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彭 聪,刘玉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HD)的主要手段,可帮助病人有效重建血液循环,降低CHD致死率[1]。邬青等[2]研究表明,PCI术后病人仍需面对支架再狭窄、冠状动脉病变、运动功能降低等危险因素,加之青年病人术后压力方面过高,急需康复重返岗位。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指导是促进病人身体恢复的关键。依据自身耐受程度指导训练可有效提升病人冠状动脉弹性和输送血液能力,改善心肺功能[3];但仅靠病人自身感受开展训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易影响判断。峰值摄氧量是评价运动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4],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是依据病人峰值摄氧量水平进行康复运动,可客观评价病人心肺功能,制定精准运动强度,渐进式开展心脏康复运动,或许临床价值更高。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青年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93例行PCI的CH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25~36(30.25±3.06)岁;心功能分级为Ⅰ级20例,Ⅱ级26例。观察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3~38(29.39±4.28)岁;心功能分级为Ⅰ级17例,Ⅱ级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确诊为CHD[5],且首次行PCI治疗;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处于正常水平,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严重感染;四肢功能障碍,肢体原有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无法进行试验;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者。本研究已通过学术道德委员会审查,并获得监护人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心脏康复运动训练。1)指导病人采取坐姿,闭上双眼,身体处于放松状态。2)训练期间控制呼吸频率,吸气时默数4 s,呼气时默数6 s,每次6 min,每日3次。3)呼吸时结合腹式呼吸,加强呼吸深度。吸气时使腹部呈凸起状态,呼气时腹部凹陷,每次20 min,每日3次。训练期间依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调整呼吸频率和时间,以不引起相关症状为宜。
观察组实施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术后3 d视病人情况制订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术后1周内指导开展一些简单安全的热身运动,如下床站立、原地踏步,每次30 min,每日2次,并逐步过渡至慢走(每次300 m,每日2次)。术后1周,若病人峰值摄氧量≤10 mL/(kg·min),恢复情况良好,慢走过渡至上下台阶,每次20阶,每日1次。若病人峰值摄氧量>10 mL/(kg·min)且≤14 mL/(kg·min),给予慢速步行锻炼,每次15 min,每日1次。若病人峰值摄氧量>14 mL/(kg·min),帮助病人进行体操运动,每次25 min,每日1次。可根据病人恢复情况进行调整。两组均干预6个月。
1)心肺功能:于干预前后使用超声仪(普罗医学,型号UT-1000)和肺功能检测仪(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型号S-980A Ⅲ)检测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肺运动试验1 min后心率恢复(HRR1)。2)体液因子水平:于干预前后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5 mL,提取血清,使用酶循环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免疫层析法检测脑利钠肽(BNP)水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乳酸氧化酶法测定乳酸(LA)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乾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运动能力:于干预前后使用心肺运动试验检测病人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最大运动负荷(MWL)水平。方法为病人在室内跑台上进行测定,测定前2 min设置速度2.7 km/h,坡度为10°,第4分钟设置为4.0 km/h,第7分钟设置为5.4 km/h,第10分钟设置为6.8 km/h,第13分钟设置为8.0 km/h,第16分钟设置为8.8 km/h,第19分钟设置为9.2 km/h,第22分钟设置为9.6 km/h,坡度每隔3 min增加2°。期间使用心肺功能仪(浙江柯洛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型号Ruichao-S)监测病人生命指标。
表1 两组病人心肺功能比较
表2 两组病人体液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病人运动能力比较
PCI是降低CHD致死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6],但作为一类创伤性手术,其所致的心功能损伤及术后支架再狭窄问题仍亟待解决[7]。常规指导训练是在不借助辅助性设备情况下,根据病人自身感受调整呼吸频率、深度及方式,有效增强血管调节能力和心肺耐力,促进心肺功能恢复[8],但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所缺乏,康复训练周期长,达不到理想康复效果。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是以临床实际情况为指导,循序渐进制订符合病人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案,针对性更强,使病人心肺锻炼更充分,有效预防自主神经紊乱,促进病人心脏泵血功能的恢复[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FEV1/FVC、FEV1、LVEF、MVV、HRR1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改善病人心肺功能效果更佳。常规指导训练是依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调节运动强度,通过腹式呼吸和延长吸气有助于增强大气道内压力,排空肺泡气体,预防外周气道异常陷闭,以此达到纠正通气比值,提高FEV1/FVC水平,改善肺功能的目的[11];还可通过自主呼吸锻炼及时开拓中下叶肺泡,给予血液更多氧气,预防冠状动脉再次发生血液供应不足。国外相关研究指出,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通过循序渐进实施运动训练可达到改善肺阻塞、肺功能减弱的目的,还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增强冠状动脉舒缩功能,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冠状动脉血流量,进而增加心室射血分数[12-13]。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实施期间采取个性化方案,先让病人从简单热身运动中受益,随着病人有氧代谢水平的提升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满足青年病人早日回归工作的需求,更易被病人接受。同时依据峰值摄氧量设定运动负荷,可降低训练心血管及肌肉事件的危险性[14]。
血管内皮受损会引起血管活性物质AngⅡ水平增高[15];Hcy越高表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LA水平越高表示组织缺血缺氧越严重[16];BNP是心室壁受到扩张和牵拉,心脏合成的一种肽类激素[17]。本研究通过AngⅡ、BNP、LA及Hcy 4种体液因子水平评价病人机体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Hcy、AngⅡ、BNP及LA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能减轻病人应激状态,调节体液因子水平效果更佳。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康复运动训练可增加机体耐氧量,预防心肌细胞受损引起的AngⅡ水平异常增高;腹式呼吸可使胸廓最大限度地扩张,加强呼吸功能,增强膈肌与呼吸肌肌力,有效呼出肺内残余气体和吸入新鲜气体,改善体内因缺血缺氧引起的毒素作用,降低LA和应激反应。而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以运动锻炼为基础,在增强呼吸功能的基础上,还可提高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提高交感神经活性,有利于内皮细胞从骨髓分化或边缘区的迁移。国内研究还指出,该训练方式通过控制β氧化还原反应,减少氧自由基水平,以此增加机体葡萄糖利用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高血糖血管内皮损伤,降低AngⅡ水平[18],还可扩张动脉血管,维持心肌细胞平衡,预防心肌重构引起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调节BNP水平[19]。在峰值摄氧量的指导下给予适当康复锻炼,可避免强度过轻达不到理想效果和强度过大造成心肺功能二次损伤。循序渐进提高运动强度,相较于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训练,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刘媛霞等[20]的研究可进一步佐证本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MWL、VO2max及AT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在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进而提高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运动水平。而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运动强度更大,可提高病人运动的外周及中心效应,促进骨骼肌和心血管调节能力及结构的适应性变化,使其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工作效率更佳,进而增强心肺功能输出效率,有助于力量的传导及维持运动核心的稳定性[21],运动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可提高青年冠心病PCI术后病人最大摄氧量,改善心肺及运动功能,在促进机体恢复方面优于传统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训练。但本研究样本量仅取自一所医院,样本量较小,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将扩大取样范围、增加样本量以弥补上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