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体化科技课程”,推进小初高贯通育人

2024-04-27 15:41马熙玲李婕
教育家 2024年10期
关键词:航天育人科技

马熙玲?李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廊坊华夏幸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与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开发了以航天科技课程为核心的小初高“一体化科技课程”体系,对贯通式人才培养进行总体设计、动态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确立路径

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面对制约学校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学校制订“科技教育三年发展规划”,进行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确立了以下四条路径。

路径一:植入航天红色基因,营造科技育人环境

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场大型航天科技展:聆听航天英雄的故事、体悟航天人的爱国情怀、了解航天发展史、触摸月球车模型、观看北斗卫星绕地模型、学习多媒体智能航天知识……航天科技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为他们筑起“强国有我”的航天梦。

路径二:构建航天科技课程体系,开辟人才贯通式培养通道

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县域航天城高新科技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与国家政策对标对表,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构建了航天科技课程体系,打造了三导师(以学校教师为主导的导师,以校外引进为补充的导师,以大学科研院所教授为引领的导师)、三基地(以校内学习为主要核心素养基地,以校外研学、实践活动为实践拓展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基地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视野开阔基地)的“三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校本课,培养兴趣特长的社团选修课,发展天赋潜能的竞赛进阶课)等教育名片,形成了“航天精神铸人、学科思想育人、自然生态立人”的育人体系。

学校以航天科技教育课程研究及实践活动为研究路径,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课程套餐,搭建成长赛道,形成小初高一体化课程育人体系,开辟人才贯通式培养通道。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将航天科技融入现有课程,建立以实验类、实践类为主的航天科技课程群,有效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小学开设“嫦娥探月课程群”。接受月球科学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加深他们对航天热点、航天科技的理解,激发他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开设“天问探火课程群”,利用PBL(问题驱动教学法)实现项目驱动,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太空育种”“火星上的生命探索”等课题探索。由此,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构建更加完善的航空知识体系,从科学的角度深入了解我国火星探测工程,探索航天技术奥秘,感悟生命力量,综合提升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高中开设“高阶火星课程群”,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航空航天知识体系的了解,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进行跨学科整合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逐渐深入、螺旋上升的框架结构。开展“火星车设计与制作”“探测器模型设计与制作”“火箭模型设计与组装”“火星生态基地设计”等主题实践活动,体现项目教学的高阶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小初高一体化航天课程群,其整体上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逻辑和“生活与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逻辑,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探月、探火等空间科学技术融入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要素,使得整个课程更加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可实现与各个学段课程的有效衔接。同时,在航天课程中引入科研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路径三:组建科技教师团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针对科技教师短缺的问题,学校积极盘活县域科技人力资源,引入中国科学院专家资源,建构科技教师学研共同体,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组织教师研讨交流、聘请专家点评指导、建立系列激励机制并开展定期考核评价,打造满足并支撑科技课程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理化生教师、科学教师为核心人员的科技课程项目团队,组建了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在内的指导团队,以及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及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等,学研共进、稳步实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路径四:搭建科技实验实践基地,实现深度沉浸体验

学校地处京津冀交汇地带,周边有新机场航空航天科技资源,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资源,为开展科技特色课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保障。

学校依托这些优质资源搭建了校内专属的航空航天空间、生物科技空间、化学探究空间、科技创客空间、科技文化空间、植物昆虫空间,开拓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航空航天实验、大兴国际机场、大兴生物医药、兴安湖科学考察等校外专属的科技实践基地。学校厚植创新人才培养土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探究氛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施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出现了一批“小小科学家”,他们以志愿者身份,面向本校、社区幼儿园和其他中小学的学生开设科普讲座,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大赛并屡获奖项,学习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课程建构也赋能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科研课题也实现了从县级立项到省级立项的三级突破。学校还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共同编写了科普读本《出发去火星》,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在2022年“中国航天日”重庆站的科普活动中被用作科普讲解书。

评析优化

在科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一直坚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的一体化,利用评价任务驱动,全过程监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课程的推进中形成了整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确保目标的达成。比如:采用多角度评价方案,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活动态度、动手能力、小组合作等;进行科技实践项目评估,支持并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教师;安排定期研讨,及时对科技实践课程和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反馈交流,提高科技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探索人才一体化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其路径是将不同階段的学习资源重组、共享,进而构建一个更为优质的教育生态系统。廊坊华夏幸福学校构建的一体化航天科技课程群,能够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打好基础,对推动素质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尝试。

未来,学校将在航天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进一步做好“打通、融通、贯通”工作。其中,打通是关键,要打通学段边界与教师壁垒;融通是核心,要坚持党建引领,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贯通是手段,要突破学生成长的边界。此外,要立足于全过程育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生成,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让生长随时可见。还要建立全方位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对监督反馈信息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教学反馈信息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结构并深入开发科技实践教育资源,为科技课程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作出新的探索与贡献。

猜你喜欢
航天育人科技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