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在土壤压实环境下,大豆高产品种的培育选择了根系性状能力更强的品种,提升了地下根系对土壤压实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土壤与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土壤压实程度逐年增加,限制作物根系发育,影响作物养分吸收和产量。与此同时,品种选育显著提升作物产量,但土壤压实环境是否影响选育过程对根系性状的选择尚不清楚。
该研究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华北平原育成并广泛推广种植的34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开展土壤压实田间实验。通过解析大豆根系性状与品种育成年代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壤压实的响应,发现不断加剧的土壤压实环境,促使大豆品种在选育中选择了具有更多分支、更致密的根鞘和更强纵向发育能力的根系,提升了大豆新品种对土壤压实的抵抗能力,从而提高了大豆产量。研究结果为耐压实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创新团队揭示了植物多糖作为肉类脂肪替代物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胶体(Food Hydrocolloids)》上。
肉类食品是人体获取优质蛋白和能量的重要来源,但其含有大量饱和脂肪,摄入过多可能诱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为此,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开发一种在降低脂肪含量的同时,又能保持产品理化特性和感官质量的新型肉类脂肪替代物。
该研究探究了菊粉、k-卡拉胶、魔芋葡甘聚糖等不同来源的植物多糖作为脂肪替代物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能够提高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强度、持水性、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蛋白消化率;添加多糖可使混合凝胶的三维凝胶网络结构更加紧凑、精细,且分散在整个凝胶基质中的孔隙变得更加均匀。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新型肉类脂肪替代物的可能性,为我国居民营养健康肉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兽药创新与耐药性创新团队揭示了弓形虫感染猫以后的非编码核糖核酸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贫困所致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感染人和温血动物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世界性人畜共患病。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广泛,但终末宿主却具有惟一性,既猫科动物。作为人类最亲密伙伴之一的猫,普遍有感染弓形虫并加大人类感染弓形虫的风险。近年来,国际学界陆续发现非编码核糖核酸具有基因调控作用,然而弓形虫感染猫科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基因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猫小肠在弓形虫感染后环状核糖核酸、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和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谱,将有助于阐明非编码核糖核酸在弓形虫感染病理机制中的角色,在研发弓形虫感染新型干预策略上迈出关键一步,对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