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语文学科越发重视在立德树人基础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聚焦阅读过程的完整性,旨在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完整书籍的阅读习惯。从读写融合的角度看,整本书的阅读因其长期性、持续性,需要过程性投入阅读时间,有助于对接读写融合理念。在输入方面,整本书阅读的文本内容也兼具前后关联性,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阅读输入内容进行书面输出,不仅能减轻记忆负担,并能帮助学生下次进入阅读前快速回顾上次所读内容,有利于开展整本书的深层次阅读,提升阅读效率。
树状导图,形如树木的一种教学导图,立足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与思维导图的综合设计,择取支架式教学的框架引导和思维导图的思路拓展,双管齐下帮助学习者阅读理解。《乡土中国》的学术性较强,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部分乡土文化知识与如今的生活距离遥远,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乡土社会、了解乡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全面深刻地品读全书。本文引入“树状导图”,针对《乡土中国》的任务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树状导图对于内容庞杂、耗时长而逻辑清晰的文本具有很大的优势。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作为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述,《乡土中国》内容着眼中国乡土社会,收录了十四篇彼此承续,又各有侧重的文章,较完整地呈现出费氏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递进过程,从多角度描摹还原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关系整体面貌,将作者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研究的思考娓娓道来。我们的“现代”是从“乡土”慢慢过渡来的,“现代社会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作为一本论述性大于文学性的研究论文小册子,以此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奠定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写作的基础,拓展学生的乡村视野,其中严谨细致的论述方法和论述技巧也值得学生参考学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难度极大,学生接受度低,教师讲授的局限性大,而这正是树状导图思路可以转变的教学状态。本文结合《乡土中国》这一论述类文本,将树状导图与文本进行特性匹配。
其一,简易性,表现在操作便利,入手简单,可以及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实操。学习者可以从任意词汇进行延伸。如《乡土中国》共14篇章,每一篇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簇小树,从礼法从孝道等不同角度观测费孝通生活年代的乡土中国面貌,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入手。学生熟悉的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兴奋值保持在高点。
其二,主体性,通过抓住书本内容主旨确定好树木主干,抓住中心词,然后添加高频词汇,不断丰富补充中心词,延伸其含义。如《乡土中国》礼俗社会篇章中,可以选取“差序格局”作为切入点,“差序格局”呈现出波状,抓住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把握这一章实际反映礼俗在农村社会的具体表现,由“礼”表现在如新人婚配父母一级的贺礼隆重程度大于堂兄弟一级的贺礼隆重程度,堂兄弟一级的贺礼隆重程度又大于表兄弟一级的贺礼隆重程度,通过以主干中心向外层级递减,呈现出由近及远不断弱化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抓住了主要论点,也学到了论据呈现的表现,学习到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这个问题几乎围绕语文学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对于高中生而言,大致可归结为两个要点:一是如何找到文本的关键点,即“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二是对这些关键点,如何进行深度加工,即从语篇的关键语句“看出”什么样的意义。
(一)输入:圈画与关联
对文本的解读无论如何都是从阅读文本本体开始的。首先是早期整体感知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关注宏观视野的文本,通过速读、略读的方法领略全文,对文本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切忌陷入陌生词汇聚集的恐惧当中。当今的学生对费孝通生活年代的乡土社会有一定的隔阂,阅读初期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但是对于学术性著作还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初次阅读时,阶段目标不高,只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本书内容的大致印象即可。学生需要边读边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觉得有哲理的句子,留下阅读痕迹,可以将其运用到树状导图的绘制中,比如,学生通过阅读第一章《乡土本色》凭借阅读经验和写作思路都能轻易找到全书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抓住作者对全本的总体评价,也就是抓住了树状导图的主体,也为自身的整体感知文本奠定一定的心理基础。
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在把握全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精读文本。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对于整本书的彻底阅读,因而读书不能只读一遍,不然是没有效果的。第一遍的速读目的在于感知理解,不强求记住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还不深刻。第二次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思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把握这本书丰厚的人文内涵和精髓,适当补充树状导图的树枝部分。比如,《乡土本色》:“‘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读完这段话,学生联想到一味中药——“灶心土”,主要是烧杂草与木材的土灶内的焦黄土,它的确有收敛止血、温中止呕的作用,因此被“我”的奶妈交于“我”治水土不服。学生还可以由中药联想到中医——作为中国本土的医疗体系,中医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可以圈画“灶上的泥土”,运用到树状导图中,完成这一条树枝连线。
(二)输出:延伸与嬗变
“整本书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阅读时的思考过程和第一感想是很重要的。在阅读输入部分,教师为学生奠定写作输出的基础,及时指导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一书时要用笔进行词句勾画,保留思维痕迹,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及时汇总归纳。教师可以定期召集学生举办阅读进度分享会,开展思辨读写活动。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清《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深刻、全面地理解每一篇文章背后蕴藏的丰富意蕴,品味乡土文化,感受乡土风情,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承担着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教师要灵活运用树状导图这个记忆工具,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助力学生真正读完一本书,读透一本书。
作者简介:吉林外国语大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