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变迁研究

2024-04-29 01:10:26刘东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摘要]通过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源,以及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生源成份、招生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贫穷落后,高等教育发展也落后;国家繁荣富强,高等教育发展也欣欣向荣。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变迁;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42

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源起

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由书院演变发展而来,鸦片战争以后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精英阶层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政治变革,其中在教育领域着力推行书院向学堂的改制。维新变法最后虽然失败,相关政令也大部被废除,但书院改制学堂却大势已成,京师大学堂(1898年)即创办于这个时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颁布实施的新学制,对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癸卯学制颁布之后各地的书院纷纷改制为学堂,分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学校的负责人为堂长。191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开启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变革[1]。这项法令的结果一直沿用到现在,也可以看做是中国近现代学校名称的由来。

二、不同时期高等学校之比较

(一)规模数量的比较

以1909年(清政府时期)、1922年(北洋时期)、1928年(民国时期)、1936年(抗战爆发前)、1946[2]年(抗战胜利后)、1949年(解放后)、1957年、1960年、1965年、1978年、1988年、1998年[3]、2017年的数据来做比较。表一为不同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招生、就业、收费等方式的情况。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以2017年和1949年的对比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数量2017年是1949年的12.8倍,在校生人数是1949年的246.9倍。从1978年恢复高考后至2015年大学招生人数合计共9900万,大约1亿人,而且还在以每年近800万的速度在增加。以在校生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远远超过位于第二的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大国。

(二)生源成分的比较

1949年之前的高等教育由于其高昂的学费让一般民众望而却步,其生源成分大部分为富贵人家的子弟。从现有的文献看来,当时国内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高校主要功能是为国内一小部分精英阶层服务的。时任广东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的古楳曾这样写[4]:“中国的新教育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事事都讲经济,因此受资本主义的教育也必须以经济利益和金钱为标准。”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他的文章里对近代中国教育体制的社会性质做过分析:[5]“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几层等级,每一层都逐渐把贫困子弟剔除下来。而最贫苦的工农子弟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最初级的小学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为人民服务的属性。1950年教育部组织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关于高等教育的会议,会议制定并明确了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体方向[6]。会后人民政府为了确保会议所确定的各项方针能够得到落实,教育部在招生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比如在高等学校招生时,如果报考考生身份确认是工农子弟的高等学校可以降分录取。同时高等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考生的政治身份也要在录取前进行重点审查。教育部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过程中普遍采取“向工农开门”的政策方针[7],对各项考核合格并且家庭身份为工农子弟的报考考生学校优先录取,对政治审查不合格的考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尽管国家采取了对工农子弟从宽录取的措施,但是由于高考难度大而且由于多年历史形成的工农青年在接受教育和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弱势地位,其结果仍然是干部、知识分子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这就是后来工农兵大学制度产生的历史大背景。这种在今天备受诟病的招生模式实行基层群众推荐、上级领导批准和高等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从工人、农民、士兵中选拔出来的学生被后人称之为“工农兵大学生”。截止到1977年全面恢复高考,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据统计一共招收培养了大约94万名工农兵大学生。这种招生方式由于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走后门”现象,有些地区和单位情况比较严重而备受后人指责。1978年国家全面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跨越的新局面。

三、高校招生制度之演变

从民国到现在,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和反复,仔细梳理其中每一次演变的原因和过程或许对我们今天高考之争论会有一些参考意义。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高校招生一直享有较大的自主权[8]。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地点、招考次数均由学校自己决定。试卷命题及考试、招生审查录取均由招生高校负责,招生高校自主开展招生宣传、命题、考试、阅卷、录取等工作。比如有的考生依据学校考试的时间差可以先参加北京大学的考试然后再去上海参加考试,好学生可以手握多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招生方式虽然比较灵活自主,但对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区域发展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为了克服这种负面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从1933年开始逐渐试行高校计划与统一招生。1938年在国统区的公立大学正式实行院校统一招考,到1941年因抗战而终止。抗战结束之后由于内战爆发统一招考未能继续,各个学校依旧是自主招生。这也是我国大学招生制度历史上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的第一次演变和反复。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年各高校依然延续了以往的自主招生制度,但这种制度与新中国强调的工人、农民领导地位有冲突。于是从1950年高校招生采取“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全国有73所高校试行统一联合招生并取得了成功。1951年参加全国大区联合招生的高校进一步扩大到149所并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高考时间。1952年教育部规定除个别学校外所有高校一律参加各区统一招生,招生名额、招生日期、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规定,1952年也因此成为了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性的一年[9]。

虽然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正式形成了,但是关于高校应该统一招生还是自主招生的争论一直都存在而且一度还非常激烈。关于高等院校如何进行招生一直存在另外一种不同的意见,这种意见认为全国统一招生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是可以的,但是作为长久的招生政策是不合适的,从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来看以高校为主体来进行自主招生应当更符合发展潮流和趋势。1954-1959年间教育部一度组织过几次大的关于统一招生还是自主招生的座谈、调研,大部分的意见认为虽然高校自主招生是未来的趋势,但目前的条件还是以统一招生为好。1958年教育界也进行了“大跃进”并且提出要在15年左右建设人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建设规模,这个建设目标在今天看来是不切实际并且无法实现的,最终这个目标随着“大跃进”的失败而告终。这次教育“大跃进”的失败尝试,使得全国统一招生政策的调整获得了一致支持,自此后关于高等教育是统一招生还是自主招生的争论也基本停止,高等教育全国统一招生制度也最终获得确立并一直延续到1965年[10]。

文革之后70年代开始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制度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这个脉络应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要求各级学校要把吸收工农子弟作为重要任务,学校要向工农敞开大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农子弟普遍文化水平低,在全国统一考试下即使降分录取能通过考试的也很少。工农兵上大学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方式入学。这种入学方式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即便是在文革这种严苛的政治环境下仍然产生了操作过程的腐败问题,引起了普遍不满,这也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原因之一[11]。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已经41年了,近年来每到高考之时对高考利弊之争就比较多,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人数、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未来招生制度怎么改革这近100年的演变和反复应该会给我们很好的经验借鉴。

四、结语

总结百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贫穷落后,高等教育发展也落后;国家繁荣富强,高等教育发展也欣欣向荣[12]。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更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13]。

参考文献:

[1]张东亚.从书院到学堂、从学堂到大学——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机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2018(1):37-47.

[2]宋伟,韩梦洁.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J].史学月刊,2009(4):74-81.

[3]朱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67-72.

[4]王硕.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从自主招生到统一招生的发展述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0.

[5]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李海芬.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的影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41-44.

[7]胡海燕.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改革开放40年高校就业机制变革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9,36(1):74-76.

[8]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6):24-26.

[9]施扣柱.民国初期教育收费研究——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6):76-90+124.

[10]朱家德,李自茂.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60年的变迁逻辑——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J].教书育人,2010(6):4-9.

[11]王豪杰.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略考[J].兰台世界,2014(16):36-37.

[12]刘清华.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42-47.

[13]高田钦.“文革”时期我国高校组织及制度变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新工科范式下五育并举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MS2023359)

作者简介:刘东(1976.12-),男,汉族,山西榆社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10:50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2:03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5:58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1:20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