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秀 吴晓玲
摘 要: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劳动为载体,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证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影响,强调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对于推动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59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希望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生活技能,以全面提升其人格素养。然而,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切入点,以核心素养为视角,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理论价值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使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包括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师将劳动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去,劳动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并不明确,其教育价值也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师将核心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得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深化和拓宽劳动教育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最后,教师将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为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評价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为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有助于推动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价值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的角色尤为明显。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动手做中理解并掌握学科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为应对未来社会中的生活挑战做好了准备。
其次,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将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这无疑是对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同样,这个过程也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习得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
最后,小学劳动教育对社区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在个人层面上得到成长,同时也能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做出贡献。他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理解社会运作的基本原则,形成公民责任感。这对于塑造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实践价值。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要点
1.以学生为本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并非仅仅意味着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劳动教育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这些独特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形式多样,小学劳动教育同样需要反映出这些特点。不同的劳动实践场景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使他们能够从中发现和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对个性化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导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应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也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过程,形成联动。
2.以实践为主
实践,即直接的劳动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反思,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重生活性的劳动实践。生活性的劳动实践意味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劳动,以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比如,家务劳动、社区服务、学校环境维护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其次,教师要倡导项目化的劳动实践。项目化的劳动实践要求学生在具体的项目活动中,如社区环保项目、校园改造项目等,以目标导向,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的习惯。最后,提倡科技融入的劳动实践。科技手段能够使劳动活动变得更加高效、丰富和有趣,更能创设出更为宽广的劳动实践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3.提高丰富性
首先,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布置家务、植树等。而在创新中,我们可以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劳动活动,比如户外求生训练、园艺制作、手工艺品制作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设定劳动活动时,除了考虑活动的实践性,还应注重活动的科学性、教育性。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关环保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或者设计一些有关科技创新的活动,比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搭建自动化家庭农场等,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以核心素养为導向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措施
1.明确目标,结合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以小学劳动教育为核心,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其中,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领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劳动的尊严和荣耀,以此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等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技能素养目标的设定,同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实际掌握和运用各种生活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创新思维。另外,心理素养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此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可忽视的是,社会素养的培养同样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形式的劳动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2.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进行跨学科迁移
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使得劳动教育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劳动任务,而是通过实践的过程,培育学生在道德、技能、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而且能够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以此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例如,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描绘劳动场景、赞美劳动精神的故事或诗词。在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文字,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伟大,而且能够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尊严和荣耀,深入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美好事物这一深刻道理,从而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对劳动的敬仰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佩。再如,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家努力钻研、热爱科学、不断创新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科学家都是以实践为主的劳动者,他们的事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向往,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劳动,科学家也是劳动者。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在艺术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挑选一些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美,认识到劳动和艺术的紧密关系。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创造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3.组建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素养
劳动意识是个体对劳动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这种意识决定了个体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是个体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心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劳动意识是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的必要条件。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劳动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
例如,某小学在三月份为纪念雷锋而组织了一次学生劳动技能展示活动。该活动涵盖了各种形式,包括学生自行准备的简单家务劳动、小型手工制作、种植绿植等各种劳动实践。该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纪念雷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中,体验劳动带给他们的乐趣,理解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他们深刻感受到,劳动不仅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开始主动参与到各种劳动中,对劳动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这就是劳动意识的提升。
4.家园结合,深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形成各种社会能力的第一环境。家园结合的劳动教育,就是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在家庭中通过参与日常家务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更能理解和体验到劳动者的辛勤和付出,这对于他们的人格成长和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在某个家庭中,父母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家务任务,并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进来,比如洗碗、扫地、洗衣等。在完成这些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得以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对劳动产生了自发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他们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实践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感激,这对于他们的人格成长和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5.开展评价,判断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的基本目标不仅是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而是为教育的不断改善提供依据,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宏观的观察过程,应当包含学生的全面能力,特别是在挖掘学生潜能,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在劳动教育中,评价的核心依旧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考查,包括对学生的劳动素质的评估。具体来说,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态度、意识和习惯,是否能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够对劳动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特性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全方位的评价指标。
例如,在开展植树节活动时,教师不仅鼓励要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抄报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他们对植树节的理解和对植树的具体操作方法的掌握,同时也要求他们了解并能够解释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互评等,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的关爱精神。这种评价方式的实质是一种深度的、全方位的评估,它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和改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能忽视,也不能简化,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具体有效的实践措施,如明确目标、组建活动、家园结合以及开展评价等,使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真正让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培育起对劳动的热爱,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维审《重视与回归: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中小学德育》2018年第7期。
[2] 何卫军《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时代教育》2021年第10期。
[3] 汪丹《正心立德 劳动树人——论劳动教育视角下的“五育并举”》,《名师在线》2021年第7期。
(张文秀,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吴晓玲,大学本科,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