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李涧松,蒋 林,王 艳
(西南石油大学 a.电气信息学院;b.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长期以来,在高等院校的理工科专业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象。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育仅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阶段,没有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也就是只教书不育人。专业教育在学生思想价值塑造中的缺失将会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专业课课堂变成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科学概括进一步阐明了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理念[3]。
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咨询传播媒介发达,加之西方敌对思想意识形态的刻意渗透,主要集中在大学低年级的有限学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生硬,不够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生的接受认可度有限;另一方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理工科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以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唯一考核依据,“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而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手段的隐性思政教育则通过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将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家国情怀等价值引领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政治认同感﹑社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水平[4]。与显性思政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共同构建贯彻大学教育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教育体系。
在思政教育中,课程思政较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更具有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其次,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易理解的政治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实践案例进行剖析和解释,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对理工科专业来说,课程体系中占比最大的专业课程不应仅仅承担“智”的培养。当前工科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的国际通用毕业要求12条中同样对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等国际通用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要求。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支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要做好理工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需要理工科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等各环节中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思维﹑梳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起专业教师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度参与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思想引领”的实践途径。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
开展课程思政首先要扭转专业教师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教学观念。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所承载的育人意义,厘清教育教学定位,积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切实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专业教师应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社科知识水平。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理论知识,更应该多读经典原著,时时学习党在新形势下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社会热点时政信息,这样才能打牢课程思政的理论素养基础。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社科知识相对较为匮乏,在涉及工程伦理﹑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法律以及公民道德等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思政内容时,须提升伦理﹑经济﹑法律﹑社会以及生态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水平。
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不是死板的政治理论说教,而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被广泛关注的时政热点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妙的方式将思政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探究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引领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作为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典范的上海市,提出并实践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用综合素养课筑牢理想信念,用专业课培养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不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全部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切实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贯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
对于专业负责人来说,首先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须达到的德育培养目标以及德育培养能力点,然后确定支撑培养能力点的相关课程体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德育培养课程体系。以西南石油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在2019版培养方案修订中,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制定了德育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表,明确每门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如表1所示。
表1 德育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表
长期以来,理工科专业课堂讲授专业技能多,家国情怀﹑社会担当融入少,形成了重术轻道的教学传统[4]。为了充分体现每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需要认真梳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梳理。
1.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文后果。科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为了改造社会﹑变革社会,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社会的巨大变革都是由科技进步推动的。所以科学技术带来的人文后果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基础[5]。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自动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制度的变革;智能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影响显著。
2.科学技术中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将为自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其关键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否具有工程伦理观。因此,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应该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工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未按照规则标准进行安装或检修,可能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黑客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一次攻击,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等等。在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中,通过故事的形式开展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将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相结合。从专业技术在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思政虽然更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般熏陶,但是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程度,更是为了发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及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教学方法[6]。
在具体执行和落实中,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须明确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的每个章节须落实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考核方式中须明确思政教学目标的评价途径及各种考核方式所占的比例。
由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无法定量衡量的,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评价途径上应以定性评价为主,注重思政素养提升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主题讨论及典型事件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还可以将结果用于课程教学的改进和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中。
为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在专业课中开展好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习内容的理工科专业,要做好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须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等各环节,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度参与的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思想引领”的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