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通语文要素,打通文言教学藩篱

2024-04-29 00:00:00徐兴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渔人桃花源文言文

文言文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散发着无穷魅力,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教师深知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传承千年文化的过程,更是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打破传统束缚,以新颖的观念和方式融通语文要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桃花源记》作为千古名篇,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千古流传。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很难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讲不出亮点。语文新课标要求“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另辟蹊径,穿越时空隧道,打通文本与学生、古人与现代、文本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身临其境,品味语言乐在其中,与古人对话回溯生活实现文化疗愈,在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一、打通文本与学生的通道,在情境教学中体验

新课标明确要求“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情境”的真实有效是要看能否启迪、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思能想”。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可以巧妙地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将教学环节情境化地设置为“我向桃源行”“我化桃源人”“我悟渊明心”。每个环节都让学生置身具体情境中,如教师化身“导游”“记者”,带领学生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探寻传说中的桃花源,整体感知本文的线索,复述故事,理清行踪,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桃花源记》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学生纷纷用关键词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用“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表达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有的学生用“鬼故事、诡异、古怪、细思极恐”等词表达自己的困惑;还有的学生用“半信半疑、寻求真相”表达对这个故事的好奇。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渔人,朗读课文,画出表明渔人行踪的语句,并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理清线索,在情境中开启桃源之旅,概括渔人的行踪。教师化身记者或太守,采访追问:“渔人朋友,世人对桃花源里的世界十分好奇,你可否向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桃花源里有一个( )的地方,那里( )”的句式回答问题。

教师不仅创设了活动情境,更是在“课文画面感”处,以情境任务为驱动,创设阅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一路欣赏到了鲜花盛开、美不胜收的桃花源;探寻到了溪水源头,似乎发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学生化身桃花源中的人物,教师与他们进行模拟对话,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实践活动——“大家各自找好玩的地方尽情地游玩吧,用这样的格式讲述自己的见闻:从( )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 )”。学生在阅读情境中对语言进行想象构图,在“游玩”中读到了桃花源的“美、静、乐、悠闲”。巧妙的阅读情境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真切的审美感知,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意义的深层对话,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二、打通古代与现代的通道,在品读语言中提升

文言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标要求“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桃花源记》语言精练,意蕴丰富,正文仅320字就描绘出了宛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感受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品读语言。

在课堂中,教师抓住文中的重要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带领学生品读欣赏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以及桃花源内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这里的人们和睦共处,民风淳朴,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反映了晋朝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乡村宁静到几声鸡鸣、狗吠都能听见。对课堂有挖掘力的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用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引导学生学习“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语言最精彩处驻足停留,挖掘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设计这样的问题“‘后遂无问津者’,文章的结尾短短的六个字该作何解释?”在学生回答出有叹息之意后,教师继续追问“还能读出别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边读边品这六个字,最终学生品读出“遂”和“无”,饱含作者深深的惆怅、遗憾及叹惋之情。在深深浅浅的语言品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且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打通文本与生活的通道,在智慧思辨中疗愈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追寻的视角,以期待的眼光,打通文本与生活,与先哲在时空中思辨对话。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还可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让文言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该注重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现代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能够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入思辨活动“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质疑桃花源的真实性,你觉得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让学生分成纪实小组和虚构小组,分别寻找桃花源是否存在的线索,并将自己的感受融于笔尖,写出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理解。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既然避世许久,为何衣着悉如外人”“又为何之前无人发现?太守等人再寻无果”,引发了其他学生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跨越了文字鸿沟,打破了时空界限,与陶渊明对话,与文本对话“这世间有桃花源吗?陶渊明为何要向世人呈现这样的故事”,从文章的写作目的这一角度,坚定地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鬼故事,世间有桃花源!桃花源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这样的课堂犹如汩汩注入的源头活水,鲜活且富有生命力,滋养了每一个学生,也治愈了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作者简介: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兴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渔人桃花源文言文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9:00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大众文艺(2021年6期)2021-04-22 01:58:18
渔人的故事
隐匿的桃花源
渔人的港湾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