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曼 艾 斌△ 黄莲铭
三伏灸属于中医外治法,通过利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三个时期,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肺俞、大椎等相应穴位进行艾灸,贴上中药,以达到“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灸治效果。如今三伏灸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临床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运用于呼吸道疾病,还用于消化系统、妇科系统及外科系统等相关疾病[1]。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对中医知识的挖掘,三伏灸也逐渐被临床学者关注。为把握近30年来三伏灸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现通过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构建中国三伏灸相关文献研究可视化,对目前三伏灸的应用和发展领域研究文献发表情况、研究团队、主题热点及发展趋势等形成整体认知,为深入推广三伏灸及中医外治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检索日期是2022年7月18日,选择“高级检索”模式,主题:三伏灸;时间设置范围:起始年—2021年12月31日;检索范围:中文期刊;共得到检索文献总数166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特指主题或题名为“三伏灸”;②三伏灸相关的基础、临床及护理文献;③采用双人交叉阅读核对,只提取重复发表文献中最早并且信息全的文献。排除标准:①学位论文、综述、荟萃分析、会议、新闻报导、成果、特色期刊等文献;②CNKI中作者或摘要信息不全的文献。
1.3 数据分析通过CNKI共导出文献166篇,检索结果最早以“三伏灸”为主题的文献发表时间为1989年10月,阅读文献发现CNKI收录摘要不全,第2篇文献发表时间为1992年7月,经过文献筛选最后可得精确目标135篇,建立样本数据库。导出文献保存为Excel格式,转换成Refworks格式,利用Excel统计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等基本信息,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作者、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采用CiteSpace 5.8.R2设置Time Slicing为1992年1月—2021年12月,设置1年为时间切片,Top N设置为30,Pruning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参数为默认。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绘制时间线,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和图谱可视化分析。
2.1 文献分布通过检索,共获得文献166篇,经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35篇,发文趋势,2011年之前三伏灸相关文献研究比较少,1995年、1997年、2002年、2004年发文量为0,受关注程度明显不高。2011年后三伏灸相关研究关注度相对较高,2012年总发文量16篇,达到巅峰,其后关注度下降,稍有回落,但总体呈增长趋势。见图1。三伏灸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前10位杂志的发文量及占比,发文量前3位的为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中医临床研究,分别占总发文量的7.41%、6.67%和5.93%。见表1。
图1 1992年—2021年CNKI检索以三伏灸为主题的文献数
2.2 研究机构国内共有25个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及自治区开展相关研究,福建、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广西、河南、云南、贵州、重庆共发表文献109篇,占比80.74%。其中福建(26篇)、广东(24篇)、湖北(13篇)排名发文量前3。研究机构中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11篇)、南方医科大学(6篇)、广州中医药大学(5篇)排名发文量前3。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伏灸的临床疗效观察、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见图2、图3。
图2 1992—2021年国内省级行政区相关文献发表量
图3 发表文献≥4篇的研究机构
2.3 研究作者及团队首先确定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的确定包括发文量和被引用量2个方面。根据普莱斯定律:M=0.749(Nmax)1/2,本研究中相关文献共有436位作者(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作者),其中,陈铭发表论文最多,为9篇,代入公式,可得M≈2.25。即表明单个作者文献发表数量必须达到3篇及以上才选定为核心作者候选。从论文引用次数分析,陈铭为第一作者的《三伏灸疗效与ET、IgE及肺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2]被引用次数最高为49次,得到MC≈5.24,即核心作者单篇文章引用次数达到6次及以上。根据统计,满足发文量≥3和文献被引次数≥6 2个评价标准的作者共计为9个团队28人。见表2。这与CiteSpace软件作者合作及机构合作关系可视化基本一致。见图4、图5。其中,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陈铭团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张炜团队为第一团队,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陈静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杨君军团队为第二团队,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郑苏为第三团队,从不同作者机构之间相互合作联系可知,各个团体相互合作较少。
表2 核心研究团队及成员
图4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图5 机构合作关系图谱
2.4 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随着三伏灸相关研究不断深化,为提供更全面的视觉图谱信息,提高知识图谱可读性,通过VOSviewer软件和CiteSpace软件分别对关键词进行视图化,了解目前研究现状及热点。通过VOSviewer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默认情况下,颜色随着权重加深,一个点附近的项目数量越多,相邻项目的权重越高,该点的颜色越深。反之,一个点附近的项目数量越少,相邻项目的权重越低,该点的颜色越浅。关键词密度可视化分析可知,三伏灸相关研究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支气管哮喘”“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变应性鼻炎”。见图6。通过CiteSpace关键词图谱发现研究现状及热点比较集中,主要归为4类:①基础研究及动物实验:#5冬病夏治#7红外热像#9Fev1。如陈铭等[3,4]注重基础及动物研究,研究关注点集中在观察三伏灸隔姜不同灸量对于支气管哮喘新西兰兔肺组织TGF-β1、MMP表达、肺组织形态、支气管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三伏灸可以抑制TGF-β1的合成,抑制MMP-9的合成,改善哮喘型新西兰兔气道重塑。另外发现三伏灸可通过下调局部穴位ATP的浓度,进而调整肺组织P2X7受体的表达量,从而探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②支气管哮喘相关临床研究:#1肺腧穴#2穴位敷贴#4三伏灸贴#8临床疗效。任娟[5]将12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认为推拿和三伏灸贴联合控制哮喘效果显著,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吴建飞等[6]观察三伏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观察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显著增高、肺功能指标增高、血清CyPA水平明显降低,认为三伏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运用促进患者肺功能逐步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徐涵斌等[7]总结宋南昌教授应用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从药物、穴位、发泡结合人文护理等方面着手,确认了三伏灸应用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的传统优势,值得向基层推广。③鼻炎相关研究:#3鼻炎#2穴位敷贴#6中药外敷#8临床疗效。曾庆德等[8]选择三伏灸结合辨证选穴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认为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指标改善均高于安慰剂组。陈静等[9]认为相对于非三伏天穴位贴敷、平常灸、普通穴位贴敷以及安慰剂,三伏灸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于相关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包括各项症状分值与其他体征分值、症状总分、体征总分和临床表现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其他疾病相关研究:三伏灸还用于其他相关疾病,高锋[10]运用三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李俊等[11]以慢性脾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三伏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宋福学等[12]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穴位,进行三伏灸贴,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明显好转,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更好。
图6 关键词VOSviewer共现图谱
图7 关键词CiteSpace聚类图谱
2.5 研究方向及趋势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动态演变图和突现分析图进行分析,可了解近30年来三伏灸研究热点的历史演变。2010年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肺功能评价和中药外敷灸法、以及动物实验中IgE 、IL-4等检测指标。2010年之后临床研究相对深入,包括护理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三伏灸配合三伏灸贴、穴位选择、气道重塑、名医经验、其他检测指标,并进行数据挖掘[13]。见图8~图10。
图8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图9 关键词时间动态演变图
图10 关键词突现分析图
《黄帝内经》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中医提倡“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伏天属于夏季阳气旺盛顶峰,通过辨证论治,选择相应穴位进行艾灸,敷贴药物由皮肤渗入经络直达患处,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三伏灸的穴位及药物选择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变革与实践不断改善,在穴位选择上,现代研究主要以俞募穴、大椎等阳经为主,并以肺俞、膏盲、天突、百劳等频率较高[14]。在敷贴药物上,从清代《张氏医通》芥子涂法治疗哮喘,到现代临床不同医家的增减冰片、法半夏、胆南星、细辛、延胡索、大蒜等药物改良使用[15],药性透过皮肤屏障,由表入里,激发经络之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从而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三伏灸不仅仅是穴位和药物两两相加的作用,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的整体作用。
通过CNKI检索发现,截至到2021年12月31日,三伏灸相关文献仅发表166篇,说明其不是中医外治法研究的热点。总体上研究医疗机构少,研究数量少,团队分散,缺乏多中心研究,各个机构之间缺乏紧密的合作。从普莱斯定律得知发表3篇文献及单篇论文引用量达到6次以上即可作为核心作者,说明相关研究的总体水平和成熟度相对较低,尚未形成一批高产高被引用的专家、学者专门研究相关问题,持续产生一批理论成果。
近年来,尽管三伏灸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研究及治疗,并被患者接受,但是基础理论,动物实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相关研究仍然比较局限。本文通过对CNKI三伏灸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和可视化图谱绘制,系统梳理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可见三伏灸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期。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三伏灸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观察,而基础理论、基础科研、针对不同疾病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未来可进一步加强广度和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