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 郝卫红
作者简介:刘希平(1965~),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济南市安生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发展与教育;
郝卫红(1968~),女,汉族,山西阳泉人,济南市安生学校,研究方向:积极行为支持。
摘 要:小学是学生生涯的开始阶段,利用积极行为塑造方法帮助小学生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按时洗漱,更从容;吃好早餐,是保证;准时抵达,做主人;认真听讲,拼思维;作业独立,有责任;保持交流,好联系;按时休息,做准备;并附相应的心理学原理解释。从改善被塑造者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入手,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行为塑造;学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1-0012-04
小学是学生学业生涯的开始。如何在儿童入学初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利用积极行为塑造,我们把心理学的科学原理结合起来,为小学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期待对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行为要求。其中,积极行为塑造是指利用积极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原理,改善被塑造者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最终帮助其更加适应生活的理论。
一、 小学生积极行为不足分析
(一)学习上的消极行为
某些小学生可能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对作业敷衍了事。他们可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我激励和学习动力。
(二)社交上的消极行为
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与他人交往不良的行为,如欺凌、孤立他人等。他们可能缺乏尊重和合作的意识,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
(三)纪律和规则的违反
有些小学生可能会违反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和规则,如迟到早退、无视教师和校规等。他们可能对纪律和规则缺乏认同感,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二、 七步积极行为分析
(一)良好作息行为,每日生活基础
每天清晨按时起床洗漱,是一天生活的时间保证。
要按时洗漱,就需要按时起床。要按时起床,就需要按时睡觉。所以,要执行这项规则,需要小学生头天晚上按时入睡。入睡之前,上好闹钟。当然,也不能起得太早,起得太早,觉没睡够,可能上课没有精神,老师讲的听不进去,学业成绩就可能落后了。每天的睡眠时间保证在9个小时左右就好。
古人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按时起床,一天的行动都是从从容容的,如果起晚了,一天的节奏都是慌慌张张的。对小学生而言,起床晚了,就可能迟到,迟到了,就被师生关注,这样被关注,就可能引起羞耻感,羞耻感一放大,就伤了自尊。
有学者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及其社会价值的评价。自尊既是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一个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其对小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品德和社会行为等均有重要的影响。因自尊而自重,因自重而自立,進而养成健康人格。正是因为自尊的存在,可以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缺乏自尊慢慢就没有自信,没有自信就可能没有良好的个性。
(二)营养餐搭配,促进大脑发育
洗漱之后,要进食家长准备好的早餐。建议家长为小学生准备富有营养的早餐,不过量。当然,有些小学生能够自己准备早餐,那就让他们自己准备早餐。请家长在儿童准备早餐的过程中,关注其营养搭配。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期。所以,小学生早餐的营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营养是脑发育的物质源泉。研究表明,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全身重量的1/50,但是每日需要的血液量却占到人体中血液量的1/5。血液是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载体,对血液的需求反映了脑对各种营养物质和氧的需求。
学生在学校几乎是没有机会补充能量的。所以,早餐的营养应该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上午的学业。当然,也不能吃得过饱,吃得过饱,有可能导致心脏的供血更多的是给胃部而不是给大脑,就有可能对大脑的供氧不足,小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就有可能没那么快。所以,早餐要吃好,但不要过食。
常言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除了常见的肉蛋奶和淀粉食品,另外几种常见的健脑食物有核桃仁、枣子、苹果。核桃仁含有大量对脑发育十分有益的成分。同时,核桃仁能够增强血清蛋白,增加大脑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另外,铁、镁、锌可维持记忆力。枣子味甘性平,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健脑益智等功效。研究表明,苹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益智水果。儿童多食苹果对智力的开发,特别是记忆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培养时间观念,奠定良好基础
如果小学生可以步行到校,请小学生找到步行伙伴,结伴准时抵达学校。如果需要家长送达,请小学生邀请家长,送自己准时到校。此处的“准时”,是指比学校约定的时间早10~15分钟,一旦有什么特殊情况,小学生可以相对从容地处理。
“准时”抵达学校的学生,会更从容,更淡定,更有主人翁的感觉。早到10~15分钟,小学生不仅可以从容地处理个人的事情,还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信息员,成为老师与其他学生沟通的桥梁,小学生的价值感就会比较强。
从五六岁开始,儿童就会使用社会比较信息来分辨自己在各个领域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差异。小学生每天准时到达学校,一方面,遵守了学校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培养了主人翁的责任感。
可见“准时”到校很重要,不仅仅是不耽误课程,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自信与自律的好习惯。鲁迅年幼时,曾在桌上刻下“早”字,勉励自己不迟到。每一个小学生入学初期,就养成遵守时间约定的好习惯,慢慢就会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这会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间有效调整,提高听讲效率
为了保证上课可以认真听讲,课间要完成喝水、上厕所这样的活动;如果既不需要喝水也不需要上厕所,课间就到教学楼外面活动一下。
请小学生在上课期间,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下次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好准备。即使老师没有请自己回答问题,小学生也需要在脑海中想好答案,跟同学的回答进行对照,结合老师的点评反馈,思考什么答案更合理。
课间的调整可以使有机体的状态得到休息。上课时,神经系统兴奋的脑区,在课间调整中进入抑制状态;上课时抑制的脑区,在课间休息时兴奋起来。有机体的各种脏器、肌肉肌腱关节等也是如此。这样的调整对提高下节课的听课效率是有帮助的。
认真听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发现,一般而言,5~7岁儿童可以连续注意同一事物的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儿童这种能力有所增强,大约在20分钟,10~12岁的儿童达到25分钟,12岁以上的则可增加到30分钟左右了。这就要求任课老师一方面要了解这个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的稳定注意,把教学内容最关键的部分集中到各年龄学段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内。另一方面,让儿童用外在的行为方式约束自己的思路,这应该是个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在小学低年级,小朋友上课记笔记不大现实,这是因为这里涉及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及注意的转移的发展,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较低,他们不能同时注意上课的内容和自己的活动,比如不能在听课的同时把笔记记下来,如果记笔记,那就只记笔记,如果听课那就只听课,同时做这两件事,注意分配不过来。
小学生听课的时候,不能同时记笔记,那就用回答老师问题作为一种外在行为。如果小朋友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又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他的思路一直跟着老师走。思考答案是否正确,哪种答案更好些,则是学习中元认知的训练。
(五)培养自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
所有的作業都需要独立完成。如果作业中有不会的,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请教完成之后,再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
学习是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所谓独立完成作业,一是不能照抄同学的作业;二是不能依赖家长。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有不懂的问题,儿童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也可以自行解决。关键是,要让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要独立面对学业问题。也要让小学生知道,独立应对学业问题,并不是不能寻求帮助。碰到困难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是独立面对问题的一种途径。这种思路一旦养成,会对小学生一生都有帮助。请家长和老师注意,在小学生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不要评论,竭尽全力帮助就好。但帮助不是代劳,而是扶着他走路,最终的路还是学生自己走。
(六)通过故事分析,提高交流能力
在学校,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有些故事是很有意思的,请找机会跟老师、同学、家长分享。有些故事是令人悲伤的,也可以找老师、同学和家长分享,如果不方便,也可以以画画、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记录。还有些事情,必须跟家长、老师沟通,比如,陌生人的抚触、同学的欺凌等。
小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保持交流,可以使小学生养成社会交往的习惯,可以让成年人了解儿童的喜怒哀乐。保持每天交流可以及时避免一些负向效果的发生。保持交流也为儿童进入逆反期克服逆反行为做好了铺垫。
(七)利用业余时间,做好整理规划
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请把书包整理好。儿童自行整理书包的过程,其实就是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的过程。家长不要代劳,也不要督促。儿童可能一边整理书包,一边回顾今天老师讲解的内容,同时还可能在预期明天的学校生活。
把业余时间交给儿童自行管理,是儿童人格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适当引导,特别是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小学儿童,其父母都会提供给孩子温暖与支持,父母为他们设立明确的行为标准,允许他们在做决定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以身作则地对他们施加影响。家长要求孩子要读书,但家长从不读书;家长要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但家长自己手机成瘾;家长要求儿童悲天悯人,但家长自己冷漠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不仅内心纠结,行为上还会更多表现出你期待的反向行为。身教胜于言教,观察与模仿是儿童进行行为类型学习的主要方式,家长和老师要身体力行。
上述行为规则共有七条,每一条行为规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名称,第二个部分是解释,第三个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原理。
三、 七步积极行为原理
七步行为规则看似简单,但其中均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还有几条补充原理。
(一)七步行为,符合容量限制
人类的信息加工通道容量有限,在(7±2)个组块范围内。小学生的信息加工通道容量应该更小些。因为记不住准则,也不方便检查执行,所以规定了7项内容,只要儿童稍做努力,基本都能记住。
(二)按照生活起居顺序安排七步行为,符合日常生活路径
七项规则是按照每天的行程顺序安排的。这样提取的时间线索比较清晰,有利于小学生执行。七项行为涵盖了从起床到入睡的所有主要行为,只要每天坚持,就会养成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融化到人格中去,成为学生良好人格的一部分,伴随其一生。
(三)以小学生为主,成年人为辅
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毕竟小学生才是执行者。让小学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理念,是他们将来快速成长的基础。
四、 小学生积极行为塑造的影响
(一)习惯养成
通过积极行为的塑造,小学生可以培养积极的习惯和行为模式。这些习惯可能包括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友善待人等。这些积极的习惯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存在,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积极行为的塑造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取得成功和获得他人的认可时,他们会更有动力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并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更加自信。
(三)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积极行为的塑造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例如,通过鼓励他们友善待人、分享和合作,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培养出一种积极的社交风格。这将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
积极行为的塑造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鼓励他们努力工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将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并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一日行为准则有以下七步:第一,按时洗漱,更从容;第二,吃好早餐,是保证;第三,准时抵达,做主人;第四,认真听讲,拼思维;第五,作业独立,有责任;第六,保持交流,好联系;第七,按时休息,做准备。文章通过分析解读七步积极行为养成,以期奠定小学生学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希平,邢敏.新冠肺炎疫情下丧亲者的哀伤干预: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2-16.
[2]刘希平,徐慧,郝卫红,等.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基于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6-81.
[3]张林芝,石利娟,黎兆康,等.大学生人际问题与依恋风格及状态焦虑和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3,37(9):807-812.
[4]赵茜,何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質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效性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35):71-74.
[5]孙雨桐.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的小学生偏差行为干预行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6]杜青.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沙盘游戏干预小学生行为问题的个案纪实[J].安徽教育科研,2020(9):7-9,23.
[7]杨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转换策略[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