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是一名资深的工程师,敲起键盘来总是从早到晚不停歇,长年的高强度工作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023年底,赵老师便开始感觉没有食欲、饭量减少、吃完饭肚子有饱胀感、不断嗳气,日常排便也变得不正常。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赵老师到医院做了胃镜,胃镜结果提示得了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活检结果为胃黏膜“肠化”。赵老师上网搜索了一下,这一查可把自己吓得不轻,网络上说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肠化)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自此,赵老师开始焦虑不安,总觉得自己快得癌症了,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 正确认识胃癌前病变
“萎缩”和“肠化”在胃镜检查报告中很常见,但这些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却远远没有那么高。“萎缩”和“肠化”虽然在医学上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会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但不等于一定会转变为胃癌,二者距离胃癌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合理的治疗干预甚至可以逆转进程。因此,大可不必将“萎缩”和“肠化”视为胃癌的代名词,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远离胃癌危险因素。
1.胃黏膜逐渐变薄的病变
胃黏膜萎缩,又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层逐渐变薄,伴有胃腺体减少或功能障碍。这一病理过程常伴随炎性细胞浸润、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和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黏膜萎缩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可通过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受损。此外,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胃黏膜萎缩的发生产生影响。
胃黏膜萎缩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根据萎缩程度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胃黏膜萎缩可能导致一系列胃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如胃黏膜保护功能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引发胃溃疡,胃腺体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消化不良、胃胀气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增加患胃癌风险。
胃黏膜萎缩的诊断通常结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胃黏膜萎缩的目标包括消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病理变化。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需通过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根治。对于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胃黏膜萎缩,治疗措施包括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物等。同时,调整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等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2.胃黏膜异型分化的病变
肠化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被类似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所替代,这是一种病理过程,在特定疾病中出现,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和进展密切相关,可以引发一系列临床问题。
肠化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通常认为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长期刺激因素作用下,胃黏膜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一种异常分化。此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肠化的发生有关。肠化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包括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以及黏液分泌减少等。根据肠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肠化。随着肠化程度的加重,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异常也愈加明显,可能进一步导致胃黏膜功能的丧失,甚至增加恶性转化的风险。
肠化是胃黏膜病变的一个关键指标,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怀疑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来说,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肠化非常重要。这一步骤对于早期发现胃部疾病并采取干预措施具有关键性意义。
针对肠化的治疗,首先需要消除潜在的病因,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控制胃炎和胃溃疡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健康。
● 早期治疗不用过度忧心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历经数载甚至数十载。据研究报道,在5年随访期间,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仅为0.1%,伴有肠化者癌变率为0.25%;在10年随访期间,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者癌变率仅有不到2%。因此,肠化患者发生癌变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常见问题也都在寻求着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1. 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的应用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认识到基因变异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通过解析患者的基因变异,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疾病的进展,选择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2. 免疫治疗与细胞疗法的探索
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在治疗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方面,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以抑制炎症反应,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重要治疗手段。此外,细胞疗法,特别是干细胞移植,也为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先进的治疗方法有望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微生物组与胃肠健康的关联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胃黏膜健康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未来,利用益生菌、益生元等方法来调整肠道微生物平衡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等疾病的新策略。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加,为我们深入理解肠道健康与胃黏膜功能之间的关联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专家简介
陆 玓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医学会门脉高压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擅长治疗各种消化内科疾病,包括急症、危重症,并有丰富消化内镜下检查及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