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践及其现代价值

2024-04-29 00:00:00池艺琦
幸福家庭 2024年1期
关键词:定县家庭式晏阳初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在20世纪初,他以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为基点,依托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三大方式”及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进行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对定县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回溯晏阳初在定县进行的乡村教育实践,对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1920年学成归国之后便致力于平民教育研究,先后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及乡村教育实践。他的平民教育理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其在河北定县进行的乡村教育实践对我国的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乡村教育初探

1920年,晏阳初自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学成归国。面对那个年代动荡的局势,以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主张用教育拯救中国,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乡村,认为乡村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在考察了当时的状况后,晏阳初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弊病,将其总结为愚、贫、弱、私“四大病”,并致力于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

二、乡村教育实践

(一)“四大教育”

1923年,晏阳初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1926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提出以定县实验为基点,以“扫除文盲,再造新民”为口号,通过对村民进行“四大教育”来改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面临的困境。他提出:“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与四种弊病一一对应,即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卫生教育以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农民“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他以开展平民教育、教平民识字为主要目标,在定县设立课本校正委员会,将1300个常用字编进《平民千字课》,该教材内容简单,定价亲民。晏阳初提倡每日只学习一小时,用最少的时间解决农民的“钱难、文难、忙难”问题。此外,晏阳初还联合士绅在定县先后创办多所平民学校,以共同教育为基础探寻乡村改造之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晏阳初的带领下,以郑褧裳、熊佛西等为代表的数名艺术家深入乡村,绘制反映农耕生活的画作,借助无线广播传播农业常识和疾控卫生知识,编排贴近农民真实生活并由农民亲自演绎的话剧,由此实现了艺术的平民化和通俗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想提高生产力,必须重视对农民的生计教育。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晏阳初发现定县农业生产以棉花为主,但在品质把控方面有所欠缺,选种不够精细,导致产量受到影响。于是,晏阳初组织人员把控选种,并让农民参与包括棉花、家禽的选育过程,收效显著。除了重视生产,晏阳初还主张成立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组织棉农运销合作社,避免农民在交易农产品的过程中受到商人的盘剥。合作社的盈利部分投入定县平民教育,部分用于增加合作社资本和创办合作银行,在创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卫生教育以培养农民的强健力为目的。晏阳初认为,定县的卫生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预防而非治疗。1932年,晏阳初请陈志潜到定县主持工作,根据定县现行的行政组织,设立村、区、县三级卫生机构:在村里设保健员,负责基本的防疫宣传、卫生调查和简易治疗工作;在区或乡镇设立保健所,负责巡回辅导保健员工作;在县里设立保健院,承担全县的保健工作,负责辅导和监督下级机构,另外对定县的产婆和护士进行技术训练。这样的分级管理兼具经济性和高效性,使定县民众自发参与全民保健运动,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模式后来演变成了全国通行的“公医制度”,并推广到欧洲、南美等地区。

公民教育旨在解决民众“私”的问题,以培养民众的团结力为目的。由于牵涉到政治层面的问题,定县的公民教育起初遇到了包括地方士绅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方阻挠。1933年前后,晏阳初提出县政改革方案,在定县设立县政建设研究院,改组县政机构,在全县范围内设立公民服务团,建立稳固的基层组织,使建设活动向基层群众靠拢,避免县政工作“头重脚轻”。

“四大教育”的实践使定县在文化、经济、医疗、卫生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将新式教育理念与定县具体实际和农民基本状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到民众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文化程度低但学习意愿强烈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改造民众,对培养人民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有显著作用。

(二)“三大方式”

为了将“四大教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晏阳初提出了推行教育的“三大方式”,包括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家庭式教育。

学校式教育即在定县建立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学校,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和统一村学等。初级平民学校以扫除文盲和文字教育为主,晏阳初带领平教会多次修订《平民千字课》,将其作为学校式教育课本,培养民众基本的识字和读写能力;高级平民学校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乡村教育和建设的引领者和传播者;生计巡回学校和统一村学则侧重对农民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主要培养农民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产技术,教学内容为根据季节和时令穿插进行的不同类型的生产训练,并由专业的监管指导人员进行针对性辅导,定期评选表现优秀的农民作为表征农家,起示范带头作用。

社会式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作为家庭式教育和学校式教育的补充,社会式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旨在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能接受教育。由于目标受众范围较广,实施起来相对困难,管理和推广的难度更大,平教会选择以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的各项活动为中心向外辐射,借助无线电广播、农民报刊、巡回图书馆、农民自助社、农业展览会等进行社会式教育,以此推广社会改造工作,让民众自发地参与乡村建设和改造活动。

家庭式教育是“三大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其特殊性在于家庭成员的年龄跨度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应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晏阳初认为,家庭式教育的目的是让定县农民冲破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由家庭走向社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由此实现“家庭社会化”和“家庭教育化”。家庭式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家庭中的妇女、老人和儿童,晏阳初倡导在家庭内部创立“家庭会”,将培养卫生习惯等学校课程的部分内容转移到家庭教育之中,同时加入妇幼保健、儿童保护、家庭财务管理、生育节制等内容,由此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晏阳初以家庭式教育为中心,设立了幼童会、少年会、主妇会、家主会等组织,保证家庭中的不同角色都能参与教育,受到了定县民众的一致好评,人们纷纷要求读书写字,参与乡村治理的民众也越来越多。

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家庭式教育各有优势,又相互联结、互为补充,其教育辐射范围几乎覆盖了定县全部居民,保证了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形成了积极向学的良好风气,民众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对定县民众生产和生活具有显著作用。“三大方式”作为“四大教育”的实践环节,极大地推动了定县民众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发展。

三、乡村教育实践的成就和现代价值

(一)所得成就

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实践的目的不是扶弱济贫,也不是扫除文盲,它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它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它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它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它的新团结新组织”。晏阳初针对农村“愚、贫、弱、私”四种弊病提出的“四大教育”和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等“三大方式”,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在经济层面,晏阳初倡导的乡村教育实践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增强了农民的组织性,增加了经济收入,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化方面,晏阳初推行的文艺教育成功改变了定县文盲率较高的状况,推动了全民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在民生领域,晏阳初倡导的健康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设立三级卫生保健组织和推广“公医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了农民的医疗卫生意识,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晏阳初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且过于强调“教育救国”,没有抓住矛盾的根源,没有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在当时对中国乡村建设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

(二)现代价值

尽管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践已经过去近百年,但其教育理念和实践仍具有现代价值。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晏阳初的教育实践中获得启示。

过去,教育缺失致使社会普遍存在“愚”的现象。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推广,文盲基本消除,但在偏远村镇,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陋习。同时,科技发展使得乡村老年人面临信息隔阂和缺乏子女关爱的问题,与时代脱节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乡村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现如今,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农民过去所面临的“弱”的困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自从乡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健康扶贫政策和“新农合”政策的支持,几乎实现了乡村医疗保障的全覆盖。这一重大举措成功地遏制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显著减轻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负担。在未来的乡村医疗事业中,必须更加紧密地结合时代特点,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政策的发展,同时汲取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精髓,优化基层医疗健康人才的保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医疗事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推动乡村医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结语

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从平民的视角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实践。在定县的实验中,他运用“三大方式”对民众实施“四大教育”,旨在使农民摆脱困境,确保乡村能够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文明的潮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一实验给定县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民众在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的一些成功措施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在定县的教育实践影响深远,对当今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定县家庭式晏阳初
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式托育的内涵、类型、特征与实践路径
教育观察(2023年33期)2023-02-03 08:14:48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乡村建设背景下定县文艺大众化实验
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的建议
考试周刊(2017年91期)2018-02-01 06:07:50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红岩春秋(2016年8期)2016-05-14 19:10:5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世纪以来合作社发展的纵向比较——以冀中定县为例
家庭式分娩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
右江医学(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