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成为一种趋势。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升“三全育人”质效等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通过对前述现实问题予以针对性的分析与策略安排有利于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以期实现高校育人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厚植法治土壤、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人才的历史重任。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基础上,精准把握当前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方案策略,已经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立足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培养大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为其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方面的领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载体,思政课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承担着给大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好公民,同样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构建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既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有效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1]。
(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强化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包括依法治国方略的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发挥法治教育效果,培养大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在推动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法治实现的双重目标。
(三)提高“三全育人”质效、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对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根植法治理念、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运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法治思维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让德育与法治教育同步发展,将“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
(一)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法治教育已经上升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高校教育没有对法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思政课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仍然相对较少,只有法律专业的学生才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法治教育,其他专业学生只有通过“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有限的思政课程才能学习有关法治的基础知识,未能结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需求适应性地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同时,法治教育的渐进性特征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未能将学生在各个阶段接受的法治教育情况进行一体化分析,在此情形下如果浮于法条或案例本身而不引导大学生思考背后的社会背景与制度背景,很容易使得大学生对于法治的认识流于表面和刻板印象,影响思政课的法治教育效果[2]。
(二)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评估提供指导,但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教育评价机制的建设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高校在思政课中开展法治教育,需要立足于对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情况、现阶段法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法治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再结合思政课的具体内容,科学规划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方案,力求各个阶段法治教育的前后衔接、整体评价;但是目前高校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评价机制,导致在法治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方法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同时,科学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中必不可少,而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与评价模式较为传统,未能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情况、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育人功能。
(三)教师队伍建设待加强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也是影响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因素。在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法律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才能满足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求。[3]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非科班出身的思政课教师,在法律专业基础方面相对薄弱,在思政课教学中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法理、分析案例,也无法带领学生有效开展法治专题活动,影响了法治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完成。大学生由于在思政课中未能接受系统化的法治教育,法治意识相对薄弱,法治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浅,无法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来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综合素养对于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提升法治教育实效保驾护航。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健全,需立足于社会实际,在面向现实问题的应对与策略分析中完成超越。
(一)加大对法治教育的重视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深入落实,需要高校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立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思政课中法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提供保障。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一体化工作过程中,要贯彻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具有较强现实和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结合前期所接受的法治教育基础,让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与高中阶段的法治教育有效衔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使思政课法治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还要注重法治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法治知识、洞悉法治功能,学会从法治层面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拔高。
(二)健全评价机制的建设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有健全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教学优化以及提升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的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形成完整的教育评价机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法治教育一体化系统,帮助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法治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法治素养的发展情况,对接高中阶段法治教育相关信息,为法治教育教学的规划和创新提供可靠参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征,设置分层评价标准,及时开展课后学习表现以及成果评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以促进其自我反思,通过总结与归纳了解自身在法治知识掌握上和法治素养发展上的不足。通过建设健全的评价机制,让高校思政法治教育一体化得以更好落实,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
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结合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相关要求明确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化培训、制定激励机制等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另外,高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力度,了解其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的不足,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还可以通过听公开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分析教师在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法律素养,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不同法律问题的研讨活动,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和优化,组织教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共同探究思政课法治教育活动开展形式,为推进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并非简单的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1+1”,其背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扎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土壤,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根本特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也要突出时代性,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尤其要关注法治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在法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总之,针对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是一项根植于高校教育发展与创新实践的课题,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韦洪发,张然.论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4):48-51.
[2]崔博,张琤.刍议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4):39-42.
[3]冯红,靳南南.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意义与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97.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项支持计划”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项目名称:打造“电影+”平台深化全方位思政育人建设(项目编号:SZZX202301)
作者简介:魏露(1993.11-),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