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依?晁悦弦?赵利明
摘 要:展览是文化传承与知识传递的叙事形式。新媒体交互艺术为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项目主要调查融入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文化遗产展览观看的体验满意度,总结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并给出优化建议。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游客访谈法、文献查阅法,实际调查观看者群体的观展体验满意度,从不同观看主体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展览中与新媒体交互艺术结合的优秀案例。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是新媒体艺术家对展览主题的诠释和理解,具有虚拟化的情景、交互性的过程、沉浸式的体验的特点,推动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但新媒体交互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现象也值得警惕和反思。为了更好地保证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应当注重诠释文化遗产的内核,完善展览门票管理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交互艺术;文化遗产展览;展览体验感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3-0-04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作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深远持久地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当今时代,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呈现碎片化、快节奏、跳跃式发展,亟须一种形式,可以全面地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而新媒体交互艺术与文化遗产展览相结合,对文化而言,利用空间交互式数字技术进行展示可避免实物展览中对物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加以解说配音和影像资料,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其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深度了解中华文化,深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一、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
艺术家总是最早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和技术进行反思的人。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主体媒介转换的过渡时期,数字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文化遗产展览中的新媒体交互艺术是新媒体艺术家对展览主题进行重新诠释的创作。
(一)虚拟化的情景
对于艺术的本质而言,再现论认为艺术通常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而表现论认为艺术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精神。事实上,在艺术生产中,没有一件艺术品是脱离了对真实世界的客观认知而存在的,没有一件艺术品是完全抛弃了创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存在的。艺术创造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真实的世界,而艺术家心灵的投入恰好使它有别于一般的事物。但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媒介虽然可以让艺术家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恢复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但很难充分展现出艺术家高度个性化的想象。这时,就需要借助新媒体交互技术。
新媒体交互艺术所创造的虚拟物象,有时并不独立存在于艺术品当中,而是作为艺术家艺术构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物质媒介混合,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进而实现近乎完美的艺术表达。
没有了传统媒介在空间和时间等因素上的制约,艺术家们在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时,不再需要拘束,通过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虚拟画面来弥补那些不能表现出真实场景的意象,这不但让艺术表现变得更有自由度,而且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交互性的过程
交互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为,其中一组对象或角色为了共同完成特定任务,相互之间交换信息。交互性是新媒体交互艺术的重要属性,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观看主体之间。例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交互,展品与展览语境之间的交互等。接受美学肯定了接受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其对艺术的接受不是单向被动的,而是有着自己看法,并传递出赞同或拒绝的情绪,对艺术活动起着推动作用[1]。
观看者身份的转变是新媒体交互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艺术被接受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观者和新媒体交互艺术品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甚至成为作品创作的重要环节,二者的交互过程使得观看者原本单一的旁观者身份发生转变,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地位有所提升。
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是一种信息科普的媒介。观看者从中除了能收获全新的体验感以外,也能获取关于文化遗产展览内容的更多维度的信息。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在传达信息的同时隐喻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三)沉浸式的体验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指人们完全投入某种情境当中,并过滤掉与之不相关感受的一种状态,早期的沉浸理论主要运用在教育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沉浸理论渐渐运用到人机互动当中,这一层面上的沉浸,是指人在某一活动中完全专注并引发出心理享受,进而有了“沉浸”的感觉[2]。
沉浸式交互环境的构成依托于新媒体交互艺术对多重感官的调动。沉浸式的极致体验是形、声、闻、味、触五感的贯通。在沉浸式展览中,策划人经常会将要展示的图像、音效等不同感官的艺术形式安排在同一个空间中,让观众有一种置身于艺术品之中的感觉。
新媒体交互艺术带来的沉浸感,是一种极为愉悦的身心体验。观众可以沉浸在文化遗产展览语境下烘托的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也许有一天,技术可以打破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在沉浸式环境中真正贯通五感,营造出一种虚实难辨的沉浸式体验。
(四)推动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发展
新媒体以其高度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新媒体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全球审美经验的交流与共享。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拓宽了个人审美的广度,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发展。数字化特性为艺术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新媒体为艺术家创造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同时,网络平台的推广和传播速度加快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并扩大了传播范围,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而拓宽了审美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对推动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实践
(一)软件艺术在文化遗产新媒体交互艺术展览中的运用与意义
德国多媒体设计师Tobias Gremmler在作品《功夫运动可视化》(Kung Fu Motion Visualization)中展现了中国武术之美(见图1)。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文化瑰宝,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中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以身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由于武术变化莫测、收放自如,肉眼不好捕捉,所以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作品先利用先进捕捉系统,再通过软件艺术分析武术动作把人体物化为模型,武者的每一个动作被拆分为数字颗粒、几何网格和分形光束。不同的功夫套路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拉伸型织线、延展型材料及弹性金属线等,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可以让观众在展览中更直观地观察到武术的每一个关键动作,还能跟随律动变化的粒子感受中国武术的张弛有度,感受其精髓与魅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VR)在文化遗产新媒体交互艺术展览中的运用与意义
VR体验作品由SAFA Creative Lab创作,SAFA利用VR技术和互动体验让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听琴图》中一观,在图中与宋徽宗一同品味瑶琴的精妙领略中国画特有的氛围和气韵(见图2)。
《听琴图》相传为宋徽宗所作。画作就艺术价值而言达到极高妙的境界:画面中人物抚琴与听音的动作与状态,以及画面本身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空灵感。
参与者犹如画中仙,除了欣赏宋徽宗抚琴,通过Kinect的追踪,参与者还可以与画中的人物进行互动。当观看者的目光接触到童子时,小童会欠身施礼,之后像真正的随侍书童一样跟在你的身后。不同于传统的古画展出形式,该作品拉近了与观看者的距离,同时以交互的形式传达作品本身的叙事性。在此作品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隐喻概念,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同时,该装置模糊了观看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让观看者在不知不觉间参与了整个作品,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使观看者对于自身在展览语境中的身份产生一种思考。
该装置融入展览同时能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为展览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生动的体验效果,更有利于文化遗产艺术走入生活。
(三)人工智能艺术在文化遗产新媒体交互艺术展览中的运用与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由一种数字艺术创作的主题转换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媒介。《山水》使用了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技术,研究从宋代(中国山水画起源)至今的数千幅中国标志性山水画作品,通过GAN算法,机器根据观众的输入,生成颜色、纹理、形状,观众的所有输入都会被以新层次形式呈现在同一画布上,并且所有2D输入将实时转换为3D形态。观众通过實时创作山水画时,也可以探索当中的时间与空间并互动(见图3)。
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当代艺术家将艺术展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念头,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从而产生了不少新的作品。这种基于传统绘画,辅以交互数字艺术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不但可以打破平面绘画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对绘画作品的延伸与再创作。
这种展览与观众的交互形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与艺术之间的间隔,让每位观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更深刻地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互动体验通过传统作品再创作与观众产生联系,带来更丰富、更吸引人的体验。他们重新定义了展览体验,让市场和新媒体艺术家看到了观众对互动世界的渴望。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优势
1.游客对展览的总体满意度高
这种展览形式能够为观看者提供更多的情感价值。新媒体交互艺术,能够为展览营造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即使观看者并非专业人士,没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也能够被展览的文化气息所熏陶,从而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新媒体交互艺术同样是信息科普的媒介,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调动多重感官,传达出更多维度的信息。
2.带动了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激发了行业活力
文化遗产展览中融入新媒体交互艺术丰富了展览的内容,吸引观看者兴趣,为展览和该行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提高商业价值。新媒体交互艺术与文化遗产展览相结合可以反哺于新媒体行业,为新媒体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同时,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激发了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积极性,会有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涌入新媒体行业,为新媒体行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激发行业活力,将会有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3.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展览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一种叙事形式,肩负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很多文物迫于各种客观条件(如修复、保护、展出寿命有限等原因)的限制不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内,新媒体交互艺术可以辅助宣扬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核。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隐喻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提高公众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二)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
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将作品重心侧重于文化遗产内核的演绎。观看满意度调查数据表明:展览内容越充实,展览观感越好;根据以上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方法。
1.丰富展品文化内涵
目前阶段文化遗产展览中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更应注重对于文化内核的诠释。这要求创作者对相应的文化遗产展览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要有更多维度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自身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精准传达信息。在设计调研的阶段,应当加深调研的深度,拓宽调研的广度,厘清设计思路,实现逻辑闭环,对细节要有更为严谨的把控,丰富作品的内涵。
2.完善展览门票管理体系
(1)票价
展览的票价是影响展览体验感的重要因素,观看者在消费时很注重展览票价的合理性。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现中国新媒体交互艺术展览市场普遍票价较高,尤其是一些新媒体交互艺术展会因为自己新型的展览媒介收取更多额外费用。策展方需要尽可能降低可控成本;市场也要继续发挥调节功能,满足更多观看者的观展需求。
(2)退票渠道
不清晰的退票方式给许多观看者带来不便。如今,一些主流票务平台会标有“不支持退票”的说明;还有一部分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是主办方平台进行销售的展览,虽支持退票,却要满足诸多条件,策展方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退款流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宣传新媒体交互艺术展览新形式
当今社会,部分人认为观看含有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线下展览意义不大。出现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交互艺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展览形式,大众需要时间去接触适应。媒体应当向公众传达观看展览的重要性。融入了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文化遗产展览所传递出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沉浸式交互体验是互联网检索等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展览能传递更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
(四)保证观看者的空间交互体验感
1.控制单位人流量
观看者在观展时的人流量很大程度影响其观展体验。为优化此问题,策展方应合理控制人流量或者通过分散新媒体交互艺术展品,从而减少体验时排队或拥挤的现象,让观看者更好地与展品互动。
2.保证互动设备使用情况
流畅的互动体验会很好地保证观看者空间交互体验感。为优化此问题,策展方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状况,详细写明互动流程或者安排引导人员辅助观看者完成互动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劼冉.数字艺术的虚拟空间审美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3.
[2]罗安娜.沉浸式艺术展及其审美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作者简介:王一依(2003-),女,河南潢川人,本科,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晁悦弦(2003-),女,北京人,本科,从事产品设计艺术研究;赵利明(2002-),男,山东菏泽人,本科,从事视觉传达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