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亮 闭绿
摘 要: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落地途径,对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英语教师要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读写结合教学质量。
关键词:读写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主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5-0085-04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21年9月15日颁发《广西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广西成为第四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之一。广西对2021年9月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于2024年实施新高考,启用全国新高考卷。相较于广西现在使用的高考英语全国甲卷,全国新高考卷试题的情境更加开放和灵活,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且试题结构在写作板块做了重大调整。现行全国甲卷要求写一篇作文,赋分25分,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6.67%。全国新高考卷除了应用文写作,还新增了“读后续写”题型。两篇作文共赋分40分,约占全卷总分值的26.67%。这对考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地道性和得体性,写作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如何指导学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将成为新高考的研究热点。
当前,南宁市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容乐观。笔者长期负责每年南宁市高中毕业班高考模拟测试英语学科的质量分析工作,发现南宁市高中生写作的主要问题如下:1.文章布局谋篇不够合理;2.基础量少、知识薄弱,文字表达贫乏;3.不能合理、有效地拓展写作要点;4.句式使用单一,语言表达不符合英文的行文思维;5.语言表达逻辑混乱,缺乏亮点内容和有创意的句子。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是南宁市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概念及其对读写结合教学的指导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維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1]。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落地途径[2],对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学习策略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以主题意义的探究引领读写结合教学。《课标》提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1]。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依据阅读文章的主题,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主题联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的写作任务,帮助学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了三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其中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包含识记和理解等低阶思维活动,是语言学习的原点。教师在阅读前要为学生拓展主题背景知识,激活相关的词汇、句型表达等语言知识。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判断文章的体裁,获取语篇的主旨大意,运用思维导图勾画出语篇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领会细节信息对主题的支撑。
4.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是为了巩固和内化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习得的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地道性和得体性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意义,理性发表对主题意义的认知和看法,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依据阅读语篇的主题意义,创设相似主题语境的写作任务,指导学生按照阅读文章的语篇模式来布局谋篇,模仿阅读文章的行文逻辑和写作手法完成写作任务,然后依据评价标准开展自评和互评,修改润色自己的习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升学习能力,促使能力向素养转化。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读写结合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实践。
本课例的阅读语篇是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体裁为新闻报道,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报道了一支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敦煌莫高窟文物图像的事迹。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2.掌握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等部分的语言特征,以及介绍背景、使用直接引语等新闻写作手法;3.创作一篇结构清晰、内容客观真实的简短新闻报道;4.了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积极参加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导入主题语境,把握主旨大意,剖析语篇结构
读写结合课中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写作任务有选择性地明确阅读重点,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语篇结构。
1.活动一
笔者播放一则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现状的英文短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莫高窟文物保护的建议。该活动旨在拓展并激活学生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文物保护的相关建议,如:加强安保、普及文物保护法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由此引出阅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活动二
学生阅读文章标题,判断文章体裁,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语篇填空的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新闻报道的六要素:Where(地点),When(时间),Who(人物),What(事件),How(如何做),Why(为什么做)。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该新闻报道的全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标题预测主旨大意和文章体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形成阅读期待,再辅以对该新闻六要素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快速捕捉文章的主旨大意。
3.活动三
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in each paragraph?Match this news report with Headline(标题),Lead Sentence(新闻导语)and Body(新闻主体). Which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your opinion?Which part is the least important?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文本。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通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are working to increase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the Mogao Caves. The meaning of 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由此,学生能够迅速匹配新闻报道的结构和内容。但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大部分学生认为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在开头,少部分学生认为新闻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此时,笔者结合实例给学生讲述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依照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闻价值以及读者的关注度等,呈現出前重后轻的布局(如下页图1所示)。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分析语言特征,搭建写作框架,升华主题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的讲授和操练,在写作课上教师通常让学生背诵相关题材的写作模板和优秀范文,忽视了对文章语言特征的分析和写作手法的探究,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输出时不能依据情境遣词造句,不能按照英文思维进行行文,只会生搬硬套所背诵的语言素材,语言运用不得体。依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笔者设计了以下应用实践类活动。
1.活动四
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W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cluded in Headline and Lead Sentence?Whats their language features?Find out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gao Caves.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direct quote in the news report?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该新闻报道的用词、语言特征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经过深入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新闻标题的单词全部使用大写字母,运用动词短语,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能迅速博取读者的眼球。新闻导语位于新闻的开篇,总述新闻报道的要点,让读者对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新闻要素一目了然,语言通俗易懂,概括性强。导语之后是一些支撑新闻要点的细节信息。作者不发表主观评论,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呈现数据、引用他人观点的写作手法来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等特征。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表格的形式总结了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内容要点和语言特征,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框架(如表1所示)。
2.活动五
组织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irect quote in the last paragraph?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appreciating other peoples cultures?
《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笔者设计该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考该新闻报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引导学生思考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则:先发现自己的美,然后发现和赞美别人的美,再互相欣赏,最后达到一致性和整合性。该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理性评判他人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学生在后续写作时融入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创设写作情境,完成写作任务,评价修改润色
1.活动六
笔者依据阅读语篇的主题意义,选择武汉市高中教师陈磊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事迹作为新闻报道的写作情境,通过短视频和课件为学生提供陈磊的事迹,并明确了写作步骤:(1)Write the Headline.(2)Write the Lead Sentence.(3)Write the Body.(4)Assess and polish the report. 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创作新闻报道。
该写作任务在主题和体裁上与阅读文章如出一辙,学生已经掌握新闻报道的结构在写作内容上能够呈现陈磊为保护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细节事迹,有创新的空间;在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上,可以参考本节课所分析的新闻报道。学生对该写作任务的接受度很高,积极地准备新闻报道的写作。
2.活动七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任务,并在课后利用各种资源了解更多陈磊保护文物的事迹,为写作添加事实细节。笔者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制订了写作评价表(如下页表2所示)。完成初稿后,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表开展自评和互评,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互相取长补短。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学生根据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润色,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笔者选取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展示:
PROMOTING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PHOTOS
Wuhan,7 December 2022. Chen Lei,a senior teacher,takes photos of old buildings in Wuha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Chen Lei carries his camera and walks patiently through the old streets and alleys almost every day. Over the years he has taken thousands of pictures of old buildings to create a record for the city. Moreover,he interviews over 100 elderly people to get the interesting stories behind these old buildings. He writes about the buildings,their residents and the stories that bind them together. When he is free,he visits schools to tell students about the ways of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city developing fast,many old buildings and cultural relics are disappearing at an amazing rate. Neither people nor buildings last forever,but Chen Leis photos can help us remember them. “The stories that accompany them also help build a picture of lif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hear and add their own stories,too,” said Chen Lei.
該习作完全符合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特征。学生能够模仿阅读语篇的标题创作相似的标题,引人入胜。新闻导语清晰准确,高度概括主要信息。新闻主体部分交代了背景信息,添加了陈磊走街串巷拜访老人的细节信息,把老房子、居民和房子背后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当地居民与文化遗产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文章引用了陈磊的话来表达文物保护对后世的意义。语言运用准确地道、客观真实。学生不仅能够把阅读中的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迁移运用到写作中,用英文思维来进行新闻创作,还能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通过添加细节描写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都得以提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读写结合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英语学习活动观科学地阐述了语言学习、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过程,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合理地创设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把阅读中所学的语言、语篇和文化知识、写作手法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创作出结构合理、语言准确地道、逻辑清晰、有思想内涵的英文习作,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进而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对英语学习的新要求,落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蔷,钱小芳,吴昊.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1(7):1-5.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写作实践研究”(2021B220)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