定期限内直接管控纳入整合的国有企业,规范管理程序,减轻评级企业管理负担,确保企业评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地方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建设是深化国企融资布局方向、加快企业规范运营、实现投融资一体化功能的重要路徑。这对于各地方政府构建区域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国资国企监管、推动城市产业转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用。
作者单位:南通能达财务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