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育人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反映着人们在自然、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折射出人们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历史故事、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内容,它们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既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类型
(一)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史记》《论语》《孟子》等,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读这些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古代名人事迹
古代名人事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对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道德品质、成就贡献等方面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启示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古代名人事迹的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周亚夫军细柳》等,展现了一些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不同类型历史人物的风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古代名人事迹,让学生感受古人的高尚情操和风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自豪感。
(三)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民间流传的一些神话、寓言等虚构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想象成分和趣味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有关民间传说故事的文章,如《女娲造人》《愚公移山》《穿井得一人》等,它们叙述了一些富有神奇色彩、浪漫情调的民间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阅读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阅读兴趣。
(四)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民间形成和流传的一些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具有生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文章,如《社戏》《安塞腰鼓》等,它们展现了一些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民间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些民俗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利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一是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验程度,使之成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篇章的特点和内容,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教师可以将“爱国之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并通过导入、讲解、讨论、展示等环节,让学生理解邹忌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和地位的行为,感受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
三是在教学评价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综合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如笔试、观察记录、问卷收集等。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陈涉世家》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陈涉的英雄事迹的读后感或演讲稿,并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二)利用课外阅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深入、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是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推荐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和提供阅读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古典小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记、名人传记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更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推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让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二是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分享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表达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听取他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评价,提高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从中学到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个人发展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是在课外阅读评价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要综合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如布置作业、设计测试、收集问卷、开展访谈等,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例如,在学生阅读《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或评论文章,并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三)在课堂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如诗歌、故事、名言、习俗等,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等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中秋节”为主题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欣赏相关诗歌和图片。
二是在课堂活动的开展中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根据不同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演讲、表演、创作等形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梅花鉴赏会”,让学生朗读其他有关梅花的诗歌,说说自己对梅花的看法和感受,表演自己创作的有关梅花的小品或歌曲。
三是在课堂活动的评价中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后,思考和总结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邹忌委婉劝谏的做法对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学习邹忌的精神品质。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初中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古典文学作品、古代名人事迹、民间传说故事和风俗民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长顺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