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4-04-29 12:55江雨萌李宝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词高中语文创作

江雨萌?李宝华

摘 要:本文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进而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加强教育研究力度,推动教学质量发展;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构建高效诗词课堂;面向生活开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创作;建立高效评价机制,实现师生双向进步四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 现状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39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短小、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备教育价值。学习诗词是理解古代文人墨客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途径,这就意味着诗词教学应遵循人文性理念,避免受到外界部分因素的干扰。传统诗词教学侧重于文字剖析,教育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诗词解读技能。新形势下,教育迎来了改革,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战略,探究与时俱进的教学对策,充分体现诗词的教育意义。

一、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

掌握诗词教学现状是探究针对性教学策略的必经之路。故此,笔者对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做出了调研,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发现了几方面可能影响诗词教学实效性的负面因素。接下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诗词教学现状,其目的是为研究对策提供导向。

1.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重教学,轻研究。重教学就是以教材知识为主,教育侧重于课本,或围绕教材知识向外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其阅历和视野。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大有裨益,但是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研究,如对于学生学情的研究、对于诗词文化的研究、对于文学背景的研究,等等,教学时沿用传统理念与单一化模式,不利于诗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诗词教学,加大研究力度,多借助互联网技术学习、思考,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

第二,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占比失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电子白板、多功能实验室、数字化技术,等等。在诗词教学中运用这些新颖的设备与先进的技术,正是体现教育先进性、科学性与开放性优势的有效途径。传统教育在我国延续几千年,必然有其教育优势,然而部分教师在现代技术运用中,缩减了传统教学占比,导致两者之间失衡。依赖于现代技术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未必有益,如立体化展示降低了学生对于文字知识的学习兴趣、传统诗词文化独特的韵味与艺术魅力难以在现代技术中充分展示等。

第三,应试教育思想限制了诗词教学。学生、教师与社会对于高考都格外关注,部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还是希望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在任务分配中,多以背诵、默写为主,要求学生对于重点篇章倒背如流。重视成绩这一教学思想導致部分教师在诗词教学中缺乏对于情感的引导、对于意境的解读。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收的诗词多以田园、抒情、壮志、爱国等类为主,教师解读其中内容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结合历史、政治等课程,在多学科结合中感受诗人的胸襟与情怀。

2.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诗词解读兴趣。学生学习诗词需要站在诗人的角度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探索其中的深意,才能真正读懂其中写的是什么,诗人想说什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学生学习这首诗需要理解其中的“悲”,身世飘零的悲、老病孤愁的悲。教师解读本首诗,需以杜甫的生平事迹为依托,以其忧国忧民的创作情怀为指引,透过文字分析内涵,与诗人共情。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投入诗词学习。现阶段部分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主动探索的情况较少,大部分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主观情感表达与个人理解稍显不足。究其原因,学生对于诗词学习兴趣不高,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所致,或由于学习难度高所致。

第二,诗词创作能力不足。诗词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创作诗词是拉近学生与文学之间距离的纽带,是表达与观察生活的支撑点。而现阶段高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一心为高考做准备,更加侧重于钻研材料作文。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足,诗词创作在韵脚、情感、哲理等方面难以有效把握;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认为诗词创作对于高考缺乏足够的影响,很少主动挖掘意象,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诗词。文学教育重在内化知识,创作是内化诗词知识的一种途径,假设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创作动力,或者创作能力不足,会对于其诗词学习与理解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诗词吟诵缺乏情感。吟诵是走进诗词的入口,有感情的吟诵是体现诗词意境的重要环节。以《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诗人的悲情如无边落叶漫无边际,忧愁犹如长江水滚滚而来,毫无休止,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吟诵中,学生可以领会到诗人那无穷无尽的悲与愁。古代的诗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吟诵同样需要借助音乐渲染氛围,为诗词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现阶段部分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尚未以吟诵为途径洞悉其中的情感与哲理,导致学习过程缺乏浓厚的情感。缺乏吟诵,学生的诗词学习将停留于表面,学习成果难以理想。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对策

结合上述提出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势在必行。新形势下,诗词教学需要全体教师遵循新《课标》,以学情为主设计教学方案,以课标为引规划教育内容,以新高考为背景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1.加强教育研究力度,推动教学质量发展

教育研究包括学生学情研究、诗词文化研究、时代背景研究、高考试卷研究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才能突破传统诗词的教学局限,进而促进教育质量高效发展。高中生正处于接受教育关键阶段,培养其学习能力远比开展知识教育更加重要。新《课标》指出了教育应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这意味着教师应时刻坚守“教服务于学”这一本心,改变传统教育战略,加强教育研究力度,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体来讲,学校应改革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制度,避免以班级平均成绩定义教师教学能力,应拓展至课题研究、德育、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在丰富教学考核标准的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也有一定的辅助性。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的研究对象应面向学生,如学生学习诗词的态度、能力等方面,并以学生的学情为主设计教学方案,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时代背景作为研究对象,如某一时期的诗词篇章,某一诗人的诗词等,在研究中缩减诗词教学范围,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学习路径更加清晰。

以部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诗享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称。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本首诗展开研究。以诗词文化研究为例,研究内容包括本首詩的文学地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内涵情感、哲理启示、意境韵律等。教师在研究中为本首诗设计一个课题,即“赞美自然”“离别情感”“哲学生活”等,将本首诗的意境、哲理、情感、韵律等充分体现出来。以时代背景为研究对象,则是将唐朝这一时期的同题材诗加以整理,同时与学生加大交流力度,鼓励其分析本首诗如何能够“孤篇盖全唐”。好在哪里?研究的点在哪里?在问题引导中,教师才能够实现循序渐进式教学。不同的研究方向获得的结论有所不同,教学方向各有差异。如何研究?如何在研究中定义教学?还需教师长期研究,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2.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构建高效诗词课堂

现代技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帮助,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是构建高效诗词课堂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中,教师需要做到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避免过分侧重一方,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诗词这一类文学意境较高的作品,更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景象,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视频情境凝聚了音频、文字、图像等资源,是打造三维课堂的重要手段。在视频情境展示中,学生可以感知到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家国多难、壮志难酬的感慨。此时,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在视频中得到了升华。结合视频,教师可以设计吟诵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吟诵,或者接龙吟诵,或者独立吟诵,在吟诵中贯穿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首诗的主题思想解读提供可能性。为避免学生在吟诵中出现语感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在多媒体平台播放吟诵视频,使其对于诗词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在吟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更多同议题诗词,如白居易《题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等岳阳楼》等,或结合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杜甫的《登高》等,在相关诗词的总结对比中,分析本首诗深远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在融入同议题资源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合作探讨的空间,分析不同诗词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求同存异中理解诗词内容。吟诵时,学生可以分析其中的语感,吟诵情感体验、韵律美与意境美等。学生可以在课后借助信息平台拓展诗词学习空间,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吟诵,将其拍摄成视频的形式,在深度学习之后回顾视频,分析缺陷与不足。

3.面向生活开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创作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结合我国学情提出的一种可行性教学方案,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其中“生活即教育”足以证明生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借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面向生活开发教育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汲取意象,用于深入理解诗词意境,或将教材中的诗词内容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二次理解。面向生活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还有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逐步提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

生活中的意象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的关键。在诗词教学中,创作是引起学生关注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在生活中乐于创作,才能在诗词学习中端正态度,在教材与生活的有效结合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作品创作能力。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本首词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暗喻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在简朴中见真意,在寻常中表奇景。结合本首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意象,或一处景观,或一件小事,或一种现象,等等,结合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远大理想展开创作,实现情景理完美融合。学生在创作诗词时,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景象与自己的近况、思想与观点等融合起来,并在字里行间体会创作者的情感。

为确保学生高效完成创作任务,教师可以组织诗词比赛活动,并设计奖项,前三名可以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高中生而言,设计比赛奖项可以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其对于诗词创作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创作可以辅助其了解学生的诗词学习情况,进而依据学生的学情重新规划教学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4.建立高效评价机制,实现师生双向进步

评价是考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把尺。新《课标》指出了评价建议,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标内容完善评价机制,最大化发挥评价的意义与作用。一般来讲,评价可以划分为评价项目、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项目就是教师围绕诗词教学设计的细微评价对象,如学生的吟诵、审美、创作、背诵、默写、作业等,都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项目。评价模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等。

评价项目是考量学生诗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评价项目越丰富,评价结果越综合。因此,在新形势下的诗词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评价项目,在细微划分中找出学生的缺陷与不足。并结合学生诗词学习中的不足设计教学方案,辅助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完善优化,提高学习能力。

评价模式是评价学生的一种途径,过程性评价是以改进教学方案为主,具备激励性优势,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能力为指向调整教学。结果性评价具备明确的考核条件,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主,其中存在相对较好的学生与未达标的学生。在两种评价模式的结合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加全面。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即教师评价学生;包括学生,即评价自身,评价同学,评价教师;包括学校,即学校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学生;包括家庭,即家长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在多元化评价结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管理能力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弊端逐渐浮出水面,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与新政策的出台,全体教师应站好教育岗位,实时调整教学方向,规划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案,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与先进性。正视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是改善教育的根本。不同学校教育现状各有差异,教师要以本校教育现状为参考,创新教学模式,在寓教于乐、以生为本的教学中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娉婷《浅议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8期。

[2] 张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探究》,《求知导刊》2023年第7期。

[3] 周素娟《群文阅读与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合》,《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6期。

(江雨萌,2000年生,女,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李宝华,1972年生,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词高中语文创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诗词之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