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岳,徐 难,陈月卿,徐建英,余优琴
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癌症,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2]。从所在市的疾控中心发布的2018年—2022年《居民慢性病监测年度报告》中了解到,2018年以来本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均排在前3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40岁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在65~75岁达到第一个小高峰,80~85岁以上达到顶峰。大肠癌已成为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肿瘤病人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提高大肠癌病人的生命质量,不仅要关心其住院期间的病情,更要关注其出院后康复期的状况。老年大肠癌病人在经历了手术、化疗等近半年的综合治疗之后,身心经受了强烈的冲击,而且术后3年内是大肠癌最易复发的时期,这对病人及其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势必会给病人的生命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调查这一阶段老年大肠癌病人的生命质量,分析影响其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
采用便利取样法从本研究所在市区的5所综合性医院选取2020年4月—2022年9月出院的结直肠癌术后6个月至3.5年的老年病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具备较好的文字理解和语言沟通能力;2)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或直肠癌;3)已经接受过手术治疗;4)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1)病人有精神疾病、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2)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子女、居住地、居住方式、是否仍在从业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情况(手术后时间、是否造口、是否化疗)等。2)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问卷:该量表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定义和生命质量概念与维度,结合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特点,参照国内外有关专家制定的量表[3-8],与本地专家讨论、论证后最后确定的。该量表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症状及副反应、自我总评5个领域,共30个条目,其中条目1~条目6、条目9~条目14、条目27~条目30为正向条目,条目7、条目8、条目15~条目26为反向条目。每个条目均设置为4级评分,正向条目中的“一点也不”计1分、“有一点”计2分、“有些”计3分、“非常”计4分,反向条目则按照4分、3分、2分、1分反向计分。将各个领域包含的条目得分相加即为该领域得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量表得分(满分为120分)。某领域得分越高,说明该领域的生命质量越好;总分越高,说明总体生命质量越好。
1.2.2 调查方法
考虑到较多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问卷调查分成微信问卷、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开展。由市区5所医院各自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负责人,负责人先在本院选定大肠外科的护理专家或经治医生作为调查员并进行统一培训,再由调查员收集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展开问卷调查。填写问卷时,首先向病人讲解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要求病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对高龄或文化程度低的病人,由病人叙述,家属或调查员代填,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为95.39%。
1.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居住地、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目前仍从业组与未从业组老年大肠癌病人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将仍从业组与未从业组老年大肠癌病人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仍从业组病人社会功能领域得分明显低于未从业组,其他4个领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未从业组。见表2。
表1 不同个体因素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总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仍从业组与未从业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比较 单位:分
不同手术后时间、是否造瘘以及是否化疗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将造瘘组与未造瘘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相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不同治疗因素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总分比较 单位:分
表4 造瘘组与未造瘘组老年大肠癌病人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比较 单位:分
目前大肠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为辅,但住院治疗的时间毕竟是有时限的,病人更长的时间是在医院外进行调养康复。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大肠癌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在经手术等综合治疗出院后,后续的健康状况得不到关注,优质护理无法获得,病人的生命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关注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的生命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关注本地区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的生命质量。课题组与本地区大肠癌治疗护理专家一起,借鉴国内外大肠癌病人生命质量评测量表,根据本地老年大肠癌病人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术后康复期生命质量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经反复修改不断完善。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生命质量评价量表两个部分,其中一般资料包括个体因素、治疗因素两个方面共12个问题,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包括了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症状及副反应、自我总评5个领域共30个条目。经预调查,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的30个条目能切实反映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生命质量的真正内涵和本质,具有较好的效度;经可靠性分析,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说明该评价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为了适应老年病人的特点,适当降低回答这30个条目的难度,特将每一个条目的选答等级由5级减为4级。因此,此调查问卷完全适用于本地区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所用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问卷的总分为120分。在124份答卷中,最低分为73分,最高分为117分,平均分为95.11分,说明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生命质量评分总体较高。分析原因:近年来大肠癌病人早期诊治率明显提高,术前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包括运动、营养干预和减少焦虑技术,为病人术后恢复奠定了基础[9],其综合治疗的近期、远期疗效有了明显的改善[10-11];又由于术后护理服务的持续改进[12-15],不断加强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后的日常康复训练[16],病人在手术6个月以后的生命质量已有明显改善并稳定[17];加上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往影响老年病人术后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如有无子女的差别、城乡差距等均已逐步被消除。因此,病人康复期的总体生命质量普遍较好。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居住地、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的病人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唯有仍从业组与未从业组老年大肠癌病人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所调查的124例病人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来看,仅1例为自费,其他123例均具有一种以上医疗保险,正是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均能得到充分的医疗保障,才使得不同经济收入的老年病人生活质量不至于出现显著的差别。有研究发现,即使结肠癌术后病人背负多重压力,但这些病人能够寻求支持,学习自我护理,积极面对癌症,并在生活中乐观向上[18]。如病人术后仍能从业说明其全身情况较好,且从业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康复期仍在从业的病人其生命质量总分和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症状及副反应、自我总评4个领域得分均明显高于未从业者。而未从业者在社会功能领域得分明显高于仍在从业者,与问卷中涉及的能否得到家庭、亲朋好友、医疗保障的支持,以及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含义也相吻合。因此,以上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报道[19]以及研究预期并不矛盾。
不同手术后时间、是否造瘘以及是否化疗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造瘘组与未造瘘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相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与调查前的预期不太相符,调查前曾预计病人行永久性肠造瘘会对其术后生命质量产生较大影响。黄丽娟等[20]研究也指出,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术后并发症、造口时间<1年及病人负性情绪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之所以未出现预期的差异,可能与参与本研究的病人术后康复期所接受的服务保障不断优化有关[14],与各级预防护士针对肠癌术后病人康复预防的经验和能力提高有关[21],也与术后时长>1年的造口病人其造口适应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有关[22]。近年来,造口护士也越来越关注术后造口时间在1年内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病人的生活质量[23]。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在市区的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内的总体生命质量较好,除了“是否仍在从业”因素以外,其他不同个体因素和治疗因素的老年大肠癌病人康复期生命质量无明显差异。此次研究结果对今后加强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康复期的护理,进一步提高其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研究局限性在于仅纳入了本市区的样本,统计结果存在一定区域性,因此今后应扩大研究样本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