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历史课堂的深度教学

2024-04-27 14:22:56江苏省南通市市直学校教育管理中心
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史料高中历史

陈 霞 江苏省南通市市直学校教育管理中心

随着我国育人目标和体系的变化,历史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凸显。“讲授+习题”这种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出现了学生被动学历史的现象。近些年,高考历史命题的方向在变化,新高考历史学科目标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向历史核心素养转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历史授课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备处理问题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基于新高考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的要求,高中历史要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进行深度教学,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并得到启发,真正实现历史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文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以及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困境,来探究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一、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历史教学的新变化

(一)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

历史新高考及新课标都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在了重要位置,并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史料实证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唯物史观则要求学生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同样,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也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将会成为新高考的主要命题方向,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将核心素养五个维度的内容巧妙融入授课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新高考强调学科综合能力,很多历史材料分析题会涉及人文、地理、科学等内容,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鉴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微妙变化,高中历史教学应将史、地、政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五大维度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进行一些历史调查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信息搜集和分析等能力。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分析

(一)教师有限的知识结构,阻碍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新高考命题理念和内容在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单掌握一些历史事件和内容,更要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方面的考查,但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让学生背诵和记忆上。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教学的转换能力如何,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应对新高考的能力。一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视野不够开阔,难以融入跨学科知识,学生遇到材料分析题往往束手无策;同时文理隔阂比较严重,教师的科学及人文素养存在较大欠缺。因此,为了应对历史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涉猎与历史相关的其他课程,最终打造深度课堂。

(二)教学模式仍较传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尽管从2017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变、平稳过渡的原则实行同步调整,但是仍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及时转换。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新知识点多,尤其是必修三册教材,与原高中必选教材相比,几乎内容全部更新,增加了很多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才能解决的模块内容,因此备受关注。一些教师仍沿用讲授式教法,对一些能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法应用较少,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等。学生难以围绕学习主线在学习实践中得出历史结论,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基于新高考评价及命题理念的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全新高中历史课堂。

(三)课堂教学评价与新高考评价有差异,难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评价形式进行创新,做到与新高考评价体系相吻合。但是相关研究发现,虽然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重视课堂评价,但是评价的手段往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等形式很少。在评价内容上,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参考项,即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较强,也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样就会使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慢慢丧失兴趣,学习潜能难以被挖掘出来。因此,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到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评价。

三、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课堂深度教学策略

(一)根据新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深度教学方向

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是“一体四层四翼”,其中“一体”是评价体系,“四层”是考查目标,“四翼”是考查要求,三个维度前后贯通,以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具体来讲,“一体”就是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要求进行,回答“为什么要考”的问题,在评价学生历史能力上,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四层”中的考查目标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面,即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历史必备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并形成关键能力,在综合学习中形成学科素养,体现育人的核心价值。“四翼”中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性思维。因此,高中历史要想实现深度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吃透新高考评价体系,以“一体四层四翼”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最终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从物质与意识、联系与发展等角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造多样化课堂。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第一维度,在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上,唯物史观是最重要的方法论。但是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唯物史观、如何才能形成唯物史观知晓较少,影响了历史素养的形成。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复杂的历史表象深入分析历史本源,让学生知道只有掌握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根据唯物史观的构成要素,教师可以从物质与意识、联系与发展两个方面组织实施教学,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思考、质疑和论证等关键环节,形成学习历史的必备品质。

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单元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的早期影像资料:“蒸汽机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人类生产方式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让学生知道人类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进而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也跟着发生变化。同样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角度让学生懂得发展落后是导致战争和失败的内因,而英国的船坚利炮是外因,让学生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唯物史观。总之,教师要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组织历史教学活动,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三)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等方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在2017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是仅次于唯物史观的第二素养,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年全国卷来看,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考查越来越多,教师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以及地理条件上让学生进行分析,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结果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来提高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方法较多,教师要结合新高考评价要求,打造深度历史课程。其中,识别历史地图是基本方法,教师可将历史事件借助地图进行时空的关联,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印象。例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分不清区别,为此教师可与学生一起绘制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并进行总结: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力量大,侵略时间长,侵略区域在扩大。②从影响程度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我国通商口岸数量扩大,外国势力也由沿海深入内地。这种绘制历史地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课堂教学的深度得到加强。

结合新高考侧重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编制各种大事年表、时间轴的方式来培养时空观念。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为时间轴,编制这两个阶段中国发生的其他大事件年表,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讨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因此,鉴于新高考评价体系及命题方向的变化,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通过分析文献及主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2023 年历史新教材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采取“通史+专题”式模式,融时序性和主题性为一体。主题探究式编排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这也是新高考评价的一个方向。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些辅助教学栏目,如历史纵横、史料阅读,为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扩展。针对新教材和新高考变化,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获得文字、图片等各种史料。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任务:“对我国封建社会有影响力的变法有哪些?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提取关键词,将变法影响以列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既掌握了本堂课知识,也具备了史料实证的基本功。

除了分析文献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展示阅读材料:①材料一:15 世纪以后,世界商品交换十分广泛,需要大量货币,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1500 年世界的变化》。②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寻找黄金,西班牙人也开始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寻找黄金。——《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材料阅读,当时开辟航路的动因是什么?对后来的资本主义萌发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就这个主题进行探究,通过翻阅工具书及寻找材料的出处等方式找到答案,史料实证能力得到增强。

(五)通过阅读及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叙述,更是一种解释。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增加了很多主观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基于评价方向的变化,教师可通过史料阅读以及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阅读是提高历史解释能力的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除历史教材外的其他资料,如《世界通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华史纲》都是不错的读物,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对历史做出更多客观的解释。同时,高中历史内容较多且烦琐,学生很容易弄混且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表达相应观点,透过历史事件的现象看本质,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教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教师可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方面组织辩论赛,引导学生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让学生自然得出正是有了这些新思想才使社会主义道路坚实地向前走并取得一系列引以为豪的成就。

(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也是新高考评价的一个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减少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反应”时,教师可出示林则徐禁烟、“亚罗号”事件等史料,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参照课本,将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梳理成直观表格,让学生感受伟人心志,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同样,在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教师可以展示北京学生街头游学请愿、中共一大召开等影视资料,让学生知道当时工人和学生的革命激情,而且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很多人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教师要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时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满足历史新课改的要求。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