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垒石砌砖,建立体系
马骁早前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由于他对学术的热爱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得到我国著名公共卫生学专家和健康教育开拓者陈志潜教授的悉心指导,后成为美国著名健康行为研究和健康教育学专家大卫·高士曼(David Gochman)教授的博士后“关门弟子”。至此,他再未回到临床医学,一心从事健康教育学和公共卫生学及预防医学工作。
1990年到1992年,在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组织下,马骁与张铁民教授、黄敬亨教授、朱锡莹教授等一起编写我国第一套健康教育学系列教材《健康教育学》《健康传播学》《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学》,并主编《健康行为学》。梁浩材教授评论,《健康行为学》编写最不易,虽然缺少可借鉴的材料,但写成了,难能可贵。在《健康行为学》中,马骁分析了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等基本概念,明确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为健康相关行为,在此基础上捋清了健康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体系;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行为科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并将其与健康教育相联系,从而为健康教育学砌下了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该书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的一些主要思路和策略等。
21世纪初,受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教材编写委员会的委托,马骁负责主编我国此领域的第一本国家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马骁在该教材中明确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性质特点、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和健康促进的关系等核心要素;从分析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四类因素及其关系切入论证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健康教育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基础;提出以分布的观点观察、研究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建立了健康教育与流行病学的本质联系和极其重要的工作思路。教材清晰阐述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的三大步骤,不但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而且说明了健康教育与其他公共卫生专业工作及临床医学工作的共性。基于《健康行为学》,此教材进一步将健康教育学建立于行为科学的坚实基础之上,较为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了迄今主要的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教育学理论、理论模式,以及与健康教育干预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基于前人关于健康教育活动的概念,并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教材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及项目管理的基本环节与方法;并从不同人群、空间、重大疾病角度介绍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内容、策略、措施等。教材还简要介绍了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国际组织、可利用的学科信息资源等。2003年,此教材第一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马骁在教材中明确了一个学科所必需的三大要素——特定目标任务、理论体系、方法学体系,学科高层次专业人员梯队也相应形成,健康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条件已臻成熟。
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健康教育学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为了推动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教育学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有利于年轻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进步,马骁又开展了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健康教育学项目申请代码的工作,并已经取得阶段成果。
马骁的这些努力,促进了我国健康教育学科形成和发展、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健康教育国际交流等,对于我国健康教育实际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立足实际,服务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马骁带领预防医学专业健康教育学方向的学生们完成了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及成人的烟草危害调查,发现青少年人群成长过程中吸烟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并提出控烟健康教育长期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等等。同时,他也感到当时健康教育工作中普遍应用的“知——信——行”思想的严重缺陷和指导健康教育实践的无力。马骁整合了相关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率先提出了“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发生发展的因素图示”,此图后来被称作“健康行为生态学理论”图示,1993年被收入《健康行为学》,它堪为迄今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的总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理论图示还为“格林模式”中的“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分类提供了坚实基础,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马骁作为“农村安全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简称“农村改水项目”)的健康教育专家,向国家提出深入研究与我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密切相关的行为因素及其影响因素。1993年通过应用“格林模式”设计课题,在南北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相关行为调查建立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两轮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两组方程,揭示了可以解释约80%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的18种可疑行为中的4种,并预测若有效干预了其中3种,能够减少50%以上的儿童感染性腹泻。同时,分析结果指出了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方向,并为项目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评价指标。这一成果很好地指导了涉及近1亿人口的项目工作,得到卫生部和世界银行的高度评价。由此,马骁开启了我国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数据来表述的新阶段,揭开了建立健康教育学方法学体系的序幕。
之后,马骁率先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理论与健康教育实践之间的方法学桥梁问题。在艾滋病防制工作中,1997年马骁将“保护动机理论”引进我国,并在其核心思想基础上进行了修订。通过调查研究,不但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而且应用该理论有效指导了艾滋病防制工作。这一过程中,将健康教育学理论的要素转变为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及相关调查工具的方法得以建立,解决了健康教育学方法学的又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既往健康教育学理论均建立在将极为复杂的健康相关行为视为理性行为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从实际工作中马骁认识到许多健康相关行为带有非理性特征。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成果,2014年马骁即开始应用该成果对健康相关行为的非理性成分进行研究并有了初步收获。2016年以来,马骁开始从动态变化维度研究健康相关行为,也涉及观察与分析瞬时决策问题,并在近30年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模型的基础上,开始了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健康相关行为的探索。
马骁的这些工作均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是开展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的宝贵经验。
▎实事求是,“卓越为民”
马骁不忘恩师陈志潜先生生前的嘱咐,“要把农村卫生做好,要把健康教育做好!”他一直把脚坚实地落在祖国的土地上,深入基层和农村,特别是高山高原民族地区,坚持向一线医疗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请教,坚持向群众请教。马骁一直强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兵无定势,战无定法”“尽读书,不如无书”,因此必须“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归纳总结了陈志潜先生一生的实践和精神,建立了“卓越、为民”院训,并以之鞭策自己,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他的理论建树和各种对策建议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总是具有可行性。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马骁立即组织学院师生和医院医护人员投入抗震救灾,历时110天,1000多人次奔赴极重灾区。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参与了灾区公共卫生各项工作,创立了灾民板房安置区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并在灾区推广,也在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百年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间马骁身先士卒率队到灾情最重也最危险的北川县工作,做到了把最好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在“农村安全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工作中,马骁几乎走遍了内蒙古、新疆、甘肃、云南的偏远项目地区的山山水水。在“农村室内空气污染防制项目”工作中,马骁深入甘肃、陕西、贵州的农村山区,尽可能使项目健康教育工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项目措施符合实际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中,马骁进大凉山入寨子访场院坐茶馆,与大家促膝谈心,不厌其烦地讲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危害和防制办法,总结出经验和规律推广到项目各地。在“包虫病防制项目”中,马骁每年上高原,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县和色达县深入调查研究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2011年在胡锦华先生、张立强教授等提议和支持下,马骁开始在成都的华西大学校园为全藏区乡镇卫生院举办十期骨干培训班,这是西藏第一次所有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到自治区以外培训。2012年夏天,马骁自费到西藏看望学员并评价培训效果,足迹甚至到了海拔5000米的羌塘无人区边缘。
马骁曾说,自己的一生主要关心的,就是如何竭尽所能把他所学到的科学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健康。他认为国民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盛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富强。普及卫生知识、增强人民体质、搞好卫生保健、预防和治疗威胁人民健康的各种疾病,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首要任务。对自己来说,承继先人医者的初心,不忘卓越为民,也是对恩师最好的纪念。
马 骁"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四川大学首届教学名师,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原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主任兼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曾兼任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席,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从事健康教育实际工作、教学和研究逾30年,主编我国第一部《健康行为学》、主编我国健康教育领域第一部国家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了大批健康教育领域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专业工作者,指导了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博士留学生,并积极支持和帮助中青年健康教育学者,为我国健康教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