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诗人尼尔森笔下的 “ 树 ” :文化意蕴的诗行

2024-04-27 12:35沙志莉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文化意蕴尼尔森

【摘要】植物在西方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一直是诗歌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澳大利亚诗人尼尔森的诗歌中也蕴含了大量与植物相关的文化意象。植物文化意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诗人如何利用植物的形象去传达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含义。本文旨在探讨尼尔森诗歌中与“树”相关的文化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诗歌的文学赏析价值。

【关键词】尼尔森;诗歌;文化意象;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4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14

基金项目: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课题“澳大利亚著名诗人尼尔森诗歌研究”(项目编号:AXYJ2022-020)。

一、引言

诗歌中常用的符号,如花朵、星辰、河流等,往往不仅仅代表字面上的含义,而且承载着更深的情感、哲学或文化内涵。这些符号的选择和使用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象征性。这些通过语言所呈现的、带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形象或场景即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通常承载着作者所处文化背景、传统、信仰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读者。

(一)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及其重要性

文化意象隐藏于字句之中,表现于语言之上,具有相对稳定且独特的文化寓意,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联想意义,只要一提到某个文化意象,人们就能够心领神会,达到思想和心灵层面的互通[1]。

文化意象在诗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诗歌中深刻而富有表现力的元素,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赋予其特定的情感和共鸣。首先其能传达文化价值观念。诗歌常常通过描绘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传达社会、民族或个体的观念和信仰。文化意象可以是宗教符号、传统节日、道德准则等,通过这些意象,诗歌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而且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有助于表达作者与特定文化的联系,强调身份认同感。通过描绘特定文化的元素,诗人能够传达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離。文化意象也最能激发情感共鸣,因为读者可能会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元素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文化意象在诗歌中可以起到烘托氛围、强化意境的作用。通过运用丰富的文化元素,诗人可以创造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诗歌场景,使读者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山川、江河、古寺等景物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最后文化意象可以为诗人提供丰富的表达手法,可以通过比喻、象征、隐喻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知。在西方文学中,玫瑰常常被用作爱情的象征以表达其中的美好与复杂性。通过这一符号,诗人可以传递关于爱情的文化信息。这种具体化不仅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使诗歌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总体而言,文化意象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诗歌表达的媒介,更是传递深刻思想、引发共鸣的工具。通过文化意象的巧妙运用,诗歌能够超越语言的表面,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二)诗人尼尔森简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具有鲜明澳大利亚特色的民族主义文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澳大利亚的本土作家们的民族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激发,从而涌现了一批澳大利亚本土的抒情诗人,如尼尔森、戴利、麦克雷和麦凯勒,其中以约翰·肖·尼尔森最为杰出[2]。

约翰·肖·尼尔森(John Shaw Neilson)生于1872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佩诺拉的一个贫困的布什家庭[3],作为家中七个孩子中的长子,他因语言障碍而未能上学。在尼尔森的成长过程中,家庭陷入贫困,不得不多次迁徙,承受着极度的贫困,尼尔森仅接受了三年的教育就辍学了。尽管面临困境,尼尔森的父亲和叔叔鼓励尼尔森读书和写作,尼尔森的阅读范围涵盖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和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同时熟悉来自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美国的歌曲,以及澳大利亚丛林中的民谣。尽管经历了艰辛的生活,尼尔森仍然保持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力和对情感的细腻感知。在澳大利亚乡间的漂泊生活也使他领略了大自然的自由和美丽,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他的诗歌自然流畅、音韵优美,充满了抒情性,展现了他对澳大利亚丛林乡村的深厚感情。在Cliff Hanna的Jock:A Life Story of John Shaw Neilson中记述,尼尔森每天漫步于佩诺拉周围的风景中,欣赏着“绿色的牧场、树木、沼泽、动物和鸟类”,这些自然元素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文化意象符号[4]。

尼尔森在创作者中大量使用了与自然元素相关的文化意象去传递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含义,从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矛盾。在尼尔森探寻自然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他在文化意象表达过程中独特的隐喻运用,这些隐喻充满象征意义。比如,他将上帝分为两种形象:一种是雷、黑暗和惩罚;另一种是仁慈和光明。这种对上帝两重性质的思考在他的诗歌中反复出现,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探寻[5]。他的作品反映了个体与自然、信仰与矛盾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融入了澳大利亚的独特文化和环境。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表达,也是对澳大利亚身份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三)西方诗歌中的“植物”文化意象

植物是诗词中比较常见的文化意象之一,植物类文化意象在诗词中代表着生命。文人在生活中关注着植物的生长情况和规律,其逐渐走入文人的内心世界,将植物汇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诗词创作中利用植物这种文化意象深化诗词的主旨与主题,从而形成了诗词特有的植物文化[6]。“植物”文化意象丰富,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经常会借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寄托和传递情感与思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高洁傲岸,寒冬中傲然盛开、迎风而立,这种不畏严寒并与冰天雪地抗争到底的特征,象征着仁人志士忠贞不渝、坚定不移的精神;兰花,象征着幽雅空灵,空谷幽香和孤芳自赏[7]。同样在西方诗歌中“植物”常被赋予了生命、死亡、爱情、美和精神追求等多重象征,多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在西方文学中,植物象征已成为一种文学语言,通过其独特的形象,诗人得以表达对人类生存和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图像描绘,更是对人性、文化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不仅为诗歌解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拓展了西方文学中植物象征的理解,呈现了一幅丰富而深邃的文学图景。

二、尼尔森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特点

尼尔森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的隐秘性、敏感性和象征性,这些特点的交织与融合有着诗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深度。

(一)文化意象的隐秘性

尼尔森与同时期的本土诗人截然不同。由于他有限的教育,简朴的农村流动生活和糟糕的视力,他被喻为“安静的”澳大利亚诗人。“安静”背后其掩映了诗人独特的文学艺术表达。很多人认为他的视力问题也许正是他能够以其他诗人难以比拟的清新和准确方式对威默拉的乡村风景做出独特描绘的原因。他以自己独特的感知方式描述了他的世界中各种自然界事物的细节,通过隐匿景物的具体描写来传达他的情感或感知。这种隐晦而安静的表达常常使读者不能准确获知他诗中所提及动植物的具体品质,然而,正是这种自然元素的模糊描写,激发了读者对诗歌内涵的思考和联想。这种隐秘性使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观念和情感的抽象体现。同时,隐秘性赋予其诗歌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读者在品味诗歌时感受到审美的神秘和艺术的深度,使诗歌更具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文化意象的敏感性

尼尔森视力受限,但他用敏感的生理感知捕捉到自然界“水鸟”“橙树”等自然元素的独特美感,通过这种独特的感知方式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诗歌表达。这种文学创作的敏感性,显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教育的不足。Judith Wright在她的文章The Unshielded Eye中评价尼尔森:尽管尼尔森通过抑制所有描写来表达情感,但他是一位既能准确描述又能抑制描述的诗人[8]。奇泽姆教授评价尼尔森对自然的引用:“传达的不是思想的图像,而是心灵的奇怪的涌动、内心的秘密、怀旧和愿望。”[9]这种敏感性不仅限于自然,还延伸至对文化的感知。他所捕捉到自然元素的独特美感,从而使诗歌中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还有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敏感性将尼尔森的诗歌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使他能够以深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和文化的感知。奇泽姆教授对尼尔森似乎无意中了解法国象征主义表示惊讶:“这是诗歌的奇迹之一,像肖·尼尔森这样简朴的澳大利亚丛林人和手工劳动者居然能够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达到法国象征主义者通过多年的耐心思考和极其微妙技巧的效果。”[10]59“尼尔森以他那奇怪而本能的方式,感知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到法国象征主义时期困扰着欧洲诗人的一些诗歌和哲学问题。”[10]61

(三)文化意象的象征性

诗歌中的文化意象象征常常通过隐喻和比喻来传递更广泛的意义。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诗人创造了一种象征性的语言,使读者在感知和理解上有更为丰富的体验。例如,诗人常用“玫瑰”来比喻爱情,表达其中的美好与复杂性。尼尔森的诗歌中文化意象的象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自然界的象征。尼尔森的大部分诗歌将自然元素作为重要的象征,比如橘子树、桑树和玫瑰,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代表着生命、爱、痛苦等抽象概念。第二,颜色的象征。诗中的颜色,如橘子树的光、桑树的血红色牛奶以及玫瑰的红、白、黄,都赋予了诗歌更加深层的象征。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更象征着情感、状态和生命周期的变迁。第三,時间的象征。诗歌中融入了对时间的思考,如The Orange Tree中的黄金傍晚、春天的催促,以及The Loving Tree中的青翠时光。时间成为一种象征,反映了生命的循环、成长与衰老。第四,情感和人性的象征。诗歌中的树木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人性特质,如橘子树是神秘的、充满生机的存在,桑树是慈爱的,而玫瑰则代表骄傲和宁静。这使得树木成为更深刻的人性象征。在The Orange Tree中,橘子树的象征性体现在它代表了生命、时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橘子树成为一个连接天空、春天、光明和人类内心的符号,通过它的存在,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同样,在The Loving Tree中,树作为象征承载了对爱情和人生的复杂情感。不同类型的树代表了多样性的爱情,而拥有跛者之心的树则象征着真挚而脆弱的爱。第五,尼尔森的部分诗歌也具备一定的历史象征性,常常通过描绘特定时代、事件或人物来传递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他的诗歌中,历史象征主要表现在诗人对某一时刻的回顾、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或者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来表达更普遍的主题。这种象征性使诗歌超越了具体的时空背景,有待读者去思考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议题。

通过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诗人创造了一个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文学世界。理解这些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内涵需要人们去深入思考作家的写作意图,并尝试从诗人赋予自然元素的象征性意义中,理解诗人对生命、时间、爱情和痛苦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这种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超越了事物具体的描写,引导读者在诗意的世界中深化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三、文化意蕴的诗行:诗歌中与“树”相关的

文学意象赏析

“树”在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形象,代表着生命、成长、死亡等多重含义。在尼尔森的诗歌中,树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他笔下的“树”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值得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学探讨和分析。

(一)诗歌The Orange Tree中的“树”

The Orange Tree这首诗,树本身是主题,但它不是一种静物的呈现。相反,这棵树,或者说如诗中反复提到的“the Orange Tree”,被呈现为一个过程。它位于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体现诗人对于生命过程和爱情的深刻思考。“The young girl stood beside me./I Saw not what her young eyes could see:/A light,she said,not of the sky/Lives somewhere in the Orange Tree.”[11]117这首诗以一名年轻女子的视角展开,她站在讲述者身旁,向他揭示橘树中存在的一种神秘之光。整首诗以对话形式构建,融入了诗人的疑问和女子的神秘回答,弥漫着一种梦幻和超自然的氛围。在开篇,诗人透过少女的眼睛,描绘了一种天空之外的光辉,一种橘树内生命的光。这种光在文中象征着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同于天空的明亮。这样的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神秘感和不可知的氛围。“Is it,I said,of east or west?/The heartbeat of a luminous boy/Who with his faltering flute confessed/Only the edges of his joy?”诗人通过对话探讨了这光的来源和性质。他询问这光是否来自东方或西方,是否源于一个明亮少年的心跳,是否是他吹奏的笛声所表达的欢乐。这一系列的问题展现了诗人对这神秘光明的追问,试图揭示它的本质和意义。“Was he,I said,borne to the blue/In a mad escapade of Spring/Ere he could make a fond adieu/To his love in the blossoming?”在诗中,春天被描绘为一种狂放的季节伴随着轻率和疯狂的行为。诗人思考这神秘光明是否是在春天降生,是否是由于春天的催促而使它不可知,但在诗人的笔触间,春天被赋予一种强烈的动力,似乎它可以触发或影响到光明的存在。“There calls/No voice,no music beats on me;/But it is almost sound:it falls/This evening on the Orange Tree./Does he,I said,so fear the Spring/Ere the white sap too far can climb?/See in the full gold evening/All happenings of the olden time?Is he so goaded by the green?/Does the compulsion of the dew/Make him unknowable but keen/Asking with beauty of the blue?”诗中的橘树成为这一切的背景,伴随着夜晚的降临,似乎它也在默默倾听着所有发生的事情。这使橘树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更是一个神秘的见证者,连接着天空、春天、光明和少女的心灵。“Listen!the young girl said.For all/Your hapless talk you fail to see/There is a light,a step,a call,/This evening on the Orange Tree.”诗中的少女反复提醒诗人停止无休止的猜测和问题,她强调要用心倾听橘树。此时的橘树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它有着自己的声音、步伐和呼唤。全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和结构,诗人以梦幻般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神秘光明在橘树中的存在,传递了一种敬畏和谦卑,试图唤起读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思。

诗中描述橘树的光、声音、脚步的一系列元素都展现了一种超越常规感知的文化意象。这种意象不仅限于自然描写,更是对生命、情感、时间等抽象概念的象征,使橘树成为诗歌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在诗中,橘树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自然界的一部分,更寓意着生命的灵动和神秘。橘树被描绘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存在,其光芒和声音使得它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一种超越自然的存在。诗中不断强调作者看不见、听不到的元素,如“我看不见”“我问光在西还是在东”等表达方式,增加了诗歌的隐秘性。这种隐秘性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其深入思考橘树的真正含义。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对橘树的感知上,特别是少女所描述的光、声音等难以察觉的存在,使诗歌充满了情感共鸣和审美的深度。总体而言,诗歌通过描述橘树融合自然的其他元素在金黄色傍晚的景象,从而建立了时间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橘树成为时光的见证者,表达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这首诗歌通过对橘树的文化意象的表达,创造了一个超越自然的、充满神秘和深度的艺术世界。橘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的探寻与表达。

(二)诗歌The Loving Tree中的“树”

再以尼尔森的诗歌The Loving Tree为例,诗歌开头

“Three women walked upon a road,/And the first said airily,/“Of all the trees in all the world/Which is the loving tree?”[11]62通过三个女人的问答,以树木为象征,作者试图揭示爱情与痛苦、幸福与挫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选择什么树,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对幸福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从树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性角度来赏析,可以发现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象征性的寓意。首先,诗中的树被赋予为爱的象征。不同种类的树代表了不同的爱。“The second said,“My eyes have seen/No tree that is not fair;/But the Orange tree is the sweetest tree,/The loving blood is there.”其中的橙子树被描述为最甜美的树,象征着充满甜蜜的爱。桑树则以血红色的牛奶滋养,表达了一种慈爱之情。这使得树不仅仅是自然元素,更成了情感的象征,承载着诗人深刻的情感内涵。“Then the first one said,/Of all the trees/No sweetest can I name;/Ask her who yonder slowly comes—/That woman lean and lame.”诗中的跛子女人形象也为诗歌增添了更深厚的生活感知及其象征意义。“Grief like a hideous suckling hung/Along her hollow breast,/Pain was upon her as she walked,/And as she stooped to rest.”世人眼中的跛行女人行走在地狱,经历了饥荒和孤独,诗句中跛行女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于生命困苦和爱的领悟。“Why will you question so?”she said,/“Is it to mock at me?/For how should I,who walk in Hell,/Know of a loving tree?”她的心灵之痛成为理解爱情的窗口,她的存在为诗中的树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使得树的象征性更加饱满而感人。“A tree may dance in the white weather/Or dream in a blue gown,/A tree may sing as a sweetheart/To bid the stars come down:///“Some trees are slim and lovable/And some are sleek and strong,/But the tree that has the cripple's heart/Will know the cripple's song.”诗中强调了那颗心被挫败的树是最充满爱的树。这一观点表达了一种对于痛苦和挫折的理解,即在生命的曲折中,正是那些经历了磨难的心灵更加深沉和充满爱。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困境的积极态度,认为逆境中的心灵更能理解和体验真挚的爱情。此外,诗中的跛子女人形象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象征意义。树作为象征元素,不仅在诗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于生命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传递了对于爱情、痛苦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诗歌Tis the White Plum Tree中的“树”

全诗分为三个小节,通过对白梅树及其周围元素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之美的深切赞美。首个小节“It is the white Plum Tree/Seven days fair/As a bride goes combing/Her joy of hair”[11]172中,白梅树被描绘为“持续七日的美丽”,它短暂而美好的状态堪比待嫁新娘梳妆理发时的喜悦和美艳,每一根发梢都流淌着新娘的欢心。诗人眼中白梅树的美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就像新娘的妆发映照着幸福的时刻一样。诗人通过这一人与植物的关联类比,流露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敬仰。“As a peacock dowered/With golden eyes/Ten paces over/The Orange lies.”第二个小节中引入了孔雀和橙子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孔雀被赋予“dowered(嫁妆)”的特质,其金色的眼睛使其呈现出华丽和宝贵的形象;同时橙子则象征着季节性的丰收和富饶,不同的意象为诗歌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华丽。“It is the white Plum Tree/Her passion tells,/As a young maid rustling,/She so excels.”第三节回归到白梅树,被描绘为表达激情的象征,就像一位年轻的少女在轻轻摩挲中展现出卓越的美丽。这种比喻再次凸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视。“The birds run outward,/The birds are low,/Whispering in manna/The sweethearts go.”诗中的鸟儿“向外飞”却“低低地飞”,诗人感受着自然界动植物生命的生机勃勃,同时捕捉到它们对大地的亲近之情,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Whispering in manna”,鸟儿的低语似乎传递着来自上天的密语,为整个场景注入了一层神秘的氛围;最后的“The sweethearts go”将恋人们融入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恋人们共享着此刻特殊的氛围。自然景象和浪漫元素的巧妙交融,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神秘和温馨的场景,引导读者感受大自然与爱情之间的和谐共鸣。“It is the white Plum Tree/Seven days fair/As a bride goes combing/Her joy of hair.”最后一个小节回归到白梅树。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梅树、孔雀和橙子等元素的巧妙描绘,以及类比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讴歌。作者通过诗歌唤起读者对生命短暂而珍贵的思考,呼應了自然美与生命的交融之美。

四、结语

尼尔森在诗歌中将“树”赋予生命,观察其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从而引发对植物生命周期变化的深刻思考。诗人作品中的“树”不仅仅是一种静物,而是化为人性的实体,与诗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强烈情感相互交织。尼尔森的诗歌呈现了对爱情、死亡和生命的多层次探讨,而这些主题又通过“树”这一文化意象得到独特而深刻的表达。橙树与少女的成长、生命的周期以及对于爱情终结的无奈,构成了诗人对于人生复杂性的独特视角。可以说尼尔森的诗歌中丰富的文化意象不仅仅是象征的符号,更是对人类存在和情感体驗的深度反思。他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媒介,将抽象的思考与具体的形象相融合,创造了富有诗意和哲理性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尼尔森诗歌中丰富文化意象的审视,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对于生命、爱情和人性的独特洞察。

总而言之,植物文化象征在西方诗歌中的文学意义不只是局限于表面的图像描绘,更是对人性、文化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有利于读者的丰富解读,从而引领更多人深入探讨诗歌的深邃之美。

参考文献:

[1]魏梦溪.唐诗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J].名作欣赏,2023,(11):148.

[2]唐正秋.澳大利亚诗歌简论[J].外国文学,1991,(9).

[3]R.G.Howarth.John Shaw Neilson,1872-1942[J].Southerly,1956,(17).

[4]Hanna,Cliff,Jock:A Life Story of John Shaw Neilson[M].Brisbane: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99.

[5]Ballyn,Susan P..Nature and the Concept of Death in John Shaw Neilson's Verse[J].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 A?o.l986,(12):113-121.

[6]汤天甜,温曼露.《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意象的影视化表达与意义共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88-94.

[7]战琳.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文化意象浅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60.

[8]Judith Wright.The Unshielded Eye:The Paradox of John Shaw Neilson[J].Australian Literary Criticism, 1958,(9):57.

[9]Goodwin,Ken,A History of Australian Literature[M].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6.

[10]Noel Macainsh.John Shaw Neilson and the Floral Metaphor[J].Literature in North Queesland,1985,(13):59-61.

[11]Hewson,Helen&Robert Dixon,Collected Poems of John Shaw Neilson[J].Sydney:Sydney University Press, 2013.

作者简介:

沙志莉,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文化意蕴尼尔森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论《诗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再现
言外之意话“红”色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