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艳 李庆全 张举孔
中风,西医指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据相关资料显示,其病死率在中国已居首位。随临床对该病研究的加深,现代医学关于其治疗取得较好的进展,针对其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规治疗,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虽然生命得以挽救,但致残率仍然较高,且西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不利于疾病恢复[1,2]。中医药凭借毒副作用效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临床高度关注;针刺是中医的外治疗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在中风治疗中的有效性值得肯定[3,4]。基于此,本研究纳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风痰阻络证中风患者,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应用于此病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6~80岁,平均(59.26±5.0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5~29.8 kg/m2,平均BMI(23.74±1.38)kg/m2;病程6~36 h,平均(15.13±1.52)h。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59.08±5.11)岁;BMI为19.7~30.2 kg/m2,平均BMI(23.81±1.39)kg/m2;病程7~41 h,平均(15.20±1.38)h。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②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证[6](舌强言蹇,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晕目眩;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③年龄45~80岁;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不耐受针灸治疗或针刺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溃烂者;⑤合并严重感染者;病程≥3 d者。
1.3 方法2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吸氧等,并对症予以调脂、降压、降糖等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取患侧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丰隆、环跳、阳陵泉、曲池、肩髃、外关穴,采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前2个穴位采用提插补法,其余采用提插泻法,留针30 min,1次/d。观察组增加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陈皮、牛膝各20 g,胆南星、钩藤、天麻、丹参、地龙、红花、法半夏、炙甘草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2组均连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减少≥90%,症状基本消失为痊愈;NIHSS评分减少≥45%且<90%,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NIHSS评分减少≥17%且<45%,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同时采用NIHSS评估,分值0~42分,神经功能与评分呈负相关。③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④不良反应: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腹泻。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比较2组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NIHSS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2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脑卒中的发生伴随着血液流变学改变,此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脑血管功能区血流灌注不足,加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疾病不断进展,加重神经功能损伤[7-9]。因而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以改善或恢复脑组织为主,在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12]。但对于后遗症的发生率效果并不理想,需积极配合其他疗法予以改善。中医学认为,中风患者大多年老体虚,存在气血运行不畅,加之受到外邪入侵及情志所伤,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痰郁日久,化热生风,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发病,病机为痰瘀互阻,瘀阻脉络,辨证为风痰阻络证,针对此证型施以化瘀通络、祛风化痰之法[13]。
IL-6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损伤因子,可作为脑损伤程度的评估指标。hs-CRP由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刺激下合成,研究发现,局部脑缺血后2 h脑组织出现病理性改变,从而介导IL-6释放而诱发hs-CRP产生,导致hs-CRP显著上升。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较对照组低,hs-CRP、IL-6水平较对照组低,表明在中风患者予以化痰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以阳明经穴为主,补足三里和三阴交可扶正固本;泻丰隆可化痰通络;泻曲池、外关、阳陵泉可通经活络;泻合谷可活血通络;泻肩髃可理气化痰、活络止痛;泻环跳可活血止痛、通经活络。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刺激脑卒中患者脑部能量代谢,增加其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14,15]。化痰通络汤中牛膝祛瘀通络;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息风定惊、清热化痰;钩藤、天麻熄风止痉;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经活络之效;丹参、红花通经止痛、活血祛瘀;法半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合用起到化瘀通络、祛风化痰之效,契合此病治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病机,加速疾病康复进程。药理显示,天麻可增加脑部血流量,使脑部血管阻力降低;丹参、红花可促进血液循环;法半夏可将血液黏稠度降低,且可对红细胞聚集进行抑制[16-18]。针药结合治疗既可通过针刺疏通经气,又可通过药物作用发挥化痰、通络、熄风、活血、化瘀之效,二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患者易于接受,利于促进疾病恢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中医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疗风痰阻络证中风患者,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炎症反应等多角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控制病情发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普遍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风痰阻络证中风患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主要是样本量偏少,所得结果不足以充分证明本研究的有效性,后期应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