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推进健康中国,上海市继 2022 年11 月发布全国首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后,2023年11月14日,上海市发布了 2023年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
〇 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出炉
2023年度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工作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市健康促进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开展。除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榜单,今年还特别增设了区级医疗机构分榜单和 8 个新媒体平台医务人员分榜单。
评价结果显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入选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50 强。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奉贤区海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松江区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入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50 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邹世恩、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上海市肺科医院胡洋等入选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100 强。
〇 医院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承担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更好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更好建设健康中国,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建成了国家科普专家库,出台了管理办法。专家们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创作科普作品、参加“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等,做了大量科普工作。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进一步发挥了指挥棒和激励驱动作用,引导和激发更多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投身健康科普,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〇 健康科普工作呈现四大亮点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从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情况看,上海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工作主要呈现四大亮点:
1.科普参与“踊跃争先”
与上年度相比,各类填报主体增加21.8%,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填报2400个新媒体账号,与上年度相比增加60.9%。这表明,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工作正在引导和激发更多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投身健康科普。
2.科普内容“增量扩能”
2022 年,上海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新媒体平台共发布 115903 条健康科普信息,比上年度增长 45.9%;在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平台共发布 5507 条健康科普信息,与上年度相比增长 29.1%。与 2021 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各维度的数量均有大幅增长。全市范围内各类健康科普活动蓬勃开展,有效地满足市民对健康科普的需求。
3.科普传播“双向奔赴”
2022年,上海市医疗机构共获得健康科普立项和科普奖项1197个,与上年度相比增长57.4%,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发表健康科普文章和作品642篇,与上年度相比增长57.1%。
2022年,上海市医务人员新媒体健康科普内容评论总数超799万,较上年度增长31.2%。线上健康科普不再是单向输出,医务人员更加注重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和积极反馈,有效提升健康科普针对性和传播效果。
4.科普凸显“头雁效应”
从上海市医务人员新媒体平台数据来看,百万级粉丝的新媒体账号有15个,粉丝“50万+”的账号有42个,形成上海医务人员健康科普的“第一方阵”。
在健康科普“主力军”的引领下,上海医务工作者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深耕细作,提供权威专业、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健康科普信息,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15年连升、上海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〇 优化评价工作促进科普工作更加蓬勃发展
医务工作者不仅有“治病救人”的责任,同样也有承担着“普及健康”的义务。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唐文娟介绍,相比 2022 年,2023 年评价框架更全面、指标内涵更明确、填报方式更便捷、评价流程更完善。上海市共有173 家医疗机构、24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本次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荐472 名医务人员参与本次评价。
王彤处长表示,未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继续优化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工作,包括提升数据收集效率,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信息收集平台;持续创新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评价方法和手段,探索健康科普效果评价;加强专业支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进而推动健康上海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