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燕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脊柱外科的多发疾病,是引起患者出现腰腿痛、下腰痛的主要因素。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为机体的纤维环、软骨板、髓核等各部分有不同严重程度的病变出现,且此类病变为退行性,后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纤维核破裂,髓核组织自破裂处部分或全部脱出,进而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所引起,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腰疼、下肢麻木等症状。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创伤相对较大,恢复较慢[1]。中医学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等范畴,认为血液瘀滞、阻痹神经、不通则痛为其主要病机,而治疗以活血行气、通气除痹为主[2]。常规针刺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部位选择对应的穴位,达到疏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镇痛效果显著,但对患者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欠佳,故应选取一类效果更全面的治疗方法。温针灸属于中医疗法,可通过热辐射传导机制将患者血管局部微循环增强,减轻炎症反应及水肿程度,进一步加强除湿驱寒、活血壮阳等功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3]。基于此,本研究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新乡市中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均为4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指南》[4]中的相关内容、中医诊断参照《中医骨伤科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共性问题的专家共识》[5]中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所有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均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高度符合者;入组前未应用镇痛药物治疗者;心、肾及凝血功能均无异常者;意识清晰且精神状态正常可合作者等。
1.4 排除标准合并患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合并骨肿瘤、骨折等严重疾病者;计划妊娠或已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合并腰椎感染、腰椎管狭窄等疾病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针刺治疗,穴位选为与患者病变腰椎相对应的双侧夹脊、环跳、阳陵泉、委中,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50 mm的毫针垂直进针,夹脊针刺深度应在30~50 mm,并以患者自觉酸胀为度,传至足部为佳,除腰夹脊外的其他穴位均以局部得气为度,留针30 min,2 d治疗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将长度为2 cm、直径为0.5 cm的艾条放置于针柄处,将温针灸支架置于患者所施穴位处避免出现烫伤,后点燃艾条实施温针灸,待艾条燃尽后清理灰烬,30 min/次,2 d治疗1次。2组均以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上1个疗程结束后应间隔2 d后再行下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
1.5.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定并比较治疗后2组的临床效果。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6]:采用ODI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评分标准为0~50分,功能障碍越严重则患者得分越高;③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7]: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评估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标准为0~10分,疼痛程度越严重则患者得分越高。④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评定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为20分,临床症状越重则患者得分越高。⑤血小板参数: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同一时间的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每次采血3 ml,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深圳理邦实验生物电子有限公司,型号:DS-500)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
1.5.3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指南》[4]评估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具体标准分别为:患者经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显示>80°且恢复肢体活动及各项日常生活,所有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患者经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显示70°~80°且肢体活动障碍程度减轻,可完成日常生活、工作,所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直腿抬高试验结果显示45°~69°且肢体活动障碍稍好转,可完成轻松的日常生活,所有症状均稍好转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肢体活动障碍及所有症状均无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ODI评分 VAS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2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 VAS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血小板参数治疗后2组患者PLT、PCT、MPV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组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比较 (例,
现如今,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患者神经根所致,可损伤患者腰椎功能,对其腰椎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临床治疗方式较为多样化,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医针刺治疗等,其中常规针刺疗法可通过对患者相关穴位实施有效针刺刺激,可抑制机体中疼痛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局部镇痛的作用,但对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作用较小。因此,合适的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情恢复起重要作用[9]。
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病机为腰部用力不当、劳累伤筋致经脉受损,血气不通,阻滞经脉,不通则痛。在临床中的治疗应以活血舒筋、化瘀通络为主。温针灸疗法是通过艾叶焦油及艾灸的热效应等作用刺激相应穴位,将穴位周围血管的自律活动增强,促进局部微循环的改善,从而起到有效舒经除湿、止痛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另外,热辐射可从患者皮肤渗透至其深层组织,可降低机体中疼痛介质的活性,达到显著镇痛作用,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恢复,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表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可改善其功能障碍情况,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与倪小婷[11]研究结果一致。
PLT、PCT、MPV均为反映机体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主要指标,当患者椎间盘突出血管壁结构受到破坏时,患者凝血功能加强,血小板因子活性被激发,上述指标均处于异常水平。温针灸属于一类结合灸法、针法的特色中医疗法,其在通过针刺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联合灸法,可将针法的作用加强,同时起到除湿驱寒、壮阳通络、补虚活血等功效。并且,在艾条的作用下针刺夹脊可将热效应作用于机体内部,缓解水肿程度,促进其血管扩张,针刺环跳可起到散寒除湿之功效,针刺阳陵泉有活血清热、化湿祛瘀之功,针刺委中可疏通患者膀胱血气,对上述穴位进行温针灸可起到活络舒筋、行气活血之功效,对机体血小板的活化产生抑制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LT、PCT、MP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可抑制机体血小板的活化、黏附,与樊俞坚等[13]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可改善其功能障碍情况,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临床症状,抑制机体血小板的活化、黏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后续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