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松桃 牛涣宁 连妍洁 李思耐 尚菊菊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的文献信息,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后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1.R6对年度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950篇,英文文献9篇,核心作者共32位,发文较多的机构分别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该领域研究热点是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英文文献尚未形成稳定合作团队,主要研究机构均在国内,研究热点偏向基础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DCM领域已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近30年间国内各研究团队及机构形成稳定且研究热点偏向不同,临床试验研究、名医经验挖掘及中药干预细胞凋亡途径为主要热门,运用生物信息及计量算法等技术对既往研究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找寻中医药有效组分及治疗靶点是未来发展趋势,建议各团队及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以推动中医药治疗DCM领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药治疗;CiteSpace;可视化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2.003
扩张型心脏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异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No.2019XZZX-XXG001);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建设项目(No.ZYLX201817)
作者单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3.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4.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
通讯作者 尚菊菊,E-mail:shangjuju@bjzhongyi.com
引用信息 况松桃,牛涣宁,连妍洁,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2):212-220.
质性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1]。2004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DCM患病率为19/10万[2];2014年调查显示,国内DCM病人52个月病死率达42.24%[3]。DCM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为主要治疗原则。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还从病因学出发,积极阻止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并且在2018年版的指南中纳入了中医药介导的免疫调节治疗[1]。临床上DCM病人普遍发现较晚,病情较重,中医药的运用能更有效地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DCM领域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现已有学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例如董利沙等[4]从中医学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用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DC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谭雨晴等[5]对中医药治疗DCM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薛冰等[6]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了中医药治疗DCM的用药规律,但现有文献多为梳理与归纳,尚缺少科学计量工具对该领域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角度可更客观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近30年中医药治疗DCM相关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将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对年度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展示,分析中医药治疗DCM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文数据来源于CNKI,检索策略采用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SU=(‘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扩大性+‘充血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AND FT=(‘中医+‘中医药+‘中西医+‘中药+‘针灸),时间范围设定为1991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包括相关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共检索到文献1 819篇,纳入主题符合的文献并排除重复及报纸、新闻、科普宣传及信息不完整的文献后,筛选出文献950篇。英文文献以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TCM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R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为检索式,于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筛选出9篇文献,因文献数量较少,未将中英文检索数据合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分析仅包括中文数据,英文文献评价详见讨论分析。
1.2 数据转换
将符合要求的文献数据通过Refworks格式批量导出,将保存文件格式命名为“download_**.txt”,使用CiteSpace 6.1.R6内置CNKI数据转换器转化为数据,并保存至output文件夹中。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16软件对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成折线图。应用CiteSpace 6.1.R6对转换后数据进行分析,参数设置: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991年1月—2023年1月,时间分区为1年;Term Source 模块分别选择“Title”“Abstract”“Author”“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作为词源;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Pruning 模块选择“Pathfinder”修剪算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策略,关键词共现时数据筛选标准(Selection Criteria)模块设置“Top N”为50,余参数为软件默认参数。
2 结 果
2.1 年度发文趋势
年度发文量及其趋势可一定程度反映在一段时间内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中医药治疗DCM的相关研究年度发文量及趋势见图1,本研究共纳入950篇文献,其中1991—1994年及1998年发文量较少,1998—2019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近20年最大发文量63篇,2019—2022年发文量较前2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表明中医药治疗DCM研究领域仍呈稳步发展阶段。
2.2 作者分析
纳入文献共包含764个作者,王振涛为发文量最高作者,共发文49篇。根据普莱斯定律,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M)=0.749 Nmax[7],Nmax=49,故M=5.243,取整数为5,故发文量≥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32位,发文量排前12位作者见表1,核心作者总发文量为274篇。中文文献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每个节点代表1位作者,其节点大小与发文量呈正相关,节点间连线代表作者合作关系,连线颜色按年份由浅灰渐变为深红色,图中节点764个、连线701条,网络密度为0.002 4,提示王振涛、周亚滨、张敏、陆曙等团队为主要研究团队。
2.3 机构分析
中医药治疗DCM相关文献发文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见表2,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见图3)显示涉及590个机构,发文量≥5篇的机构共有27所,合并同一机构不同名称后,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其后为河南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机构间连接线为248条,网络密度为0.001 4,主要以中医药院校与其附属医院间合作为主,异地合作见于黑龙江省与辽宁省之间。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
合并同义词后,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显示节点598个、连线1 318条,网络密度为0.007 4,表明共出现关键词598个,关键词间连线1 318条。关键词中心性是表示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指标,表现为高中心性和高频的关键词代表着某段时间跨度中研究者的研究热点[8]。除去DCM、中医药等检索关键词后,频数较高、中心性≥0.08的关键词为心力衰竭、心功能、疗效、临床试验、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心胀、凋亡,表明以上关键词在近30年中医药治疗DCM领域拥有较高的关注度,频数较高的关键词见表3。
2.4.2 关键词聚类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中医药治疗DCM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见图5),以对数似然率(LLR)算法,所得网络模块化Q值为0.699 7(>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轮廓系数S值0.884 5(>0.7),说明聚类结果可信,归纳出10个聚类:#0心力衰竭、#1心功能、#2中医药、#3心肌病、#4心律失常、#5治疗、#6地高辛、#7活血化瘀、#8心肌细胞、#9名医经验。关键词聚类网络图重叠部分表示聚类间的紧密联系。聚类标签#0、#1、#3、#4包括DCM的病名、常见并发症、观测指标,#2、#5、#7、#8、#9为中医药治疗DCM领域的不同研究类型,#2侧重于综述评价,#5侧重于临床经验,#7侧重于DCM常见的治则,#8侧重于基础实验,#9为名老中医经验及临床研究。#6是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相关聚类。详见表4。
聚类模块的时间线谱见图6,可展示时间维度上每个聚类模块的历史跨度,图中横向出现为该聚类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情况可视化线条。1991—1999年主要关键词包括中药复方、针灸、强心药物、临床观察及相关指标;2000—2010年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与疗效研究进一步发展,且随着名医经验的挖掘分析兴起,中医药治疗DCM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等研究更加完善,活血化瘀开始成为热门治法,基础实验从中药单体等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转基因成为热门研究方向;2011—2022年研究者进一步对DCM的中医病因病机和对应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医药治疗DCM的临床观察进行了进一步系统评估,在作用机制方面从代谢组学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2.4.3 关键词突现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词频探测技术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见图7,共探测15个突现关键词,可一定程度反映某阶段研究热点并有助于预测该领域研究趋势。临床研究方面,中医药干预常作为治疗组进行研究,属于临床观察方面的研究从1999—2004年突现,表明在此段时间内DCM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主要以临床观察为热点;其后学者对方药的治法治则进行归类,对代表药物及处方进行提取,于2003—2011年突现出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热门治则,并对代表药物黄芪、稳心颗粒进行了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其后研究趋势除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外,学者还对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名医经验进行系统性回顾及归纳总结。
3 讨 论
DCM是一种异质性心肌病,除家族性DCM病因明确外,其他类型DCM病因不明,尤其是特发性DCM,据文献报道占DCM的50%[1];虽然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的推广和抗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吸附治疗、心力衰竭超滤治疗、左室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治疗已走向临床,但因其价格高昂、适应证局限、医疗资源有限等,大部分病人仍饱受疾病困扰。DCM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学“心胀”“胸痹”“心悸”“心衰”等范畴,《灵枢·胀论》有言:“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金匮要略·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中医学认为DCM属本虚标实之证,《医门法律·中寒门》有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辨证论治后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可通过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9]、抗炎[10]、调节免疫[11]及改善相关基因表达[12]等多途径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CiteSpace 6.1.R6文献分析软件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突现词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DCM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概况
近30年间,中医药领域DCM相关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医药治疗DCM研究越来越多且关注度越来越高。英文文献仅为9篇,其中2014年、2017年各1篇,2020年、2021年各3篇,2022年1篇,近年来开始有增长趋势,但整体仍处于缓慢萌芽阶段。其次,从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该领域中文文献有明显的区域化研究团队,以王振涛、张敏、陆曙、周亚滨等核心作者为带头人分别形成了其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王振涛团队倾向于以王振涛教授的个人经验出发,对其辨证[13]及用药规律[14]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其代表方药抗纤益心方为主要研究点,进行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15-16];张敏团队以临床研究居多,常以观察中西医治疗临床不同并发症的DCM疗效为主[17];陆曙团队更加重视中药复方治疗DCM的机制研究[18];周亚滨团队则是集中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治疗DCM的作用机制为研究中心,对该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9-21];但各团队间未形成合作,可能与存在地域距离、合作会议较少等有关,研究人员或机构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英文文献也皆出自中国作者,其中1篇为中药注射的临床疗效网状Meta分析[22],1篇为黄芪治疗DCM的生物信息分析[23],1篇为DCM合并烟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个案报道[24],其余皆为中药复方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3.2 研究热点
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是该领域主要热点。中医辨证论治方面,不同医家对DCM治疗有不同的见解,经数据挖掘整理后,通常认为DCM病机为本虚标实,常以气虚贯穿始终,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水停、心肾阳虚[25],其对应治则治法则为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其代表方药分别为补元养心汤[17]、生脉散[26]、抗纤益心方[27]、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28]。近年来有研究者对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进一步系统归纳总结。
从研究方向来看,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名医经验、数据挖掘等。关键词共现所示,临床试验相关关键词为检索词以外频数最多、中心性值最大的主题词,且临床试验从1999—2004年突现,是DCM的中医药治疗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中医药组常与西医规范治疗相结合作为治疗组对病人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心功能、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内皮因子等指标变化进行观察,近年来有学者对中医药治疗DCM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为中医药治疗DCM降低心肌炎症和凋亡反应,延缓心室重构,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临床证据。名医经验更是汲取了多家名老中医对于DCM辨证论治的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指导。
实验研究方面,研究多以动物实验为主,注重探讨作用机制。目前认为DCM的发病机制包括非感染性炎性反应、内分泌和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等[29-30]。相关实验证明,中药复方有改善心肌纤维化、延缓心肌重构的作用,可能通过抗炎、调节免疫及代谢、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微循环等途径改善心肌病理状态,基础实验注重对细胞凋亡、炎性因子、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因子及其相关转基因、信号通路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阻断经触发因素后线粒体或死亡受体途径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途径[18],成为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热门。
3.3 研究趋势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轴及突现词可反映该领域研究的趋势主要倾向于临床研究,同时深入实验研究。其临床研究主要以临床试验、名医经验、病因病机研究为主,近年来病因病机研究增多;实验研究经历了心肌保护到自身抗体的转基因作用再到神经保护的研究热点过程,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及回顾分析既往文献、提取和鉴定中医药有效组分及治疗靶点是未来发展趋势。英文文献则是偏向于基础研究,以生物信息分析及动物实验为主,但由于文献较少,尚不能对其体现出的热点趋势进行推断。
综上所述,国内文献中医药治疗DCM领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各团队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英文文献成果较少,表明国际性输出及影响力仍需加强。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较清晰直观地提取挖掘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推测其发展趋势。但本研究仅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不能全面代表中医药治疗DCM相关研究的发表情况,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本研究中CiteSpace软件中的LLR关键词聚类效果专业性欠佳,对结果分析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后可选择更加优化的其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或者方式进行深层次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炎心肌病协作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5):421-434.
[2] ZOU Y B,SONG L,WANG Z M,et al.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China:a population-based echocardiographic analysis of 8 080 adul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4,116(1):14-18.
[3] LIU X Y,YU H Y,PEI J H,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in China[J].Heart,Lung and Circulation,2014,23(9):818-826.
[4] 董利沙,王振涛.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8):37-38.
[5] 谭雨晴,李军,陈恒文,等.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3):83-88.
[6] 薛冰,李同娜.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中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中药使用规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6):82-86.
[7] 肖荣时.1999—2020年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回顾与计量分析[J].兰台世界,2021(1):63-68.
[8]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9] 赵冬梅,戴明卜,黄进义,等.稳心颗粒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12):1861-1863.
[10] 李伟.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6.
[11] 马宾,牛小麟,王明霞,等.参麦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4):320-323.
[12] 谭雨晴.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回顾性分析及miRNA调控机制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3] 张会超,赵晓阳.王振涛从虚、瘀、水论治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经验[J].中医研究,2021,34(6):66-70.
[14] 武圆圆,王振涛.王振涛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用药规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2):66-69.
[15] 王振涛,刘舜禹,柴松波,等.抗纤益心方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队列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2):378-380.
[16] 常红波,王振涛,刘舜禹,等.抗纤益心方通过AMPK/mTOR通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作用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54-59.
[17] 张敏,王仁平,王雷,等.补元养心汤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30(1):8-11.
[18] 陆晓濛,陆曙.中医药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肌细胞凋亡调控通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5):864-867.
[19] 邝可可.血浆microRNA-21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抗纤益心方的干预作用[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21.
[20] 张晶,周亚滨,赵艳霞,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对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外周血清IL-2的影响[J].新中医,2008,40(4):2.
[21] 安静,陈会君.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病毒性扩张型心肌病小鼠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1086-1087.
[22] CAO X F,LIU H X,ZHOU M X,et al.Comparative efficacy of five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for treating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ith heart failure: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22,282:114604.
[23] CHEN X Y,HAN H F,HE Z Y,et al.Immune mechanism,gene module,and molecular subtype identification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n the treatment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an integrated bioinformatics study[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21,2021:2252832.
[24] DONG X,YANG J,YANG C H.The effect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ith moyamoya disease in a 31-year-old Chinese man:a case report[J].Medicine,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22,101(50):50.
[25] 张会超,王振涛,韩丽华,等.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新中医,2021,53(23):13-17.
[26] 赵正耀,杨传华,杨洁.生脉散加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经验总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2):3902-3904.
[27] 邱月清,王振涛.王振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3):82-84.
[28] 苏文文,张菀桐,钱真真,等.翁维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证验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21,38(12):1497-1501.
[29] ZHAO L F,FU Z Y.Roles of host immunity in viral myocarditis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J].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2018,2018:5301548.
[30] WESS G,WALLUKAT G,FRITSCHER A,et al.Doberman pinschers present autoimmunity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autoantibodies:a model to study the autoimmune background of human dilated cardiomyopathy[J].PLoS One,2019,14(7):e0214263.
(收稿日期:2023-04-09)
(本文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