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鲁迅”为核心编排了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等一系列文学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其变为个例课文的讲解,忽略了单元的整体性。笔者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提出了系列的教学策略。
1.读文识人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走近鲁迅”。鲁迅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与思想内涵。六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性,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要认识和走近鲁迅,首先就要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其中,《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文体略有差异,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直面鲁迅的情感世界,也就是“知人论事”。如《少年闰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故乡》,是成年的鲁迅带着感怀与复杂的心境对故乡和故乡的人做出的回忆性重构。鲁迅与闰土的相遇,是两个孩童的相知,更是两个阶层的相遇,两个世界的矛盾。因此,长大后的闰土没有了少年的灵动,鲁迅与他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阶级表现与矛盾冲突体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其次,学生要了解鲁迅是怀着怎样的目的来写这一篇文章的。其实,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回忆故乡的人物,寻觅精神栖息的家园。故乡早已物是人非,记忆里的那份温暖只有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追寻。在教学前,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与行为动因进行深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做到内容既不晦涩难懂,也不过于浅显平易。对于这种知名文学作品,教师不能讲得浮于表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适当增加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与作家对话,初步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在“破圈”与“赋能”中走近鲁迅
走近鲁迅,教师就要打破教学“惯性”,敢于突破常规。教学鲁迅的作品,教师和学生都站在一个视线的底端“仰视”鲁迅,就会与作家拉开距离,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有固定化的套路,教师要敢于探索鲁迅作品教学的“破圈”之路。
那么如何“破圈”呢?其实,教师不妨转换视角,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由第一视角的“我”的主观教学转变为从“他”的视角上的探究式教学。比如,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第八单元时,往往会站在鲁迅的视角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为什么不能站在他人的视角对鲁迅进行观摩呢?从故事的叙事看不同人物眼里的鲁迅岂不是更有意思?在少年闰土的眼里,鲁迅是一个知心的玩伴,他们之间的阶级差距并不明显。成年的闰土视鲁迅为老爷,难道是鲁迅发生变化了吗?显然不是,那就是闰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在周晔眼中,鲁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伯父。在臧克家笔下,鲁迅是一个时代伟人。这样的视角转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将单元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不会出现课文之间割裂化的现象。
单元教学除了需要“破圈”,还需要“赋能”。“赋能”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打造“生成性”语文课堂,赋予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在以往的单元教学中,先入为主的教学观念使得“生动”“可爱”的鲁迅变成了“无趣”“枯燥”的代名词。语文课堂也演变成思政课堂。“生成性”课堂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化设计,融入来自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基于真实情境打通教材的前后联系,模糊了单篇课文的边界,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思考,打造出一个“有味”“有思”“有氧”的语文课堂。
1.单元融汇,学习方法连成线
语文课堂追求生成性,教师应该采用好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第八单元教学是以鲁迅为核心的散文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鲁迅的情感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鲁迅为写作对象撰写一篇人物传记或者写一篇新闻报道,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对鲁迅的童年进行追寻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源,不必局限于课内的文章。如学生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少年闰土》时,教师也可将《社戏》推荐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打开阅读视野。学生在不同的事件中发现鲁迅对童年描摹的“一致性”。
2.板块联合,学习资源织成网
第八单元是由课文、语文园地和习作三大板块组成的,教师要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就不能将这三大板块割裂开来。其中,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借助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它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方法。而课文内容的学习与锻炼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素养和习作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三大板块联合起来,整合学习资源。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鲁迅的写作方法,锻炼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将学习资源整合成一个网状的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课内外结合,拓展学习空间
在单元整体学习中,学生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篇课文,而是整个单元的作品,甚至包含课外的拓展资源。这也是单元教学的一大特点——学习资源的集中概括。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鲁迅为研究对象,从他的作品中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言制作成“鲁迅语录”。学生可以在课外翻阅鲁迅的作品,丰富“鲁迅语录”的内容。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可以将课外学习空间与课堂学习空间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4.教学导向,细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单元式教学把语文教学推向整体化,教师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编排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加有针对性,可以分为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单元目标的设计要具有整体性,但也要具有针对性和细致化的特点。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难文浅讲”的原则。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过于苛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实际情况,要有价值导向。六年级的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一阶段正是他们形成对世界的个性认知的关键期,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语文单元教学不能碎片化,应该摒弃局部意识,教师要以整体眼光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仲山镇董楼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