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笛是现代交响乐团、管弦乐团和室内乐团中必不可少的高音旋律乐器,自传入以来,就始终对民族音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风格长笛音乐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是基于西方音乐体现中国风格音乐作品,由此强调特色化的地方音乐。发展至今,已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且普遍存在的特征,通过总结分析能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奠定基础,使民族音乐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为此,笔者尝试从长笛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着手,分析了各阶段长笛的发展状况与曲目创作,并从旋律、调式调性、演奏、音腔等方面总结了中国风格长笛作品的风格,最后以代表作《幽思》《牧童短笛》为例进行了演奏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国风格音乐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笛;中国音乐作品;中国风格;旋律;调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3
中国风格是对各种事物浪漫化表达的一种特定用语,中国音乐作品风格则是通过乐器演奏民族传统音乐的形式诠释。在世界各国相互交流中,音乐作为重要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长笛作为西洋管乐器的典型代表,在中西交往中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在很多长笛中国作品中,不仅能看到长笛的演奏技巧,还能感悟到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貌。目前,中国风格的长笛作品普遍取材广泛,内容众多,尤其是各时期创作的作品基本带有浓厚的阶段性特征和时代气息。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感知中国风格长笛作品的创作艺术,为后续创作出更为浓郁中国风格的长笛作品奠定基础。从当前研究状况来看,多数关于长笛演奏中国音乐作品的分析都集中于对演奏技法、艺术特色等层面的解读,有关风格分析的还比较少。因此,重点对长笛演奏中国音乐作品风格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长笛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国内长笛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众多,每个时期的作品基本带有典型的时代气息,从时间来看基本可以划归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初步萌芽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公共管乐队”创建,全部由外籍人演奏;同时期天津海关建立管乐队,名为“赫德乐队”,开始招录中国学员进行培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萧友梅在北大担任音乐传习所教导主任期间开始设立长笛课,自此长笛开始步入正轨培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长笛在国内发展并不完善,基本很少被作为独奏乐器,只在管弦乐或军乐队中演奏。
(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繁盛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禁用西方教材,很多作曲家开始全方位挖掘本民族音乐,使得中国风格长笛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笛自此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各类长笛作品开始问世,如《在内蒙古草原上》《草原上的牧羊人》《怀念》《小小鱼儿粉红腮》等[1]。这些作品的出现有效丰富了国内长笛演奏和教学,促进了长笛创作与发展,很多曲目在长笛教学与中外文化交流中普遍应用。通过回顾这些作品能够发现,其与作曲家在民族和民间音乐中寻找创作灵感紧密相关,如《草原上的牧羊人》就是创作者廖胜京先生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到当地哈尼族与青海等地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该曲使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和节奏上带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井冈山上太阳红》《阳光灿烂照天山》等长笛曲出现,其中后者一直被应用在长笛教学和音乐会演出中。该曲是黄虎威先生曾在新疆采风,基于切身感受而创作的,不仅体现出了天山的自然风光,还赞美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体现了对新疆的热爱。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
到二十世纪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很多音乐家留洋归来,将西方先进的乐理、创作手法带入国内,中国风格长笛曲自此开始了百花齐放,产生了诸如《夕阳箫鼓》《舞狮》《神秘的笛音》《回忆》等经典作品[2]。这些作品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应用了较为现代的音乐语汇和作曲手法,为了进一步探索长笛表现技法的多元化,很多乐曲还将当时世界上十分流行的现代长笛演奏技巧引入進来,促使中国长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极大缩短了国内长笛和国际长笛之间的发展差距,使中国风格的长笛曲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认同。其间,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首长笛曲是无伴奏的《大净》与《雨》,分别由赵季平和徐占海所创作,无论是在作曲手法、演奏技巧,还是在音乐内涵表达层面,都是国内长笛音乐创作的最高层次。
二、长笛演奏中国音乐作品风格解读
(一)旋律层面
对西方音乐来说,更关注和声、复调、织体等,而中国音乐更重视节奏、旋律和音色表现[3]。其中,旋律作为体现风格最典型的要素,在目前中国风格长笛作品中拥有突出地位。如贺绿汀的《幽思》就将西方经典的奏鸣曲式和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旋律结合在一起,整体旋律优美、情趣高雅,真正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改编自新疆民歌的长笛曲《燕子》其主题旋律就是将原本的民歌作为基础,在长音re之前添加了与倚音相似的五个音,强化了乐曲的流畅性,尤其在第3小节、第4小节和第5小节处留存了民歌旋律线条,添加了一些辅助音,使得乐曲旋律更为饱满。《在内蒙古草原上》为体现蒙古族音乐曲调起伏较大的效果,创作者使用了四次转调,且所有调式主音都是羽音,体现出了奔放、辽阔的感觉。由于蒙古族音乐旋律调整定调较高,所以创作者便在悠缓的长音之前加入了一些装饰音,或在长音中加入颤音,不仅特色鲜明、旋律优美,还体现出了蒙古族音乐活泼的风格。长笛曲《夕阳箫鼓》在旋律上,应用了传统民间音乐最常见的手法,即相邻乐句中,前句尾音和后句首音都使用同音,形成“鱼咬尾”[4]。在引子部分,旋律重点进行乐曲整体意境烘托,其中A段旋律优美,呈波浪式发展,呈示中“鱼咬尾”的手法,使旋律曲调更为轻盈和平稳,体现出了日出东方,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景。B段中,在音乐主题的持续变化下,意境与情感表达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旋律一会儿热烈激昂,一会儿深情婉转,使乐曲的情感与意境都被有效呈现了出来。尤其是第3小节和第6小节中,主干音间融入了很多密集的六连音与十连音,使得旋律表达变得更为丰富。第9小节后半拍后,乐曲开始呈现出戏剧色彩鲜明的华彩段,特别是琶音和震音的应用,不仅体现出了创作技巧,还营造出了乐曲氛围。
(二)调式调性
任何乐曲调式调性都是其精髓所在,在传统民族音乐中,江南地区以徵调式为主;东北地区以宫调式为主;新疆以小调音阶为主等。正是因调式情感不同,才能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找到其中最独树一帜的风格[5]。长笛曲《夕阳箫鼓》是基于五声调式创作而成的,并借助不同调性比对,实现了对音乐色彩性表达的有效丰富。在该乐曲中,A段主要有两个乐句,创作者都应用了bE宫系统bB徵调式,然后在连接句转入F商调式。自第15小节,乐曲正式进入B段,作曲家也使用了bE宫系统F商调式,连接句使用了C羽调式,从而在情感表达层面形成了比较。自第35小节乐曲正式进入C段,调式上依然与B段相同,情绪表达更为缓和,和A段前形成强烈比较。尾声部旋律在bE宫系统F商调式,通过散板展开。长笛曲《怀念》也采用了五声调式创作,其中第一乐段采用了A羽调式,进入第二乐段后变成了C宫调式,第三乐段属于第一乐段再现,采用了A羽调式,且主题部分相同,最后的变化只进行了扩充,强化该乐段的丰富性。
(三)音腔层面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基本拥有音腔化的特征,这是一种将音强、音色和力度融为一体的乐音运用样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6]。长笛是西洋乐器,要想利用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往往要置于传统音乐语境。以《夕阳箫鼓》为例,其回风主题当中,创作者并未对原本的琵琶曲主题进行大面积改动,而是保留了原本的主旋律,仅在装饰音的应用与力度呈现方面进行了调整。对于中国音乐作品来说,所有乐音都属于独立性个体,创作者在改编该首曲目时,利用装饰音引起的色彩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音腔表达,致使在情感抒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变化[7]。相较于琵琶曲版的《夕阳箫鼓》,长笛曲的《夕阳箫鼓》在音乐表达功能上,通过润色音乐旋律而使旋律音高间的分离感被削弱,从而实现对音腔思维的强调,体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四)演奏层面
长笛是一种西洋管乐器,为更好地体现出中国风格,一些音乐家尝试在演奏过程中对中国乐器演奏效果进行模仿,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夕阳箫鼓》。这本是一首琵琶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谭蜜子对其进行了长笛创编,从整体来看,大胆地将西方长笛创作技巧和演奏手法引进来,并融入了击键、泛音、装饰音等演奏技巧,使中国特色音乐获得了完美展现[8]。在引子部分,主要通过击键对打鼓的声音进行模仿,演奏时不需要利用气息发出声音,只凭借手指抬起的高度对声音大小进行控制,并给予乐曲节奏打击,从慢到快,从弱到强,以呈现出河中泛舟的情景。在乐曲尾声部分,这种技法再次被应用进来,其目的在于将听众慢慢地从美景中带出来,并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此外,在该乐曲的华彩部分,主要应用了五声调式音阶上行,再过渡到时值是一拍的颤音,这里的颤音就是对传统弹拨乐器古筝摇指技法的演奏效果进行模仿,以营造出古筝行云流水般的意境。
(五)和声织体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大多数都是单声音乐形态,属于一种横向的“线形”音乐,这一点与强调直线的西方音乐美学有所差异。所以在长笛曲的中国风格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基本十分重视旋律线条的表现,也就是比较关注单声旋律。乐曲的伴奏是为了后续丰富音响效果而实施的和声织体补充,通常这类和声织体都是对主旋律实施加花变奏。长笛曲代表作《幽思》的前奏中,钢琴伴奏已经做好了对主旋律的诉说,长笛在吹奏主旋律时,钢琴伴奏和声左右手体现的都是旋律的加花变奏,与旋律的关系密切,织体形态单一,变化不大。所以,即便是将长笛分谱拿出来演奏也能呈现出一首十分完整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长笛乐曲。
三、中国风格长笛曲赏析
(一)《幽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基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联合西方奏鸣曲式创作出了一首极具江南风情的长笛作品《幽思》。该曲旋律优美,结构完整,曲中还设置了大量连线、跳音和华彩乐段,演奏时必须借助流畅的指法进行表现,在展现长笛魅力的同时,体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情。实际演奏时,需要把其中的中国音乐元素借助长笛音色特征体现出来,再加上该曲旋律基本在中低音区,所以在演奏时还要保证能将声音吹饱满,以更好地体现出乐曲本身淡雅悠然的意境。《幽思》中的两段华彩最关键的是要正确演奏颤音,需要手指根据气息、速度展开二度运指,从远到近、从快到慢。同时,还需要将指颤音和气颤音结合起来,基于乐曲意境变动、音符高低强弱进行演奏,以使整首乐曲的中国风格得到有效表达。另外,华彩段的快速大二度运指,也对演奏者的气息和手指掌握要求极高,整个过程中手指必须保持放松,再加上连奏众多,还需特别重视流动性,加强呼吸控制,确保音色呈现更为饱满。
(二)《牧童短笛》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最初是一首钢琴作品,当年韩中杰先生为了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奏一首本民族的传统曲目,李焕之先生便将钢琴曲《牧童短笛》改编成了长笛曲。经改编之后的该曲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更适合长笛吹奏,整体将西方系统的音乐理论与民族传统文化交相融合,摒弃了华丽的装饰音,和声应用也十分简单,使得中国音乐虽简单但丝毫不矫揉造作的风格得到了全方位展现,为听众营造出了一个十分惬意的田园场景。在主题旋律方面,该曲调悠扬、柔美,中音区音色更是如泉水清透,听之令人心旷神怡,也彰显出了牧童悠然自得的样子。
四、结束语
长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传入中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优秀作品,尤其是与传统民族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美、和谐美相互融合,呈现出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不仅能促进中国长笛在世界领域的发展,还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综合分析其发展历程与经典代表作,发现中国风格长笛作品在旋律层面、曲式曲调、和声织体、演奏技巧、音腔应用等方面都拥有很大特殊性,实现了对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更能被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献:
[1]郑云飞.长笛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J].戏剧之家,2023(21):97-99.
[2]曾令琼.传统民族元素在长笛表演中的融入方式与技巧[J].戏剧之家,2022(30):85-87.
[3]李阳.长笛协奏曲《古道映辉》作品解析与演奏诠释[J].艺术家,2022(10):49-51.
[4]高原.长笛音乐作品的音乐表演及演奏技巧——以《夕阳箫鼓》为例[J].艺术评鉴,2020(04):67-68.
[5]阎弈妃.叶小纲《十二月菊花——为长笛和钢琴而作》作品及演奏解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140-146.
[6]丁薇.浅析长笛曲《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J].艺术科技,2018,31(06):134.
[7]周文艳.长笛演奏中民乐运用技巧及音色的思考[J]. 北方音乐,2018,38(06):38.
[8]李晓迪.长笛现代创作思维中非常规音色的中国雅韵内涵[J].音乐创作,2018(03):99-100.
作者简介:苏品月(1995-),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音乐表演(长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