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小学科学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自然笔记,记录自然美景,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自然笔记对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价值,并根据自然笔记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方法。
一、自然笔记的含义
自然造就了这个美丽的星球,使得人们有机会创设温馨的家园。走进自然,我们会感到心旷神怡;走进自然,我们会感悟到大自然的魅力。带上纸和笔,走进大自然,将所看到的风景记录下来,这就是自然笔记。草木、鸟兽虫鱼、岩石矿物、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都可以作为自然笔记的内容。人们可以运用身体的多种感官探索自然,也可以借助工具观察自然,如放大镜、尺子等。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想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出来。
自然笔记强调先亲身观察自然再做记录,将自己真实的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而非临摹图像、摘抄文字。时间、地点、天气、记录人、标题、文字和图画是自然笔记的七要素。自然笔记提倡自然观察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以手绘、手写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同时树立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二、自然笔记对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力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科学观察的热情
观察力是指个体运用手、眼、口、耳等感官或仪器,有计划、多方面、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尤为重要。这与教育学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在《笔记大自然》一书中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她认为观察是自然笔记的核心,没有观察,就无法完成自然笔记的记录。在制作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亲近自然、观察自然。
(二)促使学生的科学观察更加精准
由于年龄较小,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不够细致。如果让学生观察一些美丽的花,并在10秒后回答“花是什么颜色的”“每一朵小花有多少片花瓣”“有没有看到雄蕊和雌蕊”“叶子是什么形状的”等问题,学生可能只能大致记住植物的颜色和形状,很难记住更细致的特征。如果要为这朵花制作自然笔记,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它,学生在观察时就会更加认真。在动手制作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这朵花的记忆,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记住这朵花的特征。由此可见,做自然笔记能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帮助他们巩固记忆,让他们的观察更加精准。
(三)促使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实的品质
自然笔记是对一切自然事物的观察和记录,如中草药图谱、植物图志等都属于自然笔记。所有自然笔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真实性,即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没有夸张的绘画和渲染,以便他人能够通过自然笔记找到这种自然事物。随着时代发展,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艺术作品,在进行观察记录时常采用夸张、卡通的记录方法。但在做自然笔记时,学生需要实事求是,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注重观察事实的重要性。
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桂花在什么季节开放”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在秋季开放,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在春天见过桂花。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注重观察事实。很多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桂花在秋季开放,但实际上桂花树的品种不同,花期也不同,气候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教师要让学生注重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记录,促使他们形成注重事实的品质。
三、利用自然笔记提高学生科学观察力的指导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年龄较小,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脑机能发育不完善,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因此,在学生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将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作为制作自然笔记的对象。虽然低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薄弱,观察时也不够细致,但他们对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善于发现真实、多样的世界。学生对学校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平时室内课程较多,室外课程较少,很少有时间自由活动,很少有机会仔细观察校园,对学校环境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引入课堂,鼓励他们做自然笔记,以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进行观察记录。只有将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作为自然笔记的内容,才能促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更加用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做一篇自然笔记。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为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做自然笔记,能更认真地完成任务,更好地发展科学观察力。
3.开展自然笔记比赛活动。教师可以开展自然笔记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为了取得良好的结果,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准备,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比赛的过程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他们会在比赛过程中增强竞争意识,寻找自己作品的不足和闪光点,并改进不足,从而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力。
4.成立自然笔记社团。教师可以成立自然笔记社团,将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引导他们主动交流、建立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自然笔记社团,成员多为二年级学生,他们一起在校园里寻找感兴趣的自然事物,一起种植金盏菊和角瑾,并进行观察和连续记录,逐步增强了观察力。
5.结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布置任务。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特点,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弱、观察不仔细,三、四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具有集体荣誉感,易被新颖事物吸引而忘记观察目标。基于此,在指导一、二年级学生制作自然笔记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以“在校园里寻找秋天”为主题,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自然事物的变化可以证明秋天到了,为找到的自然事物制作自然笔记,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在指导三、四年级学生制作自然笔记时,教师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两人一组,让每个人自由活动,找一种自己感兴趣并想进一步观察的自然事物,用5分钟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交换观察的自然事物,并做好自然笔记。最后,教师可以让同一小组的两个人互换笔记,比较双方描绘的自然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激发学生的观察与记录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索自然。
(二)指导学生练习观察技能
大自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每种自然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相关事物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在观察自然事物时更加仔细,从而提高科学观察力。
1.植物的自然笔记。植物通常是学生制作自然笔记的主角,观察植物时常用到“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分析观察”等方法,其中,“顺序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完整性,“对比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分析观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例如,在观察一棵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方法,先从远处看树木是什么形状的,并记录下来,再从近处看树木上有哪些细节,如树枝多不多、叶子是什么形状的、树枝上有没有其他小动物等,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2.动物的自然笔记。动物的自然笔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方面动物结构较复杂,另一方面动物往往会发生位置变化,不容易捕捉外部细节特征。所以,在做自然笔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恰当的要求。比如,低年龄段的学生绘画能力薄弱,教师可以让他们适当用几何图形代替动物各个身体部位。针对动物位置易变化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相机拍摄照片,以照片为事实基础,观察并制作自然笔记。
3.气象与季节的自然笔记。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通常是动物或者植物,往往会忽略天气和季节这两个因素。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气象信息,并制作成气象变化图。气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关心并记录气象状况,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季节变化过程中,自然事物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事物变化明显,有的事物变化微妙。以季节为主线是一个长周期的观察过程,在制作自然笔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准确地记录自然事物的变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小区里的一些树木,了解它们在四季发生的变化,并有目的地选择观察并记录这些树木的一些特征,如树叶的大小、颜色,树枝的粗细、形状,等等。
(三)督促学生不断观察
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加强家校联动,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认知能力。
1.周围环境。学生周围有很多可以做自然笔记的场所,如小区的绿化带、周围的公园等。通过观察这些地方的自然事物,学生可以了解周围自然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建立对生活环境的“地方感”。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连续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制作自然笔记,让学生在与环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科学观察力。
2.家校联动。家庭是学生除学校外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制作自然笔记的习惯。教师可以以自然笔记为载体,向家长宣传开展自然笔记活动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观察力等,以获得家长的支持。为了方便家校交流自然笔记,学校可以构建相关平台,如创建家长交流群、自然笔记公众号等。在交流群中,教师可以及时分享活动信息,适当提醒活动进度,督促学生及时观察并记录。教师还可以在每一期活动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公众号进行展示,激励学生观察。
结语
以自然笔记为载体是提高学生科学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与自然重建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制作自然笔记,让他们爱上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直观体验,发现美并表现美,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