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中演变,也见证了历史的变革。我国幅员辽阔,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成了灿烂的文明。二胡在受到不同地区文化的滋养,逐渐形成了与当地相适应的风格特征,笔者将选取以下地区的其中具代表性乐曲进行分析,以此来探寻不同地区的风格特征对二胡的影响。
关键词:二胡;地域性;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3
胡琴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拥有千年的历史,随着文化的传播演变出不同的形态,二胡在民族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二胡经过不同地区文化的滋养,在一代代乐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与其对应的演奏风格。
一、二胡的历史沿革
作为弓弦乐器的二胡,其源流在学界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西来说”,一种是“本土说”。在项阳先生的专著《中国弓弦乐器史》中,依据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二胡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边地。二胡在古时被称为胡琴、奚琴(嵇琴)等。从名称来看,根据项著,其胡琴最初的指向是与东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或是半农半牧民族有着很大的聯系[1]。胡琴,即胡人之琴,为胡地民族的弦鸣乐器。而“胡琴”在不同的时期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汉代至南北朝之时的胡琴应是指弹弦类的乐器”,到了唐宋时期,胡琴包括弹弦和拉弦两种,这一时期的嵇琴即为弹弦和轧弦并举。奚琴,在陈旸的《乐书》中对其形制和演奏形态进行了明确的记述,并且配有图像资料,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胡琴类弓弦乐器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传至不同的地区以此生根、发芽。当地人依据自己的审美趋向和材料情况对其形制进行变化。根据其演奏方式和形制状态进行分类,以奚琴为代表的A型胡琴和火不思所演变而来的B型胡琴[1]。现代二胡就是以A为原型演变过来的。继奚琴之后,在宋朝期间,出现了马尾毛的胡琴,其演奏技艺也较为精湛。到了元朝,已有明确的制琴流程,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明清时期,胡琴在民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作为重要的角色出现在器乐合奏中。在近代,各种类型的胡琴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有称谓。二胡成为胡琴的代表。
近代的二胡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其中,身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刘天华作为现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对我国的二胡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刘天华将二胡进行大胆改革,在创作方面,他的众多曲目中广泛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教学上,建立了二胡教学的教材体系,使以往在民间的口传心授走向现代音乐教育当中。在学习上,将二胡的演奏学习变得更加系统,改变了二胡在器乐合奏中的地位,更多的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以体现演奏者的乐思。综上所述,刘天华使二胡的乐曲到乐思都得到了艺术的提升,改变了以往二胡作为一种伴奏乐器在民间不受重视的境况,并将二胡带入了高校当中进行教学,为民族乐器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乐曲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二胡受到其中文化的滋养与哺育,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地域风格与演奏技法。笔者选取各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乐曲进行分析。
(一)鲁西南地区——《一枝花》
《一枝花》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歌颂美好生活的主题作品。《一枝花》便在其中。其原曲是任同祥为唢呐编创的独奏曲,他的乐思是“唢呐就像一枝花,旧社会是路旁花,任人踩任人踏;新社会是苑中花,人人爱人人夸”[2]。后被张式业改编为二胡曲。二胡曲在保留了原有的唢呐曲的音乐结构和旋律音调的基础上,加入了二胡特有的声性特征和演奏技巧,使旋律更加具有鲁西南地区的韵味。在八十年代电视剧《武松》中曾用此曲作为主题音乐,用来刻画主人公武松的形象,悲壮而激烈[3]。
1.曲式结构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子、慢板和快板。引子部分为散板,整个乐段定下了全曲的基调,在节奏方面较为自由,慢起渐快,运用二胡的线性特征来表达戏曲唱腔的旋律音调,低沉而悲切,回忆旧社会的艰苦生活。慢板部分为全曲的抒情段落,旋律取材于山东民间曲牌《十样景》[4]。演奏中运用了大量的压揉、滑揉、滑音,使之带有哭腔的效果,犹如一位老艺人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如诉如泣。在情感表达上,它从缓和细腻逐渐过渡到豪迈洒脱,通过层层递进,映射出即使生活的艰辛也无法击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让整体的情绪更加充沛。乐曲的快板部分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描写。开头使用慢板起腔。在快板部分加入了鲁西南鼓吹乐的“穗子”技法。“穗子”是指“在正曲之后又‘挂上了一段快板音乐”。“穗子”在演奏上看似是自由的,但它与戏曲音乐中的“紧打慢唱”一样,内部始终有“板”的约束。将正曲与“穗子”结合的手法,不断加花、变奏,进一步地深化正曲乐思,渲染气氛。随着激动的情绪推进,缓缓进入尾声,速度突慢,与前面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刚才的情绪戛然而止,与引子部分形成呼应直至收尾。
2.演奏技巧
《一枝花》这首乐曲运用了大量揉弦、滑音、装饰音等演奏技巧来体现鲁西南地区的音乐风格。在揉弦上,使用大量的压揉、滚揉等方式来突出戏曲唱腔中的哭腔,以此来增强乐曲的叙事性。另外,在乐曲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特色,因此其揉弦的频率、幅度都需要演奏者格外注意,使其符合乐曲的整体风格。滑音多采用小二度下滑音、同指滑音以及re—#fa大跨度的滑音等方式,滑音的演奏在整体上要连贯而自然。
(二)陕北地区——《陕北抒怀》
《陕北抒怀》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和作曲家杨春林共同创作的一部二胡曲。陈耀星先生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创作了众多军旅题材的二胡曲,《陕北抒怀》就是其中之一。其灵感来源于陈耀星先生的经历,他曾下乡到陕北地区,感受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生活而创作的。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位红军重回故地,回忆起往事种种,不禁热泪盈眶的故事。整首乐曲的创作依托了大量的陕北音乐,吸收了“信天游”“娃娃腔”“秧歌”等地方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陕北特点。
1.曲式结构
全曲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引子、行板、快板、行板再现。引子部分有扬琴伴奏引出。旋律音调具有陕北特色,高亢而自由,自然地切入行板当中。行板是全曲的主题部分。开头平静而缓慢,一位老兵看着这片土地陷入了回忆当中。演奏完第一段后又重复了开头的旋律,表现出故地重游的复杂心情。快板,在行板速度慢一倍的基础上,由慢渐快。在乐段中,有大量的小三度滑音和倚音,并且在不断地加快。因此,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在快速的运弓中要保证左手的音准和韵味表达。行板再现是对行板进行变奏和加花,将第一部分主题进行浓缩、凝练。其情绪也推到了最高点,最后以颤弓结束全曲。
2.演奏特点
《陕北抒怀》这首乐曲运用了垫指滑音、滚压揉等演奏技巧来体现陕北地区的音乐风格。全曲中有很多的小三度滑音,在演奏中,使用垫指滑音这一演奏技巧既能在不换把位的同时又能够体现乐曲的风格。在快板乐段中,出现多次、连续的小三度倚音,这里便适用滚压揉的演奏技巧,滚压揉是陕北风格二胡曲都会用到的演奏技法,能够具象地表达出陕北风格。
(三)河南地区——《河南小曲》
《河南小曲》是我国著名弓弦乐大师刘明源以河南“大调曲子”及河南坠子的演奏特点进行编创的作品。河南地区豫剧、坠子流传广泛,坠胡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因此,二胡在长期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全曲旋律幽默诙谐,热情奔放。曲目虽然短小,但内容非常丰富。
1.曲式结构
樂曲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快板再现。快板是非常规整的两乐段,取材于河南曲牌《耍孩儿》,直入主题,旋律欢快,体现出河南人的热情、直爽的性格。慢板部分为无规则乐句,速度不会过慢,依旧会保持活泼的状态。在慢板的演奏上,并不会过度地运用长弓,还会在时值较长的音使用颤弓,使音乐与乐曲风格不会割裂开来,依旧保持短小而俏皮的音乐风格。快板再现部分,速度较快板部分要更快,演奏情绪更加激烈、高涨,最后以拨音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2.演奏特点
《河南小曲》这首乐曲运用了滑音、滑揉等演奏技巧来体现河南地区的音乐风格。在演奏中,使用了大量的同指滑音、大二度下滑音、小三度上滑音技巧,使乐曲听起来更加俏皮。乐曲中对于揉弦有着其独特的处理,会将滑揉与不揉进行交替使用,使乐曲更具灵动性。
(四)江南地区——《江南春色》
《江南春色》是朱昌耀先生和马熙林先生根据江南民歌《大九连环》为底色进行创作的乐曲,整体曲风流畅而婉转。作为一首典型的江南风格作品,其演奏技法必然会蕴含着一定的江南丝竹技巧,因此,掌握一定的江南丝竹演奏技巧对于乐曲的整体把控与演奏有着一定的帮助。
1.曲式结构
全曲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子、中板、快板、广板和尾声。引子部分为散板的三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以dol为主音的上方三度下行装饰音出现。第二乐句采用泛音的演奏方式来模拟笛声,明亮而清明,由慢渐快,由远及近,缓缓地将江南的美景拉入眼帘呈现在眼前。中板部分主题旋律出现,旋律优美,流畅而婉转。可将其分为三个乐段,第二乐段是对第一乐段的变奏,第三乐段则是运用颤音将前两乐段的主题进行延长,以此来推进情绪,接入快板部分。快板可分为两个乐段,慢起渐快,旋律依旧是对主题旋律的变奏,并且出现了多次的八度跳进,使音乐情绪更加热情、饱满。同时,这一乐段也是全曲的难点,随着演奏速度的加快,在演奏中要保持内、外弦交替的音准以及不断变换的弓序。广板为全曲的第四部分,接近尾声部分,速度变缓,旋律线条变长,坚定而有力量,将自己对江南的感情娓娓道来,热烈而感动。尾声部分从4/4拍转变为2/4拍,依旧是对主题旋律的变奏。最后使用泛音进行收尾,与引子的笛声首尾呼应。笛声渐渐远去,回归空灵。
2.演奏技巧
《江南春色》这首乐曲运用了大量的“指花”、滑音、揉弦的演奏技巧来体现江南地区的音乐风格。“指花”是二胡作品江南风格诠释常见的装饰音手法,最早在江南丝竹中予以使用。“指花”的演奏是充满即兴的,在谱面上并不会进行标注,表演者会根据个人演奏习性灵活地加入。加入了“指花”的演奏技巧能够增加乐曲的灵动性,使之变得轻巧、活泼。在乐曲的演奏中,要格外注意滑音的演奏,以小二度、小三度为主,时值不大,还要把握其中力度的变化,不宜过重,主要表现轻快,增加乐曲的表现力。揉弦的幅度与频率对于江南乐曲曲风的表达有着明显的作用,江南乐曲多婉转而轻快,故而,其揉弦的幅度不宜过大,速度稍快。
三、区域因素对二胡曲风格的影响
一个区域、一个地区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会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性等。以二胡为媒介,相应产生的乐曲必然会受到其中文化的滋养,经过当地民间艺人和演奏家的演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风。因此,区域因素对二胡乐曲的风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对于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分南北,鲁西南地区、陕北地区以及河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江南地区属于南方。北方多高原,其音乐高亢而激烈,南方多平原,其音乐婉转而缠绵。在二胡演奏中会用到众多演奏技巧,如揉弦、装饰音,而处于不同地区的人就会对同一演奏技巧做不同的处理。上述四个地区的二胡曲中均会用到揉弦,而揉弦的幅度与力度的变化,便能看到南北方的差异,在《一枝花》《陕北抒怀》《河南小曲》中其揉弦的幅度较大,力度较强,更能体现出北方人的热情直率,与《江南春色》形成反差的是揉弦的幅度较小,力度较弱,更多体现的是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柔情。
(二)人文因素
一个区域的人们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相同的生活生产方式,这是在集体意识中达成的共识,在长期的共存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相同的审美趋向。而一件作品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深深地植根于当地的文化环境当中,其符合本地人的审美。二胡的音色是与人声相近的乐器之一,模仿能力极强。因此,能够根据需要来进行声腔化的演奏,语言艺术对其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影响着该地区二胡的音乐表现。故而在二胡演奏方面,北方二胡曲旋律多跳进以体现北方语言音调的高亢粗犷,南方二胡曲旋律多级进以体现南方语言音调的温柔婉转。
四、结束语
二胡有着千年的历史,其传播范围广泛,在传播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和融入当地文化。二胡在一代代乐人的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地方曲调与二胡进行融合,创作了众多经典曲目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二胡的演奏水平也得到提升,更多优秀的曲目被创作出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说:“没有民族性的音乐并不存在。”二胡作为民族乐器,更应该立身于民族性,一旦脱离其“根”便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我们要扎根在这片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让更多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出现在大众面前,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
[2]郑杰修.《一枝花》对当代传统唢呐作品创作的影响[J].音乐生活.2010(12):76-78.
[3]沈南南.二胡曲《一枝花》的演奏技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董贤.二胡曲《一枝花》演奏版本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10.
作者简介:李亭玉(199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