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探索并实施各种课堂教学策略,其中,“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这一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紧密配合,以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第一,“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当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持一致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增强学习效果。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实施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适的课前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前导入的设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合适的导入方式。其中,问题导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有一些红色和蓝色的小球。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分别从袋子里随机抽取一个球,并记录抽球的结果。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抽取的结果都是随机的,什么是随机事件?”通过这个实例,教师不仅能够引出随机事件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学工具,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这种实例导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增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提供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因式分解”的教学为例,这一节的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和运算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导和点拨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可以进行因式分解?”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和任务,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成果的“一致性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习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为了实现全面而准确的教学评价,应整合各种评价内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与他人的合作情况等,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作业的准确度、完成度和创新性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情况、对问题的分析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挑战和拓展机会,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课前准备好剪刀、白纸、铅笔、直尺等工具和材料。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剪出边长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三角形和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的三角形,并让学生将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平方后相加,进而引出a2+b2=c2的定理。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自评,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一些参考问题,如“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如何快速地记住这些概念?”“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有矛盾或者分歧?”等。在完成自评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让每个小组成员对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的贡献和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小组的成员继续探究,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四)强化课程复习要求,巩固所学知识
复习作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积极强化课程的复习要求,保证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课后复习环节,贯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基础知识,通过反复的视频讲解、微课等形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及时回答学生在课后遇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微课,详细讲解“消元”和“化归”这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熟练地掌握解方程的技巧。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解题流程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完成课后练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评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将自己掌握得不熟练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后,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评三个环节之间的高效运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持一致,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积极引导和点拨、整合教学评价内容、强化课程复习要求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陇西县镇南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