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体现及践行

2024-04-27 08:18邢鹏飞
艺术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体现践行

摘 要:我国传统山水画是基于客观自然物象与主观情感相统一的艺术创作,不仅表述了自身的经历,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由于内容多样,人们在欣赏时,往往要结合画作构成元素进行多维度解析,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内涵与情感。体验观念则是一种优秀的鉴赏方式,可以使人们站在感受、思考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逐渐与创作人员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抓住山水画作品的本质,获得相似的领悟。故本文主要研究了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举措,希望能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验观念;传统山水画;体现;践行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4-00-03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山水画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人们在品鉴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不同的感悟,继而产生了正确的审美观。因为该类画作创作环节是作者经历、领悟的过程,需要观赏者深入其中,以往的欣赏方式存在着局限,不再适合当前解读需求。体验观念的出现,为人们提供新的思路,并且能降低人们的理解难度。因此,相关人员需深入分析,充分发挥出该理念的优势,构建起新型美学理论体系。

一、体验观念概述

(一)体验

体验与经历一词不同,前者不但亲身参与,还涵盖对经历后留下的深刻意義。当前中西方对体验观念的体现解释众多,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像西方学者认为体验观念的体现,更侧重于人的认知方式,轻视外在与形式的分析,往往从心底感受物质的不同存在。我国古典美学体验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出现,道家、儒家等,都涉及体验的相关内容,强调人们需要在认知与接受时,共同解析问题本质。后来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进行系统性阐释,欣赏作品时,需要阅读人员走出自身,深入作品,实现双方心灵的交汇,更侧重于自身的亲历性。

(二)践行

体验观念的践行,也是美学中的批评行为,简单来讲是一种体验批评活动。这是新型的批评理念,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规则,而是由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理解与思考,阐释自己的观点。主要向人们讲述作品的内容、情感,使他们认识到作者在表述此内容时,选择该表达方式的原因。然而我国古典美学有着特殊的优势,批评活动基本需要人员自身的感受进行表达,并且是“点到即止”,并不会花费较多的文墨进行阐释,基本是凭借自身的亲身领悟,体会其中出现的不同情感内涵。

二、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

自然界的景色是多彩秀丽的,但不论是外在美还是隐含的美学,都需要人们进行思考与挖掘。山水画创作是对自然山水美的一种提炼,并诠释自身的情感体会。由于自然山水内容与美学表达比较复杂,所以人们只有不断地参与其中,才能牢牢抓住二者之间的联结点,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在分析时,我们能发现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内容等,都存在着极强的体验感,创作者从亲历山水进行自我总结开始,一直到创作时的情感表述,形成了完整的体验。这种活动也被称为“山水体验”。

(一)山水体验简析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借助自然万物寄托自身的情感,尤其是山水,向来被人们所喜爱。古时即有人提到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后来在诗词赋等诸多文学作品中,这两种客观景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故传统山水画出现的时间较早,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创作方式。这种画作主要是以表达自然山川河流作为目标,创作人员无须直接感受外界景物,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对事物不断总结,描述自身的情感[1]。所以传统山水画中基本具备以大观小的特征,同时在这种理念下,也推动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的深度融合。对山水的审美认知,也代表了山水体验的全过程。现在山水体验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审美认识活动下的体验,另一种是自然风貌与不同感官的体验。

审美认识中的山水体验,主要来自人对自然山水分析时出现的审美情感体验,这需要人与自然紧密沟通。审美活动中,不需要人人具备高尚的审美品质,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细细品味山水带来的各种情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从早期儒家提出的“山水比德说”、道家表述的“道法自然”等观念,皆能看到人们对自然的初步审美,都是以相互沟通为前提,从而保证后续体验活动顺利进行。后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王微、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宋代郭熙等人的解读与思考,开始将体验在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不断巩固与显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相忘作为最终的创作目标。后来清朝魏源在《游山吟》中也提到了体验是人们在游山玩水之后,自主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在产生了某种特有的领悟以后,才能是山水体验。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传统山水画家,在作品创作时,基本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从而以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为载体,多方面抒发自身对生命的体会与见解。

自然风貌与多种体验,则是对体验观念的另外一种特有体现。我国一直是地域广阔,其中的地理风貌类型多样。传统山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这些特性与创作内容全面融合。像历史上知名的“南北宗论”,是对自然山水风貌与山水画创作的经典论述。因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思想认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画家在创作时,风格流派也各不相同。这使人们在体验时,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时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让山水体验具备动态化性质,这些都是传统山水画家创作的重要源泉。

(二)发展的山水观念

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体验观念作为贯彻其中的主要因素,也形成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是写意风格中的时空体验,另一种是画笔选材中的写实体验。

创作者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虽然创作资源有限,但是可以在其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使绘画作品中体现的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比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已经介绍了该类作品创作时透视的处理方式,能让人在绘画期间,将远近高低变化做到恰当处理。而且经过历史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升级,传统山水画在空间构建活动中,也变得更加成熟多样,对季节时令的表达更加明显。这些创作方式的变化,“咫尺千里”的创作技巧愈加成熟,促使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系统建构出山水画的时空特征,也推动了视觉感官与心理情感的全面融合[2]。例如,宗炳到后期疾病缠身时,难以亲身观看河流山川,而是凭借自身的记忆,将其刻画在脑海,然后根据自身的感悟,体会山水背后的哲理,确保人们可以清晰地理解时空性的具体表现特征。

在传统山水画理论发展史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知名的创作理论。该理念是唐代张璪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创作者需要向自然景物进行学习,将领悟的情感跃然画作,整个对自然学习的模仿再现过程,是体验观念的体现。这种创作理论与其他方式不同,写实性特征比较强烈。创作者在对自然学习时,需要将完整的意蕴展示出来,这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不需要自主想象。比如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画作内容基本是对外界景色的写实。此外,传统山水画家创作时,其独特的画作理论都代表了自身的主观想象力,而且侧重于表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形式美感。总的来讲,山水画创作在某种意义来看,也是一种内含深意的游山玩水活动。但该创作强调景物的内在韵律,同时需要对自然物象做到深入研究与挖掘提炼,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最后,写实性特征下的山水画创作,必须最大化再现亲历的山水体验,保证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身临其境,纵览山水。

三、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践行

体验观念的践行,实质上是观赏者对画作本身的一种鉴赏活动,产生的批判行为也是体验观念的外在表现。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内在性,人们在欣赏期间,更多的是关注画作内容,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梳理出其中展示的多种情感认知,感悟作者的意识理念等。另外,观赏者在整个鉴赏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画家笔墨以及画作整体设计的解译过程。想精准把握住作品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需要相关人员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体会。同时选择“体验”的方式,使读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进一步与作者创作本意相契合。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践行,也基本以体验批评为载体,形成了山水画体验批评模式。这种体验批评不但体现在传统山水画评论活动当中,而且对其他类型的画作欣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山水画体验批评的构成方式

传统山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选择较完美的景色来展示自然山水,促使观众可以拥有不同的山水体验。然而观赏者能否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画家表述的情感,往往与画家能否将自然山水物象最大化延伸密切相关。同时,多数山水画家在创作期间,会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与表达方式,人们能以此为准,尽可能地还原绘画内容,使其细节化、具体化,拥有真实的山水体验。

笔墨是山水画创作技巧,也是体验批评的重要内容,历代的山水画创作家通过不同的创作方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比如,唐代张彦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书法与绘画用笔相同,运墨皆全等观点。这些内容的出现,表述了他在山水画创作时,对笔墨等环节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同时他也认为山水画面中表述的情景,不仅仅是画者的自我感悟,也是将其与外在景物碰撞时带来的感悟,向欣赏者进行表达。山水画中的意境也与个人的用笔习惯、用墨风格等密切相关,并且画作中将要展示的三观理念、艺术修养等,都需以此为基础[3]。想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创作者必须做出改变,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动性,设计出专属的用笔特征。然而这些笔墨,一般是对自然山水的体验,然后由其他人进行详细概括。尽管这些笔墨语言不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但这些是古人经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对自然语言的还原。绘画中的草树山石、山川河流等,都是山水画家的客观感受。

此外,画家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还会结合自身的审美价值,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或者自然景色。他们通过对物象的合理布局,经营位置,主动营造山水情境,让人们欣赏时,回味无穷。这种创作方式表达的效果,不仅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创作灵感,也是体验批评构成的另一因素。比如,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的“思”与“景”基本已经强调了布局的作用价值。整体来讲,画家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需要紧抓物象的主要特征,再根据自身的主观审美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之美。最后,画作中的图式修正,是画家在创作期间使用的造境行为,更是对山水体验的高度凝练。以郭熙的《早春图》作品为例,他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景观,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跟随他的创作方式,感知到不同的自然意境,品味其中的艺术魅力。在真正进入其中之后,沟壑之间的多样性、浓厚的早春气息等都体现了临泉之人的内心感受,推动人们在体验批评时,思考其中的人文精神与隔绝世俗的渴望之情。

(二)山水画体验批评的深层价值

体验批评与其他鉴赏行为不同,专注于挖掘传统山水画中的精神内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生活状态等,然而这些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对后续批评工作的开展做出相应的准备。体验批评的实质更多的是对传统山水画中的背后意蕴进行多层点评。所以欣赏者在实际欣赏互动中,要注重把握其中的变化,尝试多维度解释山水画作品中的不同精神内涵。一般批评的方式较多,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

第一,品鉴批评模式下的体验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不只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形式、组成结构等进行多种分析,更多的是一种还原批评[4]。简单来讲,即欣赏者需要借助自身批评活动将作品原意进行高度还原。传统山水画的批评想要达到最终的还原境界,需要对创作者的心态进行还原,了解创作的理念与想法。从而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将画作内涵进行全面揭示,进一步显示出其中的真理。这种品鉴方法主要包括还原与描述两种方式,其都可以直接深入画作内涵。

第二,具体的批评行为。这种批评行为基本是内游与移情,前者,欣赏者可以走进作品创作活动当中,联系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评述对应的作品,使观赏者内游到作者的内心活动当中,在特定的情境下,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并解说作品。后者移情,是让自己与作者情感保持一致,然后对画作中的不同内容全面解析,享受到不同的欣赏体验。在传统山水画批评中,移情的方式比较常见,这也是欣赏的重要方式。最后,欣赏者需要注意,无论是哪种批评行为,都应该将精神与物质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沉浸其中,对画作中的内容进行层层剥离。持续这种欣赏状态,才能减少阻碍,从而实现传统山水画预期体验批评目标。

四、结束语

由上所述,想要分析体验观念在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和践行方式,相关人员需要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重点了解体验观念的不同内涵与动态发展变化。积极结合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特征,整合思路,从而制定出系统性的体验流程。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深入了解传统山水画的意蕴表达方式,总结创作技巧与布局方式,根據现有的批评行为,寻找体验观念的践行路径。通过这些举措,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传统山水画中蕴含的美学内涵,促使未来的中国画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龙.《芥子园画传》初集:构建中国传统山水画认知体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02):36-41.

[2]朱剑,陈亚建.图解天地——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哲学观点的视觉匹配[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2):10-14.

[3]张琳钦.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游”与“栖”[J].收藏与投资,2022,13(02):6-8.

[4]华田子,郑青青,吴晓云等.从传统山水画的品位到传统园林的品质[J].园林,2022,39(10):112-118.

作者简介:邢鹏飞(1975-),男,甘肃天水人,本科,三级美术师,美术学专业,从事中国画创作等研究。

猜你喜欢
体现践行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创新性应用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宗教情感在西方近现代绘画中的体现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