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绘本教学融合性探究

2024-04-29 04:45李书宇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绘本心理

李书宇

导读:特殊学生在社会中需要比一般学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人文环境,实现生存目标和生活价值。绘本教学是一种以图像语言为主要刺激媒介的引导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应用,有助于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本研究对两者的融合性做出实际探索,希望为特殊教育贡献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特殊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理障碍,如听觉、视觉受损,大脑发育迟缓,语言、动作缓慢,具有异常行为和精神疾病等。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对疾病的克服过程,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在治疗和干预上,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他们注定要比一般学生更慢、更晚适应社会。所有教育的核心目标都是对人的人格意志、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的配型,而“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走出义务教育的象牙塔后,特殊学生不再受到特殊学校体系的重点保护,需要独自面对复杂矛盾的社会。因为生理和心理限制,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不多,缺乏感受真实社会、辨析和社会适应规则的机会和能力,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二、特殊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原则

第一,越早培养社会能力,特殊学生受益越大。除了文化知识之外,特殊学生在克服身体困难方面已经需要耗费大量情感成本和时间资源。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希望是健康快乐长大,他们更看重心理愉悦、自我独立等精神层面的教育目标。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社会能力培养时间越早,一个家庭的“沉没成本”越低,学生心理评价和社会评价越高。

第二,社会能力培养需要和学生家庭情况相适应。培养一个特殊学生,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是較为艰巨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家长除了要付出物质成本,还要提供更舒适、温馨的家庭教育,和特殊学生共同面对难关。由于家庭条件和需求的不同,每个家庭对特殊学生的期望不同,教师要综合家长、学生的意愿和自身的专业性,量体裁衣,制定最适合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

第三,社会能力培养理应和学生个人状况相匹配,切忌揠苗助长。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在特殊学生群体中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教师需要全方位考量学生的身体状况、发育情况、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人际关系、情感需求、价值取向等因素。

第四,社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专业的工作,教师需要持续保持耐心观察,不断根据专业观点和实践结果对教学策略做出调整。

三、特殊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情况

目前,我国开始重视特殊教育。其中,社会能力培养被专门提及。特殊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隐性忽视、冒犯和歧视,国家由此成立了千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得以保持较为稳定的心理步调,率先适应由同龄人、同样境遇的同伴组成的“小社会”,这是特殊教育社会能力培养的大前提。

特殊教师的门槛相对更高,虽然教学对象普遍年龄较低,但心理情况非常特殊,涉及更广阔、更精密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甚至医学知识。社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指导领域,其基本效果可以得到保障。

与此同时,基于特殊教育、社会环境、特殊学生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经常产生冲突,不存在一套适用于所有特殊学生的指导方案,社会能力培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绘本教学和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可能性,即充分条件。第一,绘本包含了诸多可供特殊学生模拟生活情境的社会元素(社会场景、人际交往原则和主题、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等),如《蚂蚁和西瓜》中的分工合作、《一堆好朋友》中的动人友情、《我是彩虹鱼》中的分享情境、《公鸡的新邻居》中的包容接纳、《不对,不对》中的认识错误等。第二,绘本为社会适应能力指导课堂提供了固定教具和指导灵感,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教学、分组讨论、社区活动、交流游戏等不同的策略。第三,绘本是特殊学生普遍接纳和喜爱的学习材料,兼具游戏性和教育性。这为绘本教学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充分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必要性,即必要条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实践,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参观、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交流、教师讲座、网络论坛、区域活动等身体力行的实际操作,特殊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环境,形成独特的个体体验和周遭认知。另一条是理论,特殊学生一般通过故事和动画片两种形式间接接触真实的社会。虽然这些作品多属于虚构,但浓缩的是现实生活的语境和逻辑,是对社会的一种合理变形和想象,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再加上学校的资源、课程进度、教育模式的制约,实践活动开展受限,所以理论材料反而更贴近特殊学校的学习特点,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绘本是汇集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教具,为特殊学生理解周围的世界和生活逻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桥梁。大量实验证明,抽象的知识灌输尚且不适用于一般学生,更遑论特殊学生可以理解偏理论性、概括性的内容。基于此,形象生动、具有趣味、适合被改编成各种社会类游戏的绘本已经成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五、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绘本教学融合的方法

(一)正确选择绘本

相对来说,在特殊教育的教具选取中,正确比优秀更重要。例如,《花婆婆》讲述花婆婆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心理,随机应变,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条件的平衡。主人公心态稳定和健康,既很好地适应了社会,也遵循了自己的本心。这个作品本来是典型的社会使用能力培养范例,但如果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感兴趣、抗拒等负面情绪,教师也应随机应变(试图为学生解释作品、更换同类绘本、改变讲述方式、开展延伸活动等),不要过分迷信绘本的质量,毕竟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和学习的绘本才是最好的材料。此外,教师应及时询问学生情绪产生的缘由,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从社会和精神两个层面弄清楚学生的心理机制。有的学生由于视力、辨色能力缺陷会抗拒色彩强烈的绘本,有的学生单纯想从故事中找寻心理共鸣,有的学生偏爱东方式的、和自身生活环境匹配的绘本环境,这些都能为绘本选择的贴切性、针对性作铺垫。

(二)制造心理共鸣

特殊教育强调指导的有意性。教师很多时候需要人为制造心理契机,激发特殊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才能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探索欲和学习热情。相应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一是从素材和教学客体的相似点入手。例如,《障碍鸟》的主角缺了一只翅膀,和部分肢体残疾的学生境遇类似,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光》的主角孤僻内向,能引起一些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学生的认同。《诗人的旅途》由盲人作者创作,能激发视觉障碍学生的生活信心和动力。二是从延伸活动的设计入手。例如,《彩虹色的花》讲述一朵乐于奉献的花逐渐为小动物贡献花瓣,在濒临垂危之际重获生命的故事。不同的设计方式可以引起不同学生的共鸣。将花朵的枯萎和不被理解的境遇、动物的各种心理问题设置成戏剧表演,能唤起孤独症、情绪障碍、神经症的学生内心深处对和谐关系、心理认同的渴望与向往。将不同花瓣的颜色和不同动物的外形、声音进行匹配的游戏可以驱动听力、视力障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绘制残缺花瓣的外形,唐氏综合征、侏儒症、外观缺陷的学生可以意识到心灵美的重要性,受到精神鼓舞。三是以生活情境为端点,连接相似生活情境的绘本。例如,两位原本关系密切的特殊学生因为误会发生口角,互不相让,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犯下了不容原谅的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故事中,人类女孩咪咪和大猩猩的友谊也经历了考验,从磨合中角色获得了成长,知晓了友谊需要互相体谅,每个人思考角度不同,有时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通过相似情境,学生可以立即进入角色的视角,读懂特殊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激发换位思考机制和共情能力,并效仿角色理性沟通、约定承诺的方法正确看待和处理关系。以上案例说明,理解能力是社会适应的基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各自的位置,特殊学生也不例外。要想成功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对自我有清晰认知,知道个性和社会共性之间的关系,具备集体意识,从别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审视自我,获得社会力量,通过模仿、移情、代入、逻辑思考等方式调整心态,不断获得辩证提升,拥有情境迁移能力和社会共同体意识。

(三)进行故事迁移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本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需要反复记忆,才能形成知识印象。这种印象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故事记忆,仅记住故事情节本身,对其内在原理、人物心理、社会因素不做深层分析,不动用内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二是学习记忆,开始有意识地对作品展开分析,但停留于孤立的资源学习层面。三是情感记忆,把故事带给自己的情绪、情感移植到生活领域,在特定的社会事件中调动类似情感,对社会生活背后的心理逻辑进行有序、有情、有心分析,并将这种分析转移到下一次阅读活动中,形成三连闭环学习链条。以绘本《光》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口头作业,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简单唤醒对某个段落的片段式记忆。主人公在一个陌生环境中独立生活,内心感到孤独,学生在刚入学时、和陌生同学组成比赛搭档时、口头交际时、到社区完成活动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聯系这一情节,触发故事记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交流、集体探讨、多媒体教学、情境表演等模式引导学生归纳主人公和自身经历的异同,抵达更深层次的学习记忆阶段。在后续社会交际场景中,如康复训练、音乐舞蹈、家庭聚会、互助交流、班级竞赛、帮忙购物、旅行踏青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群、口头提醒、家校互动、备忘录等方式鼓励特殊学生将绘本主题、角色心理、环境和情节和真实社会经历充分结合,通过分享大会、绘画、拍照记录、写作等方式展现出来(此阶段和前一个阶段的本质区别是生成了记录特定感受的实体物),最后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汇集成一本绘本集,互相传阅借鉴。在联系虚拟与现实的三段式故事迁移策略中,特殊学生的记忆中枢被反复刺激。这种刺激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某种特殊社会情感(排解孤独、寻找同伴、坚持自我、帮助他人)的正向认知和深刻记忆,克服恐惧、不安、恐慌等心理弱点,建立抗风险能力和社交信心。

(四)个性家校沟通

家庭是特殊学生接触的第一类社会环境。教师要充分做好家庭调研,缜密分析和详细了解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设计个性化联合方案。针对视觉、听觉一类感官神经衰弱或受损的学生,要求家长定时提供感知觉训练环境,打通他们的感官,捕捉他们更敏锐的其他感官(研究表明,某一知觉较弱的学生,其他知觉可能更强烈)。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儿童经典视觉启智绘本》《感官视觉挑战》等材料对学生的感官能力进行观察研究,交流结果和经验,对其感官优势加以察觉和放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在班级内对感官强项进行展示,提升成就感。针对口吃、语言迟缓等学生,要求家长为学生讲述《我说话像河流》等语言类特殊教育绘本,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同时灌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方式”的观念,促使学生建立交流自信和意愿。针对身体发育迟缓的学生,鼓励家长在家庭阅读角摆放《我的心,要强大》等对抗“身体羞耻”的绘本,帮助学生正视身体结构的特点,知道无论高矮胖瘦,人格的美丽才是一个人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此外,教师还要对家庭进行严格分类,包括留守家庭、家庭气氛优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指导策略有待改进的家庭、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等,创建家庭群,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学习,形成更庞大的“家庭—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社会环境,滋养学生的社会化成长。

(五)联合社区机构

新时代的特殊教师需要拓宽教育思路,以身作则,为特殊学生树立社会榜样。性格越开朗、教学风格越有拓展性的教师,越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资源和社交机会,帮助学生提前进入特定的社会环境,感受整个社会氛围,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完善理性思维。教师要切忌教学观念封闭死板、停滞不前,让学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和保护伞中。特殊学生迟早要走出社会,社会性发展和培养宜疏不宜堵。适合联动的社区、机构、人士分为几类:一是高等院校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授和学生,二是社会特殊教育机构,三是以爱心教育为基础的公益机构和专业教师群,四是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五是家长群和特殊教育培养机构,六是社区活动中心和志愿者群,七是社会各个职业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宣传负责人,八是绘本教育自媒体和专业机构(以绘本为枢纽,能提升学生对社交的兴趣,让学生交到更多喜欢绘本的同龄人朋友,形成网友、笔友、校友、同城朋友、书友等新型社会关系)。教师可以鼓励特殊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线下讲座、课外活动、游戏教学等方式开展社交活动,带领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环境,提升适应社会变化的阈值。

六、结语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专业教育将特殊学生送入社会,让他们以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享受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花样人生。教师要秉持爱的教育理念,用加倍的细心、耐心和职业心为学生打造兼具针对性、专业性和趣味性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绘本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绘本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绘本
绘本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