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璐,刘 丽,吴福丽,聂荣萍,顾海霞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牙科常见难题,主要指的是儿童在牙科诊治过程中由于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使治疗依从性降低,部分可出现抗拒治疗行为[1]。有研究结果表明,5%~80%的牙科救治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惧症[2],其不仅对诊治效果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可引发医患纠纷[3]。所以,有效减轻或避免牙科畏惧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往通常可采用束缚治疗及镇静干预等,但前者易使患儿产生灰色记忆,后者存在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因此均不易被接受[4-5]。为探究有效干预措施,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实施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结果如下。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22例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为(7.82±1.03)岁。纳入标准:年龄5~10岁;经中文版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FSS-DS)评价存在儿童牙科畏惧症;接受龋齿充填治疗或乳牙拔除;患儿监护人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牙自发痛;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合并耳鼻喉器质性病变;认知功能障碍;存在遗传病史;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良。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由干预人员带领患儿及其家属参观诊室,通过触摸器械、讲解相关治疗流程及原理等方式,使患儿熟悉随后的治疗,并使用温和语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平复情绪,缓解紧张、恐惧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取得患儿同意后给予无线智能耳机,并调节合适音量大小,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或故事,使其在舒适听觉环境中完成相关诊断过程。同时告知患儿在诊疗过程中若存在不适感可举手表示,尽可能为其解决并创造舒适环境。
1.3.1 生理应激水平
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变化。
1.3.2 牙科畏惧症状
采用CFSS-DS评价治疗前后患儿牙科畏惧症状,共15个条目,分别为去医院、穿白大衣的人、透不过气来、害怕牙医、(其他)医生、打针、张大嘴巴、让人检查你的嘴巴、有人看你、让不认识的人碰你、(想象)医生钻牙的场景、医生给你钻牙、医生钻牙的声音、医生把工具放进你的嘴巴里、让护士帮你洗牙齿。每个条目1~5分,“一点都不害怕”计1分;“有一点害怕”计2分;“比较害怕”计3分;“相当害怕”计4分;“非常害怕”计5分,总分为15~75分,评分越低则儿童牙科畏惧症状越轻[6]。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重测信度为0.734,信效度良好。
1.3.3 临床焦虑水平
采用Venham行为评估量表(VBRS)及患儿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评价临床焦虑水平。0级:能够良好配合医生,表情自如,并快速回答医生的询问。Ⅰ级:表情紧张,手放置不自如,能准确回答医生询问。Ⅱ级:表情紧张,手常举起,回答医生询问声音改变,不影响医生诊治。Ⅲ级:哭泣,手常举起,试图打断医生诊治。Ⅳ级:持续哭闹,身体频繁扭动,勉强语言沟通,需按压诊治。Ⅴ级:情绪失控,大声哭闹,无法交流,需强制按压诊治[7]。VBR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6,重测信度为0.761,信效度良好。
1.3.4 舒适度
采用中文版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舒适度,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17个条目反向计分,11个条目正向计分。正向计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计3分;“非常同意”计4分;评分越高则舒适度越高[8]。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重测信度为0.730,信效度良好。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理应激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牙科畏惧症状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焦虑水平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舒适度评分比较 单位:分
儿童牙科畏惧症作为儿科诊疗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情绪,患儿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等,严重者会出现抗拒治疗情况[9]。患儿会因为牙科畏惧症而造成延迟,甚至中断治疗,部分患儿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影响疗效,严重者可引发继发病变。因此,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缓解症状对于避免并发症、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0-11]。目前对于此类症状并无临床标准,通常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约束治疗等非药物治疗较易使患儿产生不良记忆,影响后续治疗,药物治疗中镇静药物虽可起到较好镇痛、镇静效果,但其存在不良反应等缺点,且其具有禁忌证,因而并不适用于所有患儿[12-13]。本研究通过对牙科畏惧症患儿实施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此次研究观察到,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可有效减轻患儿生理应激反应。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基于环境听觉管理主要通过为患儿播放适宜的音乐,从生理、心理方面有效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其在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的产生量,促使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稳定,以减轻患儿生理应激反应[14]。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牙科畏惧症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牙科畏惧症症状。分析原因主要为,儿童相较于成年人其完善人格尚未建立,缺乏较好的自控力及理解能力,对于自身未知事物存在暗示性恐惧心理,因此在接受牙科诊治时易出现畏惧感,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易受牙科器械噪声等外界环境的影响[15-16]。基于此,观察组采用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对患儿听觉环境实施有效管理,采用音乐疗法转移其对于诊疗各种操作的注意力,帮助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其有效缓解畏惧感,减少自身受外界环境的干扰[17]。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临床焦虑水平轻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张燕飞等[18]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表明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焦虑水平。分析原因为,通过给予音乐疗法可通过环境听觉管理让患儿感受无痛式、无药物风险性干预,且其作为非介入性干预更符合目前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促进患儿更好接受治疗[19-20]。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舒适度各维度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口腔治疗舒适性[21-22]。分析其主要原因为,通过为患儿创造安全、充满童趣的治疗环境,拉近与患儿及家长的距离,与患儿建立信任感;为患儿播放喜欢的音乐掩盖钻牙时的声音刺激,充分展现为儿童服务的理念,以分散其注意力,使患儿保持放松,提高治疗舒适性[21-22]。
综上所述,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口腔治疗应用于儿童牙科畏惧症中可促使患儿生理应激水平保持稳定,提高舒适度,减轻患儿畏惧症状及焦虑水平。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所选样本量小,且有2例患儿自身存在高度紧张,采取心理疏导后仍然无法转移注意力,研究结论尚需后期开展合理的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