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国古代针灸消毒意识探析

2024-04-27 05:46杨晟泱王怡聪
光明中医 2024年8期
关键词:针具火针古人

杨晟泱 王怡聪 赵 亮

消毒是现代医学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随着近代西学东渐潮流盛行,中医消毒,尤其是针灸消毒饱受诟病。那么,在中国古代,有针灸消毒吗?亦或说有针灸消毒意识存在吗?笔者整理资料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古人不具有消毒意识,或消毒意识淡薄,张树剑[1]将其概括为“日用而不知”。在时代条件的限制下,古人诚然不知“消毒”为何物,也不识病毒、细菌等微观病原体,这也是当今许多学者批判中医没有消毒意识的底层逻辑——从西医或现代微观生物学的角度评判中医,这显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实上,古人虽然不知何为消毒,却常有“消毒”之行为,主要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达到了防止感染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消毒的内在含义其实与“驱邪”“防疫”“辟邪”等传统观念具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保护机体免受外来“邪气”的侵袭,颇具实用主义的倾向。因而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内在行动逻辑——古人行为背后的底层动因去思考消毒行为的背后是否有消毒意识的驱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古人思想中消毒意识的映射

毒、 疫、邪等概念的现代同一性。现代学者诟病古人没有针灸消毒意识,往往是基于现代医学对微观病原微生物的认识。由于针刺等有创治疗可能会导致感染,需要用高温、高压,亦或是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消毒,而古人没有科学的卫生认识,也没有良好的消毒手段,于是现代学者便得出结论——古代既无消毒条件,便不存在消毒行为,更遑论消毒意识指导消毒行为。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他们却忽视了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条件下,苛求古人超前运用现代微观思维指导消毒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需要对所谓的“毒”入手分析。

“毒”之一词,古而有之。《说文·屮》曰:“毒,厚也。害人之草”,在古代,“毒”一开始指的是害人之草,且有别于药,随着时代发展,“毒”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义,其中包括中医认为的药物的偏性、药味等。更广范的引申义是以危害生命为原点的向外延展,如韩愈在《县斋读书》中“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的描述[2]。而《素问·生气通天论》[3]“大风苛毒”的描述更是将毒指向了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微生物由外侵袭人体致病不谋而合。

毒邪大都具有火热性,使血肉腐败,引起疮疡类疾病[4],这与现代感染类疾病的症状表现十分相似。距消毒概念形成时间更近的文献也提示毒与现代细菌、病毒等概念的联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5]中提出了“毒菌”一词,“朱砂善化霍乱之毒菌”“烂喉痧,其证多系有传染之毒菌”。据此,笔者认识到,“毒”是中医在认识不到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现代的微观致病菌、病毒等。故所谓“消毒”,与古人祛除毒邪的概念其实是同一的。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古人在驱邪意识指导下实行的具有“祛除毒邪”作用的诊疗行为,其实是在消毒意识驱动下的消毒行为。

同样的分析方法还可以用于“疫”“邪”等概念。由于古人看不到具体的致病生物,因而以各种方式为其命名,如“毒”“虫”“鬼”“邪”等[6],就其实质而言,与现代“消毒”所要杀灭的病原体是一致的。就其行为而论,《寿世保元》[7]记载:“凡患瘟疫之家,将出病患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可以看出“蒸衣”以“避疫”与现代消毒手段的不谋而合。

综上,通过对“邪”“毒”“疫”等概念的深层思考,笔者发现了它们在现代微观领域的同一性。而“祛邪”“辟邪”“辟毒”等行为,实质上是在“消毒”“祛邪”意识指导下的消毒行为。

2 消毒意识驱动下的消毒行为分析

2.1 针具

2.1.1 针具的选择古人在选择针具方面颇有一番“讲究”,主要体现在对针具材料、品质的把控上。早在秦汉时期,《素问·宝命全形论》[3]中就有“手动若务,针耀而匀”的论述,《素问·刺法论》[3]也提到“用圆利针”。后世继承这一观点,在制针时强调“圆利”。如《针灸大成》[8]载:“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在针灸材质的选择上,古人崇尚金属针,特别是金、银针。《针灸逢源》载[9]:“金针者,贵之也。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若用金针更佳”。黄石屏的《针灸学说》[10]中言:“顾铁之本质太粗,而针以炼精金为贵……金针之善有三,性纯而入肉无毒,一善也;质软而中窍无苦,二善也;体韧而经年无折,三善也”。其中指出的三善便是近代针灸大家黄石屏所称的“金针三善”。“三善”之“无毒”值得思考,提示古人在选择针具时有意识规避表面易存致病毒菌的材质。金针王乐亭根据临床经验认为金针刺入体内不变质,不良反应小,针孔不发炎[11]。金、银具有很强稳定性和抗腐蚀性,使其在自然界基本不受外界影响。金、银相对铁、铜等金属来说活泼性不强,表面更不易氧化形成氧化膜,有效避免针具生锈的情况发生,如破伤风杆菌等一些善于躲藏在锈迹中的细菌便无法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机体内。总之,古尚“金针”之风,或对消毒具有一定正向作用。且“金针无毒”之说,从侧面佐证了古人在选择针具时有规避感染的意识,虽有“尚贵”之风的影响[12],从整体上仍然可以得出具有“避毒”意识的结论。

2.1.2 针具的清洁金元时期,出现了新的针灸消毒清洁方式——煮针。《针灸大成》[8]记载的煮针方,大致内容为用蟾酥涂针,微锻之,重复上述举动,乘热插入臈肉皮之里、肉之外,后用药物(麝香、郁金等)煎煮后的水与之同煮至水干,放于冷水中冷却,后在黄土中插数百下。亦有用乌头、巴豆、硫磺等药洗择,再用乳香、没药、当归等水煮的方法。根据《针灸聚英》[13]的记载“按煮针非素问意,今根据法煮之,以解铁毒,此有益无害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煮针的作用是“解铁毒”,主要运用于锻造过程。“煮针”虽并非《素问》之本意,但其有益无害,用之无妨,反映出古代针灸消毒的实用主义倾向与不落窠臼的灵活机变。将药物与针同煮,用皂角水洗的方法确然有消毒之实。所谓“铁毒”,可能是金属针具锻造后未经消毒致病,《针灸聚英》概括为铁毒,从这个意义上说,煮针法确实是古人为了规避“铁毒”的消毒行为,佐证古人具有一定消毒意识。

自秦汉始,便有“以口温针”的习惯[1]。《针灸逢源》[9]云:“用圆利针长刺,未刺之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现代医学认为,唾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在硬组织或软组织上的黏附,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并将其杀死[14]。因而“以口温针”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消毒。《针灸大成》[8]载:“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古人认为“以口温针”的目的是使“气得温而易行”。在“以口暖针”的原理影响下,出现的将针“投于热汤”的做法,对消毒具有积极意义。煮沸法有较强的杀菌能力[15],“投于热汤”本质是一种消毒行为,但就古人“以口暖针”的动机而言,“气得温而易行”显然是古人追求疗效的体现,与消毒意识关系不大。

2.2 特色疗法

2.2.1 火针火针,《黄帝内经》称之为燔针、焠刺。晋朝陈延之的《小品方·治附骨疽与贼风相似诸方》[16]最早出现“火针”一词,其曰:“初得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针灸聚英》[13]有:“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中之大针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了大针形制的基本要求:“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针体粗大,针尖微圆的“大针”,更能适应火针耐高温、速刺的要求[17]。在运用火针治疗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8]强调:“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则与人有损也”。此处“与人有损也”耐人寻味,可作若针不热,则易害人生病解,或与感染有关。现代研究表明,火针温度至高而干燥,直接作用于菌体,使菌体立即脱水,胞膜破裂,可迅速、直接、大量地杀灭真菌[19]。除此之外,火针疗法对皮肤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和真菌性感染都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聚英》[13]中则对针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铁熟不生为上,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箸治针为佳也”。首次提出制造火针要选用耐烧的熟铁。至于为何用马衔铁,李学川[9]理解为“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这里又出现了所谓“铁毒”,据前文分析可作为消毒意识的佐证。

2.2.2 灸法《说文解字》曰:“灸,灼也”。灸,用火烧灼之意。《针灸聚英》[13]载:“令干燥入石臼捣制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止,须令焙火燥则灸有力”。“筛去尘屑”“洁白”“焙火燥”,体现了古人对制艾净洁度的高标准。

灸法用以治疗感染性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伤寒论》[20]中便有所体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核起而赤”,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与感染性疾病有关[21]。火针操作发汗后,针孔处肿胀凸起、色红,与炎症反应的红、肿、热、痛表现一致,且据其烧针发汗的病史来看,针孔处的肿胀变红很有可能是消毒不到位引发的感染,这在学界拥有一定的共识。大量现代体外试验表明,艾灸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以及抑病毒能力[22],艾叶挥发油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3]。艾火高温也能够直接杀灭不耐高温的真菌[24]。仲景选择灸法治疗,也是一种另类的消毒方式。

明代陈功实《外科正宗》[25]记载用灸法治疗外科疾病:“盖艾火拔引郁毒,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贵在乎早灸为佳”。因其时正气不虚, 易借艾火以托毒外出。痈疽疮疡属中医外科学范畴,是一部分感染性疾病的统称。疮疡是以红、肿、热、痛、溃脓及功能障碍为共同局部症状,因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偏于体表的感染性疾病[26]。由此可以发现,痈疽疮疡类疾患与感染密切相关。而古人用灸法治疗以“托毒外出”,这里的“毒”,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某种外来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所以“托毒外出”也是一种消毒,是古人具有消毒意识的体现。

2.3 针灸过程

2.3.1 针灸前准备无刺与不灸。《备急千金要方》[18]云:“日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著”,《周易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暂停,候晴明即再灸,急难亦不拘于此”,这段话描述的是古人对针灸时间和天气的选择。这番讲究,也许在今人看来有无法理解之处,但有其道理所在。路瑞等[27]利用Anderson六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西安市微生物气溶胶进行采样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天气状况下可培养类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在晴天最小,据此考虑,古人遇阴雾、猛雨、雷电不刺,候晴明即再灸,可能与恶劣天气下微生物生长较盛易造成感染有关。古人避免在极端天气、流汗等情况下针灸,可以降低局部污染的概率,减少了因不到位的消毒导致感染的情况,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意义。

诊室环境准备。相较于现代利用紫外线等技术进行诊室消毒的手段,古人的方法就简单传统得多。早在春秋时期,《庄子》记载了“越人熏之艾”的传统。东晋《肘后备急方》[28]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记载了太乙流金方和虎头杀鬼方两首空气消毒方,所用药物大都具有消毒杀虫的功效,是预防疫病的手段。后世将其不断发展,《本草纲目》[29]中也记载有疫气流传之年,焚烧苍术、白芷、艾叶等药物辟秽消毒。前文已经论述艾叶挥发油的抗菌等作用。根据王喆等[30]采用悬液定量杀菌实验检测苍术挥发油的杀菌活性结果来看,苍术挥发油能改变细菌胞膜的通透性从而破坏菌体结构,杀灭细菌。综上所述,古人在室内焚烧芳香辟秽药物,确然是可以杀菌消毒的。“辟邪”“防疫”以及所谓“治瘴气疫疠温毒”,是他们朴素消毒意识的体现,目的是预防“外邪”,在“辟邪”意识驱动下焚烧药物是古人具有消毒意识的侧面佐证。

2.3.2 针灸后处理尽管古人有许多消毒行为,但效果不及现代消毒手段,故感染时有发生。因而在针灸后对灸疮以及皮肤的处理对防治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灸疮,是艾灸局部刺激引起的化脓创口。古人认为,灸必得疮发,《小品方辑校》[16]云:“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往往可见古代医家设法促发灸疮。现代研究证明,灸疮可以激活大量的防御细胞,形成细胞之间及神经体液的信息传递,刺激激发人体免疫功能,最终达到治疗保健目的[31]。某种程度上可将促发灸疮视为古人利用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间接消毒的手段。《普济方·针灸门》[32]载:“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出.兼令往来不滞,自然疮坏疾愈”。这句话体现了古人促发灸疮是为了驱邪外出,运行气血,治愈疾病,体现了古人朴素的消毒意识。

灸疮得发后,古人还会对灸疮进行护理。《针灸大成·洗灸疮》[8]就记载了贴灸疮、洗灸疮以及灸疮膏方。“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灸疮周围……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了葱、黄连、薄荷能抑制细菌生长,运用这些药物洗灸疮能够预防感染,促进灸疮愈合[33-35]。洗灸疮可以减少因灸量过大而导致疮口的感染,也有观点认为风气指的是外邪,驱逐邪气则可以避免疮口感染[36]。从“驱逐外邪”的角度看,洗灸疮可以体现古人的消毒意识。见表1。

表1 消毒行为朝代梳理表

3 针灸消毒的历史沿革

综上所述,古人针灸的部分行为出于消毒的本意,是消毒意识的体现。从宏观历史长河的角度去分析,笔者把消毒发展界初步定为2个阶段,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萌芽期指原始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铁质针具、艾灸以及空气消毒法等主要消毒手段,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也有了飞跃,在中国古代消毒史上意义重大。

快速发展期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细菌观念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了微观世界,针灸消毒逐渐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细菌学说带来的冲击,改变了固有的针灸习惯,消毒更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针灸教学[1],在这一时期,针灸消毒的发展有了飞跃,从“日用而不知”转向了“心能自喻,口能自宣,笔能自传”。

4 小结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毒”“疫”“邪”等古而有之的概念从微观来看具有现代同一性,古人虽不知“毒”为何物,但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了消毒的目的,选择金属针具,煮针,运用艾灸、火针等特色疗法消毒杀菌,在针灸前后都处处考究且谨慎;古人许多具有实质性消毒意义的行为是在“祛邪”“防疫”“辟毒”等消毒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

消毒,虽然在晚清民国才逐渐兴盛起来,其实中国早已有之。古人消毒,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在实用主义以及经验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促成的。他们的许多消毒行为,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和前景,譬如使用各种中药进行消毒,或许能为现代针灸消毒带来全新的方式,并赋予药用的价值,提升疗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虽然查阅了大量资料,但古代医籍浩如烟海,不能面面俱到,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挖掘研究。在对古人行为的现代研究阐释上,笔者查询现代科学文献的能力有一定欠缺,只能用粗浅的方式进行阐释,后续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

猜你喜欢
针具火针古人
云南省清洁针具交换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及经济成本分析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浅谈针具交换干预模式对预防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