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与创新

2024-04-27 06:55张逸伦
今古文创 2024年14期
关键词:李渔继承创新

【摘要】李渔的小说中涉及多种题材,而关于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才子佳人小说受其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在内容和结构上能看出明显的继承关系,又因为他求新求奇,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李渔;才子佳人小说;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03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12

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美学家和小说家。他在戏曲上的成就很高,对戏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他对戏曲理论也深有研究,著有《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小说方面也颇有建树,被认为是继冯梦龙与凌濛初之后的又一通俗小说家。他的小说主题甚广,有写婚姻爱情的,也有叙命理、谈果报、戒嫖赌、理官司、守贞洁、鼓励多行好事的等等。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在他笔下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他对前代小说的继承,也能感受到他的独具匠心。

一、李渔对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

明代才子佳人小说较之前代,数量有所增加。到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开始大量出现。文学发展是有必然的历史继承性的,李渔作为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作家,势必会受到前代或同时代的作家影响,因此可以在李渔描写男女爱情的小说中看到其承袭其他才子佳人小说的因素。王颖老师在《才子佳人小说史论》中从内容和情节上对明末才子佳人小说的格式做了如下几点总结:1.才子佳人自由恋爱、私订终身;2.遭到家长或小人或恶势力或偶然性因素的阻碍;3.才子中举为官;4.才子佳人大团圆。[1]李渔的作品大体也是按照此框架来进行写作的,如《合影楼》中的珍生与玉娟因影相恋,但两家的家长关系不睦,已断绝往来,因此无法成婚。两家家长的共同好友从中调和,用计谋使二人完婚,并使两家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珍生后来也联登两榜,入了词林,位到侍讲之职。《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以下简称《谭楚玉》)中的谭楚玉与刘藐姑情投意合,并发誓定了终身。但因戏房规矩森严,未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刘藐姑之母因贪财将其许配给一位富翁,藐姑假意应允。在成亲之日借演《荆钗记》,真如钱玉莲一样抱石投江,谭楚玉见状也跟随着跳江殉情。后二人被渔翁搭救,谭楚玉也中举为官,与藐姑终成眷属。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的框架则与前代才子佳人小说更加吻合,孙楷第先生认为这部小说“不出才子佳人蹊径”[2]。

除写作的框架外,李渔还继承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其他特点。一是情与理的调和。有明一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爱情均能在“情”与“理”的对立冲突中运用各种方式找寻平衡,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李渔同样也注重情与理的调和,道学与风流的谐和是《十二楼》的写作理想。用李渔自己的话说就是:“若还有才有貌,又能循规蹈矩,不作防伦背理之事,方才叫做真风流。”[3]如《合影楼》中珍生的父亲屠观察是个风流才子,玉娟的父亲管提举是个道学先生。屠观察喜风流而不喜道学,管提举则完全相反,因此二人水火不容。二人的共同好友路子由是促成这段美好姻缘的关键人物,倘若没有路子由的从中周旋,珍生和玉娟的相思病将无法得到医治,二人性命也将堪忧。而路子由既不喜风流,又不讲道学,“在不夷不惠之间”的人物设定正说明了情与理相调和的重要性。李渔在小说的开篇即用大量的笔墨对情的力量进行了肯定,表明男女之情一旦产生便不可禁止,并对使男女隔绝,互不见面的严防手段进行了讽刺。同样,他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提道:“使终日不见可欲而遇之一旦,其心之乱也,十倍于常见可欲之人。”[4]也说明了在男女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使其互不相见的做法是十分不可行的,反而适得其反。正如小说中的管提举为禁止玉娟与珍生来往,先是立了禁约,后又筑起长堤,并时常着人伴守,不许女儿独坐。可这样做非但没有使女儿忘却珍生,反而害起了病,采取一刀切式的做法并未能够将问题解决,反倒使问题变得更严重,可见作者对其古板偏执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当然作者也并非完全肯定风情,屠观察对于此事也是毫无头绪,并未做出实质性贡献。从作者的命名也可看出对屠管二人的讽刺,管提举可以理解为像笔管一样被人提举,屠观察则可理解为“徒观察”。因此作者虽对“情”进行了歌颂,但仍回归了“礼”,使爱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成全。同样在《谭楚玉》中,虽然刘绛仙阻挠了谭楚玉与刘藐姑的结合,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仍安排了藐姑与母相认的团圆结局,从而实现了情与理的调和。

二是诗文的羼入。诗文的大量插入并不是才子佳人小说所独有的现象,但这种特征却在才子佳人小说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传统。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才子佳人间互通款曲、传情达意的媒介。但明代的大量才子佳人小说的诗文穿插并不能够为情节服务,反而有影响叙事节奏的滞涩之感,这更多地反映了作家的炫才心理,借诗文来炫耀才学。李渔也在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中插入诗歌,如《合影楼》中玉娟作了一首七言绝句,珍生拾到后和了一首寄回;《夏宜楼》开篇连用六首绝句引出采莲戏水,后文也有瞿佶续诗的情节。李渔在炫才之余并未忽略情节,使得诗歌的插入恰到好处,甚至还给小说增色了几分。如《鹤归楼》中段玉初寄给妻子绕翠的那首回文诗,正着读是恩断义绝之意,反着读则能感受到玉初对绕翠的牵挂以及良苦用心。读者读到这里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揭开了谜底,因而这首诗的插入是相当成功的。李渔不仅是位杰出的戏剧和小说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文作家。钱谦益评李渔五言古诗《拟古》云,“拟古而不袭古,清超迈俗,是陶处士后身”可见评价相当之高。[5]李渔在小说的开篇经常采用自己创造的诗词,这些诗词多见于他的诗文集。在《合锦回文传》中李渔大量插入回文诗,诗词占据了很大篇幅。回文诗是本文的线索,有着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作用,但大量的插入也体现了李渔炫才的一面以及对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传统的继承。

三是一男二女的情节范式。一男二女人物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帝俊,流传最广的是舜与娥皇、女英故事,这个神话故事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6]明代小说中出现了数量不少的一男二女情节,其中既有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也有其他题材。如文言小说《联芳楼记》《双卿笔记》《刘生觅莲记》等,白话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单符郎泉州佳偶》《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等。李渔笔下的一男二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妻妾类,主要反映的是妻妾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如《移妻换妾鬼神奇》。另一种是才子佳人类,主要反映的是才子与两位佳人的结合,如《合影楼》《夺锦楼》《拂云楼》《合锦回文传》。李渔创作此类型的小说不仅是受前人的情节范式影响,也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李渔姬妾颇多,但他善解人意,长于调节妻妾关系,所以家庭甚是和睦。因李渔当时膝下无子,纳妾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得一男儿,且其妻贤惠,并无妒意,甚至与侧室联合谋划,以增加生子的机会。李渔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且鼓励纳妾,喜爱自己的妻妾是恢复本性中本来有的东西。他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李渔渴望妻妾成群且和睦相处,因此要戒除妻妾之间的猜疑嫉妒。这种妻妾观不仅是他的理想,也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并将这一思想在小说中表达出来。同时他又不避讳自己的爱美之情,因此将一位才子与两位甚至多位佳人作配。除一男二女外,李渔还创作了一男数女的故事,如《丑郎君怕娇偏得艳》《妻妾抱梅香琵琶守节》《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还不死之魂》《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子》。

二、李渔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创新

李渔具有创新和打破常规的精神,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与他的“新”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曾在《与陈学山少宰书》中,承认自己的小说是刻意造新的,“不效美妇一颦,不给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7]他的拟话本小说在形式上打破了一卷演一事的传统,用多个回目展开故事,如《拂云楼》中用了六回。在情节上他同样推陈出新,尚奇尚巧;语言上将平常的语言用多种修辞方法巧妙表达,给作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才子佳人等书“千部共出一套”的因袭弊病进行了批判,并对其进行了创新与超越。李渔作为比曹雪芹更早时代的作家,虽未对才子佳人小说日趋僵化的模式提出批判,但也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首先是情节的新奇。李渔在戏曲创作上强调构思新奇,提出了“脱窠臼”的主张。在创作小说时他也同样注重求新求奇。如《合影楼》中的“影恋”书写则属李渔独创,睡乡祭酒杜浚在回末评曰:“独有影儿里情郎,自关汉卿出题之后,几五百年并无一人交卷”,又大加赞赏“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递简者好看十倍也。”[8]《夏宜楼》中的瞿佶收获与詹娴娴的姻缘,并不是依靠其诗文上的才华,也非主要靠外人助力,而是通过一个西洋物件——千里镜。瞿佶在千里镜中窥见詹娴娴产生爱慕之情,又通过千里镜得到了爱情。用千里镜作为“媒人”,这一构思不得不说是十分新颖的。再如《谭楚玉》中的谭楚玉以演戏作为接近刘藐姑的途径,两人在舞台上以戏传情,戏虽假情却真。用演戏的方式来表现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可见李渔不满落入前人窠臼,体现了其锐意求新求变的精神。

其次是打破了固有的人物设定。李渔是个喜剧大师,运用反差感来增加笑料,因此在小说中经常安排“美妻伴拙夫,才子配丑妇”的情节。如《拂云楼》中的裴七郎生得俊雅不凡,又且才高学富,可就是这么一位风流才子并未娶到绝世佳人,却与“奁丰而貌啬,行卑而性高”的封氏成婚。又如《美男子避祸反生疑》中的何氏是个容貌标致的贞淑女子,却嫁给了痴呆的赵旭郎。再如《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阙里侯形貌丑陋又才华不济,但却一连娶三位美人为妻。李渔安排这种“不对等”的设定有制造冲突的一面,同时也为了更衬托出后文的郎才女貌之般配。同样,李渔笔下的人物也会做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这在《拂云楼》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能红虽是婢女,但却能左右韦氏家务。其他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多是男女主自由恋爱,婢女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小姐得到姻缘。但在本文中却恰恰相反,裴七郎曾与韦家小姐有婚约,但裴父因封家富贵,便背弃了盟约,转娶封氏,从此两家形如水火。封氏逝世后,七郎意图再续前缘,招韦氏做续弦。韦氏因七郎慕富嫌贫,义正词严将其拒绝,可以说如果没有能红后续的设计,二人不会有往来,更遑论结为夫妻。能红虽像其他才子佳人小说的婢女一样聪明机智,能够察言观色,了解小姐的心思,但却并非像她们一样能够完全忠心向主,为小姐着想。能红在拂云楼上一睹七郎风姿,最初以为七郎是想利用自己做红娘,后面发觉七郎是虔诚对自己求爱,从而接受了七郎心意,并用计谋说服小姐与七郎成亲,自己做了二夫人。能红种种举动虽名为替小姐觅得一佳偶,实则却是自己爱慕上了七郎,想与其结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致使小姐无法与家生门第更好的才郎成亲,也在新婚夜被能红夺去了头筹。本文倒转了原本才子佳人小说的主从关系,小姐虽是正妻,但本文的女主角却无疑是能红,将婢女做了主角。她亲自面试七郎,并与七郎约法三章,使自己摆脱了婢女身份变成了二夫人。虽在结尾处写能红在成亲之后对韦小姐不敢以半字相欺,做了一世功臣,但李渔在开篇对梅香的议论已经表明了对能红的讽刺,原为“垂戒之作”,意在使世人知道“婢子之刁顽,梅香之狡狯”,从而更好地去提防觉察。

李渔笔下还有一些特殊的作品将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颠覆与创新。他在才子佳人的这种模式上,巧借它山之石,妙笔生花,创作了同性恋作品,并有所拓展。就其伦理观念与艺术趣味而言,与才子佳人并无大差别,只不过把才子与佳人,翻转成才子与才子、佳人与佳人的爱情故事。[9]如《男孟母教合三迁》中许季芳是莆田县的名士,样貌极为标致,在天妃诞日的胜会中对尤瑞郞一见钟情。瑞郞虽同季芳一样皆是男子,但其样貌与绝色妇人无异。二人相见之后瑞郎无论做什么,季芳都紧随其后。后瑞郎不慎几乎跌倒,季芳将其扶起,上演了“英雄救美”的桥段,瑞郎被其容貌风姿所吸引,芳心暗许。李渔用他細腻的笔触,将二人的邂逅及钟情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读者,读者甚至会忽略瑞郎的性别,并将其想象成一般的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李渔将瑞郎摆在了佳人的位置,并不遗余力去刻画瑞郎之美。瑞郎德、才、色三美皆有,有过人的容貌,在写给季芳的书札中也体现了他的文才,不仅如此,小说中还用大量笔墨去展现他的德。季芳死后,他不仅能够为其守节,并将其与前妻所生子视如己出。为让季芳的儿子承先能够更好地学习,仿照孟母三迁,并悉心教导,承先终有所成。李渔创作这一作品有其讽喻的用意,在情节上虽未出才子佳人模式,但实现了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创新。

三、李渔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内容

李渔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没有脱离话本小说劝善惩恶的传统,他指出:“虽稗史传奇,亦大有关于人心世道。”[10]李渔自号“觉世稗官”,笔下的《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从命名上来看可以看出对三言的模仿,意图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起到“觉世”的作用。在他的很多篇小说中都有明显的劝惩色彩,如《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宣扬守节,《归正楼》劝人改邪归正,《改八字苦尽甘来》《失千金福因祸至》和《生我楼》等劝人多行好事,《鹤归楼》则是《闲情偶寄》中“退一步”思想的具体体现。李渔笔下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同样不满足于仅仅描绘他们的恋爱过程,而是借助其中的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如《合影楼》和《谭楚玉》肯定了情的作用,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拂云楼》中虽然开篇讽刺了梅香,但在行文中却体现了对下层人民追求自己爱情的勇气与智慧的赞扬,也对不考虑其他情况只“以财为媒”的弊端做出了批判,表达了郎才女貌的爱情理想。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皆有,普通人的良知只是被私欲所蒙蔽了,因此人人都有接受心学的必要,心学并不是士大夫之学,是可以推广至百姓的。《传习录》中有“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王阳明在提醒弟子注重讲学的方式时也说过:“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同人讲学”。到泰州学派时,王艮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随着王学左派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日渐壮大,市民形象逐渐成了明代后期文学的主角。李渔对王阳明极为推崇,对心学也有着很深的体会。为了使更多的人“致良知”,更好地发挥小说的教化作用,李渔并未像三言二拍一样加入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单独成篇,而是着眼于普通百姓,写人们的身边事,笔下不乏医卜星象、倡优皂吏之类的底层人物,也塑造了一批值得称颂的市井百姓中的正面形象。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李渔同样也将目光投射至平民之中,如《谭楚玉》中的谭楚玉与刘藐姑并非是贵族公子与富家小姐的结合,二人都以演戏为生;《拂云楼》中的能红也并非大家闺秀,而是一位侍女。但谭楚玉博聞强识,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三十多本戏文,后高中进士;刘藐姑不为金钱所动摇,对爱情始终坚贞如一;能红也能够用智慧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李渔善于挖掘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并着力刻画,用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来肯定“情”的力量,有着不容忽视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颖.才子佳人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66.

[2]张俊,李道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41.

[3]伍光辉.李渔《十二楼》中情与理的调和与疏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5):238-239.

[4](清)李渔著,郁娇校注.闲情偶寄[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312.

[5]沈新林.李渔评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299,257.

[6]孙悦.明清小说“双姝”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 2016.

[7]秦川.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的艺术成就[J].九江师专学报,1996,(02):76-80.

[8](清)李渔著,瘦吟山石校点.十二楼[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26.

[9]佟欣.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0]肖荣.李渔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178.

作者简介:

张逸伦,男,汉族,沈阳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李渔继承创新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