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下大单元阅读教学实践探析

2024-04-29 00:00:00胡红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方式文本

“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考虑到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质的需求,单纯依赖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传递是不够充分的。教师需要利用课文来引领学生深入文章构建的世界观、情感领域和人格层面等阅读视野中去,并通过与作家的独特互动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形成必要的美学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和人文修养。高效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层次,还可以强化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和解答问题的“解题型”阅读方法仍然普遍存在,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主导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这两条主要线索,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这一背景,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戏剧单元”为例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文本阅读的预估

对阅读目标群体的良性评估,对阅读策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阅读活动的效果。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对阅读文章的个人理解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定合适的阅读标准,这就意味着在开始阅读课程教学前,教师必须对阅读材料的价值及学生的认知程度作出恰当的判断。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三个著名的戏剧著作,《窦娥冤》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则是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哈姆莱特》的地位要远高于前两个作品,在世界历史中都是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受中外戏剧爱好者的喜爱。这三种戏剧各具特点,展示出中国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及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殊艺术风采。然而,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差异大且风格相差甚远,高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篇课文,教师需要先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包括他们在传统文化、中国话剧艺术、欧洲文艺复兴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才有可能带领他们深入研究剧本,让他们更全面地领略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及美学价值。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善良与人道主义”的人文主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二、文本阅读行为的产生

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给予学生的个人感受足够的关注,更倾向于由教师主导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教师的“阅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为了实现真正的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需要清晰认识学生的阅读主角身份。教师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阅读技巧”而非单纯关注“怎样去教导他们”, 因此,应该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技能出发来设计阅读课程,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情绪表达,同时也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习需求。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阅读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审美素养。

其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阅读中。若缺乏充足的阅读时间支持,学生的阅读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导致阅读效果的不理想。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戏剧单元”,编者的设计目的是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让学生深入研究并掌握传统的戏曲及现代戏剧的特点。实际上,这三部戏剧均是从整个剧本中摘取的部分内容,它们并不足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戏剧艺术。因此,为了实现“戏剧知识结构化”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戏剧阅读量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三篇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完整的戏剧作品。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探索整部戏剧作品的深度内涵,教师必须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来独立阅读整部戏剧作品。

三、文本阅读中的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及文章之间的有效互动。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解读方式,教师必须确保在课堂里允许他们拥有阐述自己观点和提出疑问的权利。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导他们如何与文字进行交谈,培育他们的平等对话观念和勇敢提问的精神。

首先,戏剧作品中的对话方式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对话是戏剧作品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例如,在《哈姆莱特》中,作者就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的,这种通过对话来展现的方式在莎士比亚作品中,被人戏称为“间接描写法”。在这部作品中,有一段关于“生存还是死亡”的经典独白,这段话凸显了人物当时强烈的内心冲突。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充分发掘人物在文本中流露出的矛盾思想:对生存的思考,以忍受生存过程中所不应承受的各种痛苦为代价,包括对于命运的暴虐无情、他人的嘲讽和压迫、不幸的爱情、司法的耽搁、官僚的暴政等。

其次,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展开对话,这是一种贯穿于阅读全过程的方法。例如,对于《雷雨》中的角色描绘,学生发现“周朴园”这个角色的构建非常出色。他的个性深邃且多元化,具有强烈的三维感和发展性,可视为多种个性的融合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身份”作为切入点,研究他身为父母、配偶、学生、企业家的心态变化,探究他对待鲁侍萍的情感态度是否真诚,以及他解决他们三十年来的纷争背后的真正动机。唯有如此,学生方能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勾勒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从而提升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基于统编版必修下册的戏剧单元阅读教学,其实质是对戏剧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材中的戏剧文本当作“范文”,提高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实现“个性化阅读”“多重阅读”等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方式文本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